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7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艺术的起源》是德国艺术学家恩斯特·格罗塞(Ernst Grosse)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中译本以蔡慕晖1984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朱青生导读,豆瓣评分9.1分。全书以艺术如何从原始仪式中诞生为轴,通过考古发现+跨文化比较构建艺术演化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原始艺术的实用功能(如巫术、劳动),传递艺术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投影的信念。正如格罗塞所言: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审美革命

1.从巫术到审美:从实用仪式艺术自觉的跳跃

经典场景:

格罗塞用澳洲土著的彩虹蛇之舞比喻艺术起源:他们围着火堆跳三天三夜,看似疯癫,实则在模拟彩虹蛇吞日的传说——这如同用身体写诗,最终发现是生存的副产品。这种将抽象审美具象化为原始仪式的解法,比纯艺术史著作更鲜活。

现实投影:

书中暗藏的艺术功能论,暗合当下非遗保护的困境——当传统手艺沦为旅游纪念品,我们是否也成了原始艺术的继承者,在实用与审美的拉锯中寻找平衡?

2.劳动说与游戏说:从工具制造符号创造的思维范式

具体案例:

格罗塞提出陶器纹饰的双重性原始人用绳纹装饰陶罐,既是为了防滑(实用),也是为了美观(审美)——这如同用刀刻木,既记录生活,也雕刻灵魂。这一论证比现代设计理论早一个世纪。

跨时代预言:

他指出技术时代的艺术困境,暗合当下AI绘画是否算艺术的争论——当机器能生成完美画作,我们是否也成了格罗塞的继承者,在工具与符号的博弈中寻找定义?

3.配角群的艺术镜像

泰勒的万物有灵论

格罗塞调侃原始信仰:你们说图腾是祖先,却忘了祖先本身是部落想象的产物——这如同用孩子画的地图导航,最终发现路径不过是意识的投影。

席勒的游戏冲动

他既继承又批判:席勒说艺术源于游戏,却未提供如何从游戏到艺术的指南——这如同用沙堡比喻城堡,最终忘了沙堡本身是海的礼物。

三、写作特点:考古学与诗意的审美交响

1.数据的严谨与故事的诗意

反讽艺术:

传统艺术家像老裁缝,总说我创造了美,却拿不出让人穿上的勇气。格罗塞将浪漫主义艺术的空泛比作裁缝的玄学,辛辣中带着审美反思。

人文关怀:

他同时强调:原始艺术不是落后的标本,而是人类审美的活化石’——从岩画到数字艺术,每次突破都在用原始密码讲述我是谁的故事。

2.跨学科的思维盛宴

人类学与美学的碰撞:

从分析史前陶器到批判形式主义,格罗塞将考古发现、美学理论与社会批判熔于一炉。例如,他指出原始舞蹈的节奏不仅是身体表达,更是集体意识的体现。

四、阅读体验:在审美的迷宫中执火把

初尝:震撼与烧脑并存。格罗塞对艺术起源的推演,如同跟着他走进人类审美的博物馆,每翻一页都需调整认知框架。

再品:醍醐灌顶。当读到他对巫术与审美的阐述时,仿佛看见他举着火把,照亮现代艺术的阴影:你们用纯艺术筑墙,却忘了本身是历史的投影。

回味:细思极恐。合上书时,格罗塞那句原始艺术是全体,而部分不属于它会让你突然意识到:我们何尝不是自己审美的原始人,在拆解他人作品时,也在重构自我的审美基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读者评价:

豆瓣热评:格罗塞的《艺术的起源》像一把审美的手术刀,精准切开艺术的伪装。虽然有些段落像天书,但那种不破不立的勇气,比许多现代艺术著作更动人。

学术反响:

被列为19世纪艺术学经典,其艺术功能论影响本雅明、阿多诺等学者。202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时,学者称其为审美人类学的基石

经典语录:

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娱乐,而是与神对话的密码;他们的岩画不是装饰,而是生存策略的投影。(格罗塞论艺术本质)

艺术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与原始审美持续对话的产物。(格罗塞论文明本质)

六、个人意义:在浮躁时代重拾审美的根源

读《艺术的起源》时,我正陷入艺术泡沫的焦虑。格罗塞对原始审美的分析,让我想起自己曾为网红展排队两小时却毫无触动的夜晚。当看到他指出真正的艺术,不是制造潮流,而是用原始密码激活当代审美时,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创作,不是与原始决裂,而是用理性为审美筑起桥梁。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如何生长的重新认知。

结语

《艺术的起源》不是枯燥的艺术史报告,它更像一场19世纪的审美革命”——格罗塞用考古学与诗意,将艺术的牢笼掀开,又用原始密码的火种点燃现实的土壤。在这个流量至上审美浅薄交织的时代,它提醒我们:艺术的真容,不在画廊的标签里,而在敢于直面原始的勇气中;不在技巧的炫耀里,而在与审美共舞的真诚中。正如格罗塞在书末的呐喊:拆掉认知的牢笼,让艺术回归它本来的模样——与灵魂共呼吸,与人类共生长!



“《艺术的起源》:在人类文明的画布上执火把的格罗塞,用“原始艺术”拆解审美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路的小螃蟹,“它的钳子夹了夹我的指腹,像在确认这不是另一片会流动的海”。 这不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更像是一场借海洋之口的“心灵潮汐实验”。如果你曾被生活的“涨潮”推搡得踉跄,或是厌倦了“必须永远向前”的催促,这本书会递来一把小铲子,带你蹲下来,在潮间带的石缝里,看看另一种活法。 一、基本信息:一...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当权力游戏要求所有人扮演聪明人时,帅克用傻气证明:真正的清醒,是看穿荒诞却依然选择当个"笨蛋"。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傻气与锋芒 "洗缩水的军装"黑色幽默 书中最经典的场景是帅克因将军装洗得缩水,被迫穿着"儿童版军服"参加阅兵。当长官怒斥他"亵渎军威"时,帅克却认真回答:"这是为了节省布料支援前线...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 爱阅读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 爱阅读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去年冬天,我和相恋五年的男友因为“婚后谁主内”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他拍着胸脯说“我养你”,我却想起朋友圈里全职妈妈凌晨三点挤奶的背影——那种疲惫和不甘,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就在那时,朋友塞给我一本《好妻子》,说:“别急着吵架,先看看这本书。” 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不是“完美妻子”的模板,而是无数个真实女性的婚姻切片——有职场妈妈凌晨哄睡孩子后躲在卫生间哭,有全职太太偷偷报课学插花重拾自我,有退休阿姨和老伴重新约会纪念结婚四十年……这些故事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突然看清:原来“妻子”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标签,而是一场需要两个人...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上的两座庄园为舞台,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恩肖的禁忌之恋,演绎成一部关于复仇、执念与救赎的哥特式史诗。艾米莉用近乎超现实的笔触,构建了一个"爱情即毁灭"的文学宇宙,被T.S.艾略特称为"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悲剧"。 二、内容亮点:在荒原风雪中生长的畸恋之花 窗棂上的信:童年的"恶魔契约" 小说开篇以...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年的赛博都市与1987年的江南水乡之间跳跃,构建起记忆与时间的双重迷宫,被读者称为"中国版《记忆碎片》与《回到未来》的跨界之作"。 二、内容亮点:在时间褶皱里发现选择的重量 设定创新的"记忆经济学" 书中"换日箭"的运作机制极具哲学深度:每支箭需要燃烧宿主特定时段的记忆作为燃料,且穿越时间越长,失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论”“实务要”三卷,没有玄奥的“天星秘诀”,全是“张阿公看阴宅”“李木匠选阳宅”“王寡妇改灶基”这类鸡毛蒜皮的日常记录。书里夹着泛黄的毛边纸手稿复印件,有“某村因灶口朝西,三年内死了七只鸡”的荒诞记载,也有“后山龙脉被挖断,次年暴雨冲垮半座桥”的真实事件,活脱脱一部“古代乡村生存实验报告”。 二、核...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右手是丈夫的手,正轻轻帮她擦掉指尖的面粉,背景是暖黄色的厨房灯光,像极了每个普通家庭里“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柔”。它没有厚重的理论感,更像一本“婚姻生活观察笔记”,不管是已婚多年的夫妻,还是正准备进入婚姻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二、书籍内容:不聊“大道理”,专讲“婚姻里的小疙瘩”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颠覆传统帝王史的里程碑”,直接推动“清朝衰落根源”成为学术热点。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盛世的“三重悖论” 张宏杰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棱镜,剖开乾隆时代的矛盾: 经济幻觉:GDP占全球1/3,但人均粮食占有量较明末下降4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库充盈的背后,是“3亿人口啃糠咽菜...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领导地位,后者仅阶段性领先),覆盖制造业、零售业、科技公司等不同领域——从19世纪的宝洁到20世纪的索尼,从零售巨头沃尔玛到电子先驱惠普,他们用2000+页的访谈记录、财务数据和企业史资料,试图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什么样的企业能在动荡中存活百年?”​​ 这本书不是成功学爽文,更像一场“企业病理学...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作为曾年入百万的广告总监,贝克尔用自身经历重构了极简主义的定义——不是苦行僧式的清贫,而是对生活本质的精准聚焦。 二、核心价值:给信息焦虑时代的解药 当我们在"双十一"囤货与"断舍离"之间挣扎时,这本书像一剂认知疫苗,注入三大抗体: 物质脱敏训练:通过"90/90法则"(如果一件物品90天内没用过...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背景,讲述了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全书仅约3000字,却以“小课堂”映射“大时代”,用“孩子的视角”撕开“战争的残酷”与“文化的重量”。它不是“战争小说”,而是一部“用语言写就的文化史诗”——从“小弗朗士”的调皮捣蛋到“韩麦尔先生”的白发垂泪,从“粉笔灰飘落”的课堂到“普鲁士士兵”的皮靴声,...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是把‘我在’熬成日常的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爱无能”时代的“情感急救手册” 《钟情》是作家林晚近年的非虚构作品,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没有晦涩的理论,而是用27个真实情感故事(采访对象涵盖年轻情侣、中年夫妻、老年伴侣),串联起“钟情”在当代的千万种模...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在青年辽金史学者李艳(1985-)的笔下,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早期政权(916-1125年),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更映照出中原王朝的制度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流动,以及“他者”视角下被遮蔽的历史褶皱。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辽金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李艳(2010...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庭矛盾、性向觉醒等元素,被读者称为“青春版《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传统成长文中注入现代性别思考。 二、内容亮点:在竹床与拳击间,写尽少年的隐忍与爆发 副本设计:从“竹床夜话”到“拳台对峙” 书中“初遇篇”堪称经典:付坤为安抚被校园霸凌的继弟付一杰,深夜抱着他睡在竹床上,手指轻轻擦过他后颈的伤疤:“...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 爱阅读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 爱阅读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社会的“情绪显微镜”,群体心理的“解码手册” 《主流》是青年社会学家陈默的观察随笔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新版,李娟译),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书”,上市4个月销量突破50万册,被读者称为“当代年轻人的‘情绪急救包’”。本书聚焦“主流文化”与“个体生存”的碰撞,通过“社交媒体上的身份表演”“职场中的沉默大多数”“小镇青年的城市焦虑”等12个真实案例,拆解了“我们为什么‘随波逐流’”“‘主流’究竟是谁的定义”“‘不被看见’的群体如何自处”等当代社会最尖锐的命题。 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堆砌”,反...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说谎: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翻译成52种语言,连续两年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如何击中全球读者的柔软心脏。 二、写作特点:用风筝线编织的叙事魔法 胡赛尼的笔触像阿富汗传统刺绣,将政治动荡与个人命运缝制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他创造了一个绝妙的隐喻系统:...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的今天,照亮“意义感”的力量——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活成“完美受害者”,而是用精神自由对抗命运的枷锁。 二、内容亮点:在“囚徒编号”与“意义疗法”中看见生命的韧性 1.“囚徒编号”的尊严保卫战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拒绝用编号代替名字的坚持:“当狱警喊‘119104’时,我会在心里回...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M.Sweezy,1910-2004)的笔下,19世纪末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卡内基钢铁帝国,乃至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全球经济,早已用“资本集中”“垄断利润”“阶级矛盾”的逻辑,写就了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它不是“自由市场的童话”,而是“一部充满内斗与危机的‘自我扩...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初版于1796年,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自然法权理论”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算厚重,却像一把“思想挖掘机”——没堆砌晦涩的法律条文,也没空谈抽象的权利概念,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一层层挖透“权利不是凭空规定的,而是源于人的自由本性”。哪怕你不是哲学或法律专业读者,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我们说‘有权利做某事’,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是一本真正能“给权利找‘根’”的经典,至今仍是政治哲学、法哲学领域绕不开的必读书目。 二、书籍内容:不聊“权利是什么”,只拆...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理性解剖政治的百科全书派经典 177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自然政治论》,为逃避法国当局的宗教迫害,书名页将出版地伪造成伦敦,作者署名"前国家公务员"。这部被熊彼特称为"坦率而有魅力的书"的著作,1994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分两卷九讲,第一卷以自然法为基石,剖析社会起源与法律本质;第二卷直击政治实践,批判专制政体的痼疾,最终指向"用理性重建社会秩序"的终极方案。 二、核心价值:在神权与君权间筑起理性的堤坝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