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 爱阅读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跟踪报道史玉柱20余年的商业记者李良忠——他不仅采访了史玉柱本人,还找了30多位巨人集团老员工、债务债权人,甚至拿到了史玉柱早年的“失败复盘笔记”,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成功学套路”,反而像“打开了一本‘如何从坑里爬出来’的实操手册”。书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全书316页,厚度透着“沉甸甸的实在感”,封面设计特别“贴主题”:没有用史玉柱后来的西装革履照,反而选了1997年他在巨人集团办公室的场景——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面前摊着一摞债务清单,手里捏着笔在“失败原因”上画圈,配文“一胜靠运气,九败才见真本事”,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吹‘逆袭神话’的书”。更贴心的是内页,每章末尾都有“挫败复盘卡”,比如“巨人大厦倒塌的3个核心教训”,不用在大段文字里找重点,随手划就能记牢“避坑要点”。
二、书籍内容
它最戳人的地方,是“不藏着‘失败的狼狈’,只拆‘怎么从狼狈里爬起来’”——全书没讲“史玉柱如何赚回百亿”,反而盯着“九次失败里的‘保命细节’”。比如拆解“巨人大厦的生死局”:1994年史玉柱想盖18层的办公楼,听了“顾问建议”后一路加到70层,最后资金链断裂,工地停摆,他没跑路,反而蹲在出租屋里列了“失败清单”:第一条“贪大求全,忘了‘现金流是命’”,第二条“听太多人建议,丢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把“每个月要还的债、每个债权人的电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后来靠脑白金还债时,还专门去给当年的债权人道歉,说“欠的钱,连本带利都要还”;再比如“征途游戏的滑铁卢”:2006年游戏上线后,用户留存率只有15%,他没怪团队“没本事”,反而自己泡在网吧,连续7天跟玩家一起打游戏,发现“任务太复杂,新手玩半小时就懵”,回来后砍掉30%的复杂任务,加了“新手引导小助手”,结果留存率直接涨到40%。
全书分“巨人大厦:摔最狠的跤”“脑白金:从负债到还债的‘笨办法’”“征途:在游戏里练‘复盘力’”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藏着“反常识细节”——比如讲“史玉柱的‘慢’”:还债时没急着“赚快钱”,反而花半年时间调研“老年人需要什么”,才定下脑白金的“送礼”定位;还教了个“挫败后止损法”:“先问自己‘现在最惨能到哪’,再想‘怎么保住最后一块本钱’”,比如他当年把仅剩的50万,分30万做脑白金调研,20万留着给员工发工资,没有空泛的“鸡汤”,全是能摸得着的“救命操作”。
三、写作特点
李良忠的写法完全打破了“商业书=枯燥理论”的印象。第一,“用‘当事人视角’还原狼狈”:书中大量引用史玉柱本人的“失败日记”和老员工的回忆,比如老部下说“他当年躲在出租屋,每天啃馒头,却给我们开会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咱们先把债理清楚’,手里的馒头都凉了,眼睛却亮得很”;债权人回忆“2001年他找到我,递了张‘还债计划表’,连‘每个月还多少、怎么还’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像欠我钱的,倒像来给我‘交作业’的”,没有空洞的评价,全是能“身临其境”的画面;第二,“每章有‘避坑工具’”:比如“失败后的3步复盘法”,直接列“1.把‘失败事件’拆成‘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比如巨人大厦倒塌,‘加楼层’是能控制的,‘市场突变’是不能控制的);2.找出‘最不该犯的3个错’;3.写‘下次遇到该怎么做’”,全是戳中“怕失败不敢动”的痛点总结;第三,语言像“老大哥聊摔跟头”:形容“盲目扩张”是“像刚学会骑车就驮三袋米,车没翻时觉得自己厉害,翻了才知道‘贪心会压垮自己’”;说“复盘的重要性”是“失败就像摔了一跤,你得看看是‘路不平’还是‘自己没看路’,不然下次还会摔在同一个坑”,幽默又扎心,完全没有“距离感”,看完总忍不住想“这不就是我上次犯的错吗?”
四、阅读体验
我本来以为“讲史玉柱的书会很‘硬’”,结果花了两个周末就看完了,甚至看到某段会拍桌子——去年我和朋友合伙开线上零食店,刚赚了点钱就想“扩品类”,一下子加了20多种新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链快断了,我整天愁得睡不着,甚至想“干脆跑路算了”。直到看到书里“史玉柱列失败清单”的段落:他当年欠了上亿债,没跑,反而把每个债权人的信息记在本上,还在扉页写“欠的钱,我一定还”。我突然醒了,也学着列“问题清单”:先把卖不动的新品做“买一送一”清库存,再把剩下的钱集中做“主打款零食”,没想到一个月后就盘活了资金。
最舒服的是它不“说教”,比如讲“怎么面对债务”,没说“你要勇敢”,而是写史玉柱当年为了还债,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在火车上都在想“脑白金的广告语”,还跟员工说“咱们现在不是‘还债’,是‘把欠别人的信任赚回来’”;讲“怎么从失败里爬起来”,没说“你要坚持”,而是说“先保住‘能吃饭的本事’,比如我会做营销,就从营销做起,慢慢再起来”。这种“不喊口号,只给路”的实在,比任何“励志语录”都有力量。有次看到他写“失败时别跟人比成功,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突然就不焦虑了,觉得“哪怕每天只解决一个小问题,也是在往前走”。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本书上市3个月就加印2次,成了“创业者避坑指南”——某电商创业者在访谈中说“我去年做直播带货亏了50万,看了书里‘史玉柱调研用户’的方法,花了一个月跟粉丝聊天,才找到‘用户喜欢性价比高的小众产品’,现在每月能赚10万”;还有做餐饮的老板说“之前开分店亏了,用书中‘复盘法’发现是‘没搞懂当地口味’,现在重新开了家小馆,只做3款当地爱吃的菜,反而火了”。
从社会认知来看,它打破了“成功=从不失败”的误区,让普通读者不怕“摔跟头”——豆瓣评分8.2,有读者留言“之前怕失败不敢创业,看完书才知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摔了不敢爬起来’,现在我开了家小花店,哪怕每天只卖几束,也觉得踏实”;某职场平台还把书中“复盘法”做成“职场挫折课”,帮助刚毕业的年轻人“应对工作失误”,课程播放量超200万,评论区里“原来失败也能学东西”成了高赞。
从市场反馈来看,该书不仅创业者喜欢,连普通上班族都觉得有用——有读者说“我在公司做项目失败了,用书中‘3步复盘法’跟领导汇报,不仅没被骂,还得到了‘会反思’的评价”;Goodreads上有海外读者评价“通过这本书,我懂了‘中国创业者的‘扛事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失败里练出来的’”,完全跳出了“商业书只给创业者看”的局限。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是帮读者跳出“‘怕失败不敢动’的焦虑”,看懂“失败不是‘终点’,是‘看清路的镜子’——史玉柱的‘一胜’,不是靠运气,是靠九次失败里攒下的‘不踩坑的经验’”。对我个人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创业遇挫的迷茫”,还改变了我对“失败”的认知:之前我觉得“失败就是没本事”,看完才知道“谁都会摔跟头,关键是摔了能不能学会‘下次不摔’”。
现在我做任何事,都会先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扛住”,比如这次想做“零食定制”,就先小范围测试100个客户,看反馈再决定扩不扩;遇到问题也不再“慌着躲”,而是列“复盘清单”找原因。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怕“失败”,反而觉得“每摔一次跟头,就多了点‘走路的经验’”,这种“踏实的底气”,比任何“成功技巧”都珍贵。
七、联系社会热点与精髓句子
现在很多人都陷在“失败焦虑”里——要么怕“创业亏了没脸见人”,要么怕“职场做错事被开除”,甚至“连尝试都不敢”,这本书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告诉大家“失败不是‘污点’,是‘成长的学费’”,特别贴合当下“反焦虑、重实干”的社会需求。
书里有两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每次遇到挫折就看:一句是史玉柱说的“我这辈子最值钱的不是赚了多少钱,是摔过的那些跟头——它们让我知道‘什么路不能走’,比任何成功都有用”,让我明白“失败的价值,藏在‘复盘’里”;另一句是作者的总结“一胜九败的关键,不是‘胜’的那次有多厉害,是‘九败’里都没丢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总结教训的脑子’”,让我知道“普通人的逆袭,从来不是靠‘一次赢’,是靠‘输了还能再来’”。这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冬天里的暖手宝”,每次读都能让我静下心来,敢面对“摔跟头”,也敢重新出发。
最后想说,如果你怕“失败不敢尝试”,或者“摔了跟头不知道怎么爬起来”,一定要读这本书——它不会让你觉得“史玉柱遥不可及”,反而会让你觉得“只要像他一样,敢面对失败、会总结教训,哪怕输九次,第十次也能站起来”,而“站起来的本事”,才是一辈子的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