《从历史看管理》:以史为镜,照见现代管理智慧 | 爱阅读
《从历史看管理》:以史为镜,照见现代管理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从历史看管理》是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2025年推出的五卷本管理丛书之核心,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这套源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演录的著作,以“治理国家=管理企业”为轴心,通过商周至清末的文官制度演变、朝代兴衰案例,提炼出“计划-决策-执行-考核”四阶段管理模式。书中提出科举选拔与现代人才机制、官僚层级与组织架构的类比框架,更以“十羊九牧”典故警示组织冗余之弊——隋文帝减官、李世民裁员的故事,恰似当下企业“扁平化改革”的古老预演。
二、内容亮点:历史案例的鲜活映射
许倬云不堆砌空泛理论,而是用具体历史场景勾画管理精髓。如汉代“子母迭合”模式对应现代集团管控,宋代“垂直控制”体系直指中央集权式管理;李广的灵活指挥与程不识的严格纪律形成鲜明对比,恰似当代企业“狼性文化”与“制度至上”的辩证。书中更以朱元璋与刘伯温“城隍庙对话”解读“十羊九牧”的官僚困境,用宋桓侯被子罕夺权的案例,揭示“赏罚二权不可轻放”的权力智慧——这些故事比任何管理教材都更具画面感,让人瞬间联想到现代企业的“部门壁垒”“越权管理”等痛点。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跨学科的智慧盛宴
作为历史学家,许倬云以“考古式”严谨与“说书人”生动兼备的笔触,将《史记》《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转化为现代语言。全书采用“专题讲演+问答录”结构,如第七讲“领导的方式与风格”中,用孔子“君子不器”诠释战略思维,以韩非子“利出一孔”强调目标聚焦。阅读时仿佛置身北大课堂,既有张维迎“管理没有新问题”的哲学点题,又有读者提问引发的思维碰撞。书中金句频出,如“管理是短跑竞赛,鸣枪后各显神通”,用体育比喻道尽竞争本质;而“中国人自己的经营之道”则直击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到实践的桥梁
该书自2005年初版以来,风靡华人企业界三十余载,总销量近百万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至今开设同名课程,张维迎、宫玉振等学者盛赞其“古为今用的管理圣经”。书中提出的“儒法结合”管理观——儒家道德责任与法家考核机制的融合,恰与当前“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不谋而合,为现代企业提供“人情与规则”的平衡智慧。更附赠“许倬云写给企业家的30句话”折页,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五、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历史的镜鉴力量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管理工具书,更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读至“宋桓侯失权”案例时,我猛然意识到:现代企业“授权过度”的隐患,竟与两千年前君主失权的逻辑如出一辙。而“十羊九牧”的警示,让我在团队管理中更注重“权责匹配”。书中那句“历史是本管理书,先读懂历史,才能做好管理”,更成为我职场生涯的座右铭——它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中,唯有以史为镜,方能照见未来。
如今,当“内卷”“组织变革”成为社会热词,《从历史看管理》以其跨时空的智慧,为管理者提供“以不变应万变”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是一本管理书,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管理学启示录”——正如许倬云所言:“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这本书,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智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