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8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学家恩斯特·格罗塞(Ernst Grosse)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蔡慕晖198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朱青生导读,豆瓣评分9.1分。全书以艺术如何从原始仪式中诞生为轴,通过考古发现+跨文化比较构建艺术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艺术的实用功能(如巫术、劳动),传递艺术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投影的信念。正如格罗塞所言: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审美革命

1.从巫术到审美:从实用仪式艺术自觉的跳跃

经典场景:

格罗塞用澳洲土著的彩虹蛇之舞比喻艺术起源:他们围着火堆跳三天三夜,看似疯癫,实则在模拟彩虹蛇吞日的传说——这如同用身体写诗,最终发现是生存的副产品。这种将抽象审美具象化为原始仪式的解法,比纯艺术史著作更鲜活。

现实投影:

书中暗藏的艺术功能论,暗合当下非遗保护的困境——当传统手艺沦为旅游纪念品,我们是否也成了原始艺术的继承者,在实用与审美的拉锯中寻找平衡?

2.劳动说与游戏说:从工具制造符号创造的思维范式

具体案例:

格罗塞提出陶器纹饰的双重性原始人用绳纹装饰陶罐,既是为了防滑(实用),也是为了美观(审美)——这如同用刀刻木,既记录生活,也雕刻灵魂。这一论证比现代设计理论早一个世纪。

跨时代预言:

他指出技术时代的艺术困境,暗合当下AI绘画是否算艺术的争论——当机器能生成完美画作,我们是否也成了格罗塞的继承者,在工具与符号的博弈中寻找定义?

3.配角群的艺术镜像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

格罗塞调侃原始信仰:你们说图腾是祖先,却忘了祖先本身是部落想象的产物——这如同用孩子画的地图导航,最终发现路径不过是意识的投影。

席勒的游戏冲动

他既继承又批判:席勒说艺术源于游戏,却未提供如何从游戏到艺术的指南——这如同用沙堡比喻城堡,最终忘了沙堡本身是海的礼物。

三、写作特点:考古学与诗意的审美交响

1.数据的严谨与故事的诗意

反讽艺术:

传统艺术家像老裁缝,总说我创造了美,却拿不出让人穿上的勇气。格罗塞将浪漫主义艺术的空泛比作裁缝的玄学,辛辣中带着审美反思。

人文关怀:

他同时强调:原始艺术不是落后的标本,而是人类审美的活化石’——从岩画到数字艺术,每次突破都在用原始密码讲述我是谁的故事。

2.跨学科的思维盛宴

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

从分析史前陶器到批判形式主义,格罗塞将考古发现、美学理论与社会批判熔于一炉。例如,他指出原始舞蹈的节奏不仅是身体表达,更是集体意识的体现。

四、阅读体验:在审美的迷宫中执火把

初尝:震撼与烧脑并存。格罗塞对艺术起源的推演,如同跟着他走进人类审美的博物馆,每翻一页都需调整认知框架。

再品:醍醐灌顶。当读到他对巫术与审美的阐述时,仿佛看见他举着火把,照亮现代艺术的阴影:你们用纯艺术筑墙,却忘了本身是历史的投影。

回味:细思极恐。合上书时,格罗塞那句原始艺术是全体,而部分不属于它会让你突然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自己审美的原始人,在拆解他人作品时,也在重构自我的审美基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读者评价:

豆瓣热评: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像一把审美的手术刀,精准切开艺术的伪装。虽然有些段落像天书,但那种不破不立的勇气,比许多现代艺术著作更动人。

学术反响:

被列为19世纪艺术学经典,其艺术功能论影响本雅明、阿多诺等学者。202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学者称其为审美人类学的基石

经典语录:

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格罗塞论艺术本质)

艺术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与原始审美持续对话的产物。(格罗塞论文明本质)

六、个人意义:在浮躁时代重拾审美的根源

读《艺术的起源》时,我正陷入艺术泡沫的焦虑。格罗塞对原始审美的分析,让我想起自己曾为网红展排队两小时却毫无触动的夜晚。当看到他指出真正的艺术,不是制造潮流,而是用原始密码激活当代审美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创作,不是与原始决裂,而是用理性为审美筑起桥梁。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如何生长的重新认知。

结语

《艺术的起源》不是枯燥的艺术史报告,它更像一场19世纪的审美革命”——格罗塞用考古学与诗意,将艺术的牢笼掀开,又用原始密码的火种点燃现实的土壤。在这个流量至上审美浅薄交织的时代,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真容,不在画廊的标签里,而在敢于直面原始的勇气中;不在技巧的炫耀里,而在与审美共舞的真诚中。正如格罗塞在书末的呐喊:拆掉认知的牢笼,让艺术回归它本来的模样——与灵魂共呼吸,与人类共生长!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国家“照镜子”的经济学圣经 《国家竞争优势》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著作,全书共11章,以“钻石模型”为核心框架,系统解析“国家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全球竞争力”。该书被世界银行称为...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剑桥实验室到科学圣殿的奠基之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创作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这本书以拉丁文初版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确立了运动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