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4)读一读61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跟踪报道史玉柱20余年的商业记者李良忠——他不仅采访了史玉柱本人,还找了30多位巨人集团老员工、债务债权人,甚至拿到了史玉柱早年的失败复盘笔记,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成功学套路,反而像打开了一本如何从坑里爬出来的实操手册。书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全书316页,厚度透着沉甸甸的实在感,封面设计特别贴主题:没有用史玉柱后来的西装革履照,反而选了1997年他在巨人集团办公室的场景——穿着皱巴巴的衬衫,面前摊着一摞债务清单,手里捏着笔在失败原因上画圈,配文一胜靠运气,九败才见真本事,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吹逆袭神话的书。更贴心的是内页,每章末尾都有挫败复盘卡,比如巨人大厦倒塌的3个核心教训,不用在大段文字里找重点,随手划就能记牢避坑要点

二、书籍内容

它最戳人的地方,是不藏着失败的狼狈,只拆怎么从狼狈里爬起来’”——全书没讲史玉柱如何赚回百亿,反而盯着九次失败里的保命细节’”。比如拆解巨人大厦的生死局:1994年史玉柱想盖18层的办公楼,听了顾问建议后一路加到70层,最后资金链断裂,工地停摆,他没跑路,反而蹲在出租屋里列了失败清单:第一条贪大求全,忘了现金流是命’”,第二条听太多人建议,丢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把每个月要还的债、每个债权人的电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后来靠脑白金还债时,还专门去给当年的债权人道歉,说欠的钱,连本带利都要还;再比如征途游戏的滑铁卢:2006年游戏上线后,用户留存率只有15%,他没怪团队没本事,反而自己泡在网吧,连续7天跟玩家一起打游戏,发现任务太复杂,新手玩半小时就懵,回来后砍掉30%的复杂任务,加了新手引导小助手,结果留存率直接涨到40%。

全书分巨人大厦:摔最狠的跤”“脑白金:从负债到还债的笨办法’”“征途:在游戏里练复盘力’”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藏着反常识细节”——比如讲史玉柱的’”:还债时没急着赚快钱,反而花半年时间调研老年人需要什么,才定下脑白金的送礼定位;还教了个挫败后止损法先问自己现在最惨能到哪,再想怎么保住最后一块本钱’”,比如他当年把仅剩的50万,分30万做脑白金调研,20万留着给员工发工资,没有空泛的鸡汤,全是能摸得着的救命操作

三、写作特点

李良忠的写法完全打破了商业书=枯燥理论的印象。第一,当事人视角还原狼狈:书中大量引用史玉柱本人的失败日记和老员工的回忆,比如老部下说他当年躲在出租屋,每天啃馒头,却给我们开会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咱们先把债理清楚,手里的馒头都凉了,眼睛却亮得很;债权人回忆2001年他找到我,递了张还债计划表,连每个月还多少、怎么还都写得明明白白,不像欠我钱的,倒像来给我交作业,没有空洞的评价,全是能身临其境的画面;第二,每章有避坑工具’”:比如失败后的3步复盘法,直接列1.把失败事件拆成能控制的不能控制的(比如巨人大厦倒塌,加楼层是能控制的,市场突变是不能控制的);2.找出最不该犯的3个错;3.写下次遇到该怎么做’”,全是戳中怕失败不敢动的痛点总结;第三,语言像老大哥聊摔跟头:形容盲目扩张像刚学会骑车就驮三袋米,车没翻时觉得自己厉害,翻了才知道贪心会压垮自己’”;说复盘的重要性失败就像摔了一跤,你得看看是路不平还是自己没看路,不然下次还会摔在同一个坑,幽默又扎心,完全没有距离感,看完总忍不住想这不就是我上次犯的错吗?

四、阅读体验

我本来以为讲史玉柱的书会很’”,结果花了两个周末就看完了,甚至看到某段会拍桌子——去年我和朋友合伙开线上零食店,刚赚了点钱就想扩品类,一下子加了20多种新品,结果库存积压,资金链快断了,我整天愁得睡不着,甚至想干脆跑路算了。直到看到书里史玉柱列失败清单的段落:他当年欠了上亿债,没跑,反而把每个债权人的信息记在本上,还在扉页写欠的钱,我一定还。我突然醒了,也学着列问题清单:先把卖不动的新品做买一送一清库存,再把剩下的钱集中做主打款零食,没想到一个月后就盘活了资金。

最舒服的是它不说教,比如讲怎么面对债务,没说你要勇敢,而是写史玉柱当年为了还债,每天工作16小时,甚至在火车上都在想脑白金的广告语,还跟员工说咱们现在不是还债,是把欠别人的信任赚回来’”;讲怎么从失败里爬起来,没说你要坚持,而是说先保住能吃饭的本事,比如我会做营销,就从营销做起,慢慢再起来。这种不喊口号,只给路的实在,比任何励志语录都有力量。有次看到他写失败时别跟人比成功,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一点’”,突然就不焦虑了,觉得哪怕每天只解决一个小问题,也是在往前走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行业影响来看,这本书上市3个月就加印2次,成了创业者避坑指南”——某电商创业者在访谈中说我去年做直播带货亏了50万,看了书里史玉柱调研用户的方法,花了一个月跟粉丝聊天,才找到用户喜欢性价比高的小众产品,现在每月能赚10万;还有做餐饮的老板说之前开分店亏了,用书中复盘法发现是没搞懂当地口味,现在重新开了家小馆,只做3款当地爱吃的菜,反而火了

从社会认知来看,它打破了成功=从不失败的误区,让普通读者不怕摔跟头”——豆瓣评分8.2,有读者留言之前怕失败不敢创业,看完书才知道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摔了不敢爬起来,现在我开了家小花店,哪怕每天只卖几束,也觉得踏实;某职场平台还把书中复盘法做成职场挫折课,帮助刚毕业的年轻人应对工作失误,课程播放量超200万,评论区里原来失败也能学东西成了高赞。

从市场反馈来看,该书不仅创业者喜欢,连普通上班族都觉得有用——有读者说我在公司做项目失败了,用书中3步复盘法跟领导汇报,不仅没被骂,还得到了会反思的评价;Goodreads上有海外读者评价通过这本书,我懂了中国创业者的扛事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失败里练出来的’”,完全跳出了商业书只给创业者看的局限。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是帮读者跳出“‘怕失败不敢动的焦虑,看懂失败不是终点,是看清路的镜子’——史玉柱的一胜,不是靠运气,是靠九次失败里攒下的不踩坑的经验’”。对我个人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创业遇挫的迷茫,还改变了我对失败的认知:之前我觉得失败就是没本事,看完才知道谁都会摔跟头,关键是摔了能不能学会下次不摔’”

现在我做任何事,都会先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扛住,比如这次想做零食定制,就先小范围测试100个客户,看反馈再决定扩不扩;遇到问题也不再慌着躲,而是列复盘清单找原因。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怕失败,反而觉得每摔一次跟头,就多了点走路的经验’”,这种踏实的底气,比任何成功技巧都珍贵。

七、联系社会热点与精髓句子

现在很多人都陷在失败焦虑——要么怕创业亏了没脸见人,要么怕职场做错事被开除,甚至连尝试都不敢,这本书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告诉大家失败不是污点,是成长的学费’”,特别贴合当下反焦虑、重实干的社会需求。

书里有两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每次遇到挫折就看:一句是史玉柱说的我这辈子最值钱的不是赚了多少钱,是摔过的那些跟头——它们让我知道什么路不能走,比任何成功都有用,让我明白失败的价值,藏在复盘;另一句是作者的总结一胜九败的关键,不是的那次有多厉害,是九败里都没丢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总结教训的脑子’”,让我知道普通人的逆袭,从来不是靠一次赢,是靠输了还能再来’”。这两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冬天里的暖手宝,每次读都能让我静下心来,敢面对摔跟头,也敢重新出发。

最后想说,如果你怕失败不敢尝试,或者摔了跟头不知道怎么爬起来,一定要读这本书——它不会让你觉得史玉柱遥不可及,反而会让你觉得只要像他一样,敢面对失败、会总结教训,哪怕输九次,第十次也能站起来,而站起来的本事,才是一辈子的真本事。



“《一胜九败4:史玉柱的挫败哲学与苦难商经》:不教你赢,是教你“输了还能站起来”的真本事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显微镜” 1965年,当各国政府正以“万能之手”自居时,戈登·塔洛克用《官僚体制的政治》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这位与布坎南共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用经济学家的冷峻视角,将官僚机构从“神圣殿堂”拉回“理性算计场”。书中没有歌颂式的赞美,却像X光机般,将官僚的动机、机构的扩张逻辑与政策的扭曲路径照得纤毫毕现。 二、核心价值:打破“政府无私”的童话滤镜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官僚机构非但不是公共利益的“守护神”,反而是自身利益的“精致计算者”。塔洛克用经济学模型证明:官僚的晋升依赖预算规模而非效率,机构的扩...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 爱阅读

《海怪联盟》:在末世深海里,与海怪共舞的治愈奇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自闭症演员”撞上“深海霸总” 《海怪联盟》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天堂放逐者于2012年创作的现代科幻耽美小说,全文68.8万字,2016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豆瓣评分8.1分(307人评价),2020年衍生完结篇《海怪联盟·完结篇》获“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科幻类TOP5。故事以“三流演员”夏意在末世游轮上的奇遇展开,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孤独与深海海怪的狂野交织,构建出“海鲜连萌”的末日乌托邦。 二、内容亮点:在次声波里绣出人性的锦缎 书中最颠覆的设定是“海怪的真相”——传说中吞噬船只的塞壬实则是“深海霸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应试狂奔”到“双减落地”的全过程。书中没有宏大的教育理论,只有128个真实故事:从“用一颗糖化解学生早恋危机”到“把全班倒数第一送进重点大学”,从“和家长在田埂上开家长会”到“用抖音直播批改作业”。这些故事像一串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好教师”最朴素却最珍贵的模样——教育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唤醒生命...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周的行程浓缩为一周,以一周七天为章节,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本书堪称自然文学的瑰宝,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与心灵深处的大门。阅读过程中,你仿佛能化身梭罗,与他一同泛舟河上,亲眼目睹两岸的秀丽风光。梭罗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细腻入微,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比如他描写...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然被按进了某种潮湿的窒息感里。这不是猎奇,而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照见白大褂下的褶皱,照见“救死扶伤”四个字背后的重量。 一、基本信息:一本用手术刀解剖医疗生态的“行业生存指南” 《黑色巨塔》由台湾作家侯文咏创作,2004年初版,2019年修订再版。侯文咏本人是台大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行医15年,这...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余华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二、书籍内容 (一)故事梗概:小说围绕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开,他从一个纨绔子弟逐渐沦为苦难的承受者,经历了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等一系列沉重打击,却始终坚韧地活着。 (二)核心主题:作品深刻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在极致的苦难面前...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阿扎罗的视角,将尼日利亚独立前夕的贫民窟生活升华为人类生存的寓言,被《纽约时报》誉为“非洲文化递向世界的魔幻通道”。 二、内容亮点:在垃圾山上种出童话的奇迹 鬼孩的叛逆宣言:阿扎罗撕毁与幽灵伙伴的契约,选择降生到“连厕所都没有”的贫民窟。这个设定像手术刀剖开神话与现实的壁垒——当他在暴动夜走失,闻着...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1991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冷战铁幕与全球化的历史多米诺效应,被视为20世纪史研究的巅峰之作。全书分为四部:首部勾勒“世纪危机”的爆发(1914-1945),第二部解析“黄金时代”的虚幻繁荣(1945-1973),第三部直面“天崩地裂”的转型阵痛(1973-1991),尾部以“21世纪的预...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苏雪林自身经历为蓝本,篇幅近300页,围绕女主角杜醒秋的成长历程展开,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海外求学归来,既记录了民国时期女性突破封建束缚、追求教育自由的艰难,也书写了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家国情怀的交织与碰撞。它不是单纯的“自传”,而是借杜醒秋的故事,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评为“年度个人成长必读书”,全球销量超300万册。书中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园艺公司起死回生”“家庭主妇平衡生活”“创业者聚焦核心”等100+真实案例,提出“20/80法则”的升级版——“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它是所有事的支点,抓住它,其他事都会迎刃而解”。语言像“邻居大哥唠嗑”,用“倒...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学子的犀利提问与台大学子的温润思考,余秋雨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历史长河中抛锚、掌舵,带读者打捞散落的文明珍珠。繁体版2010年率先在台湾掀起热潮,简体版更被读者誉为“当代人理解中华文化的‘急救包’”。 二、核心价值:给精神世界装上“文化GPS” 在“内卷”与“躺平”撕裂现代人生活的今天,余秋雨...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界最完美的夏日寓言",其影响力跨越四百年,衍生出电影、芭蕾舞剧、摇滚音乐剧等数十种改编版本。 二、核心价值:在错爱迷局中照见爱情本质 这本书最珍贵的启示,在于它用魔法撕开了爱情的假面——当仙王奥布朗的"爱懒花"汁液让恋人错认对象,当巴腾顶着驴头却赢得仙后青睐,读者会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爱情不是被魔法操...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深挖16-18世纪欧洲重商主义政策与民族国家形成的共生关系。译者严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的导读堪称“学术导游”,不仅补全了德国历史学派的背景,还附上施穆勒未被广泛传播的《18世纪普鲁士丝绸工业》论文,让读者看清:重商主义不是“过时政策”,而是国家崛起的“原始积累密码”。 二、核心价值:破解“国家与...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合职场竞争、项目攻坚、行业黑幕等元素,被读者称为“建筑圈《穿普拉达的女王》”,在专业性与娱乐性之间找到巧妙平衡。 二、内容亮点:在量角器与咖啡间,写尽设计人的坚持与妥协 副本设计:从“图纸被毙”到“国际竞赛” 书中“项目组初遇”堪称经典:张思毅为修改方案熬夜画图,咖啡泼在总监顾辰的西装上,对方捏碎他...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掀开“自由市场”的面纱,看透价值背后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主流经济学“沉默”的“资本主义透视镜” 《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1982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主导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陷入“理论危机”的年代。不同于教科书中“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简化表述,霍奇森用近300页的篇幅,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完成了一场对资本主义“价值-剥削”机制的深度解构。 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经济现场”:从19世纪纺织厂的童工计时,到20世纪超市收银员的“微笑服务”,他用这些日常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姆森深耕“企业与市场关系”研究数十年,首次将“交易成本”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分析的工具,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如何运作”的认知。全书约400页,核心不讲复杂的经济模型,也不分析宏观经济趋势,而是聚焦“微观层面的治理结构”——为什么有些交易在市场里完成(比如买蔬菜),有些交易要在企业内部完成(比...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解码现代社会的隐形基因 | 爱阅读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解码现代社会的隐形基因 | 爱阅读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解码现代社会的隐形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本颠覆“经济决定论”的经典炸弹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传世之作,1905年首次出版,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周晓虹译,2020年版)最为经典。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资本主义如何诞生”的谜题——它不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关系革命”,也不是亚当·斯密笔下的“理性经济人”游戏,而是与一场宗教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核心价值:看透现代社会的“精神密码” 这本书最颠覆的洞见是:资本主义不是冷冰冰的算计,而是被宗教“洗脑”后的产物。韦伯用“新教伦理”这把钥匙,解锁了现代人“拼...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千年脉络中,触摸中华文明的“系统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部重新定义“中国史观”的宏观叙事经典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代表作,1997年由三联书店首次引进中文版,属“黄仁宇作品系列”核心著作。全书以“大历史观”为核心,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到20世纪末的现代化转型,系统构建了中华文明“动态调整”的独特逻辑。书中附有20余幅历史地图与文物插图,从秦始皇陵到紫禁城,让读者在文字间也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解码文明的“系统基因” 1.传统王朝的“财政-军事-官僚”铁三角 黄仁宇开创性地提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断调整的系统”。书中以宋...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 爱阅读

《中国疆域沿革史》:在地图褶皱里,触摸文明的生长年轮 若说中国历史是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那么《中国疆域沿革史》便是藏在卷底的“透明坐标”——它不是冰冷的疆界罗列,而是一部“会呼吸的疆域史”。顾颉刚、史念海两位先生合著的这部著作(初版于1938年,1955年修订),用三十八万字、上百幅古地图与考证图,将先秦至明清的疆域变迁,从“固定版图”的刻板印象中解救出来,还原成一个由地理、民族、政治、文化共同编织的动态生长过程。读它时,我总觉得手中捧着的不是书,而是一把“时光钥匙”——每翻一页,都能打开一扇通往古代的“地理任意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破界”之作,照见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疆域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