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7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胶片写就的创作启示录”

《张艺谋的作业》是电影研究者程青松与张艺谋团队深度合作的创作手记,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首次公开了张艺谋从《红高粱》到《满江红》的20余部代表作的创作全流程——从剧本打磨、选角纠结、场景设计到后期调整,更收录了张艺谋与编剧、摄影师、演员的私人对话,以及他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思考。它不是明星传记,而是一本用胶片颗粒感写成的创作教科书,被《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最值得细读的电影创作指南

二、内容亮点:张艺谋的“创作工具箱”,比“国师”更珍贵的是“匠人思维”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张艺谋的电影,是匠人笨功夫打磨出的艺术品’”——这太轻了。程青松的笔像一把精密的拆片钳,把张艺谋的创作拆成可复制的零件,让我们看见:

​​选角偏执美学​​:书中详细记录了《影》中小艾的选角过程——张艺谋拒绝了200多个试镜演员,最终选了素人舞者吴磊。他指着吴磊的胳膊说:你看这肌肉线条,像不像被水浸过的竹竿?我要的就是这种脆弱里的力量感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选角逻辑,不是任性,而是程青松在说:张艺谋的偏执,是对角色灵魂的绝对忠诚。

​​场景历史考古​​:《满江红》的乔家大院场景搭建,张艺谋带着美术组跑了17个古镇,测量了3000多扇老门的尺寸,甚至专门请木匠复原了宋代直棂窗的榫卯结构。程青松问他:观众根本看不出这些细节,何必这么较真?他答:电影是造梦,可的质感,藏在每一块砖的纹路里。这些较真的细节,不是炫技,而是程青松在揭示:张艺谋的视觉震撼,从不是靠特效,是靠对历史的敬畏

​​剪辑呼吸哲学​​:书中首次曝光了《活着》的剪辑笔记——张艺谋把福贵赌输家产的戏剪了7版,每一版都调整了麻将牌落地的音效:第一版(生硬),第二版(沉闷),最终版(带点潮湿的空气感)。他说:声音是有温度的,我要让观众听见福贵手心里的汗。这种抠细节的创作态度,不是强迫症,而是程青松在传递:好的电影,是让观众用五感看故事

这些内容像一组电影胶片,每一格都印着张艺谋的创作指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国师的光环,更是匠人的笨功夫、创作者的赤子心。

三、写作特点:程青松的“创作显微镜”

程青松被称为中国电影的解码者,但他的文字里没有学术的冰冷,只有像电影镜头般细腻的真实:

​​现场感的叙事魔法​​:全书用跟拍视角记录张艺谋的创作——从《红高粱》片场的高粱地里的争吵,到《影》剧组的威亚事故;从他和姜文的剧本互怼,到和巩俐的角色探讨。比如他写《秋菊打官司》的拍摄:张艺谋蹲在陕西农村的土坡上,看着巩俐举着状纸来回走,突然喊停!’——原来他发现巩俐的脚步太城市,不像农村妇女。他让巩俐脱了高跟鞋,光脚踩在土块上,这才找到了秋菊的魂这些现场细节不是花絮,而是程青松在说:电影的真实,藏在不完美里。

​​对话即思想的语言艺术​​:书中大量收录了张艺谋与团队的私人对话,没有大道理,全是接地气的思考。比如他对摄影师说:别总想着拍得美,要想拍得’——这个镜头要传递的是孤独,还是希望对演员说:忘掉表演,想想如果你是这个人,此刻会怎么活?’”这些对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创作的黑箱:​​好电影,从不是出来的,是出来的。​​

​​时代切片的宏观视野​​:程青松没有孤立地分析每部电影,而是把张艺谋的创作放进中国电影史的脉络里。比如他写《英雄》:2002年的中国,刚加入WTO,观众渴望大片;张艺谋用武侠外壳,装下了天下的思考——这不是妥协,是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这种时代视角,不是拔高,而是程青松在提醒:​​电影人的创作,永远与时代同频。​​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电影匠人”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张艺谋的作业》时,我正陷在短视频创作的焦虑里——为了流量,我总在追热点、赶选题,却忘了内容的本质。张艺谋在书中写的选角要抠到肌肉线条’”“场景要复原历史温度’”“剪辑要听见呼吸声’”,突然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头上:这不就是我吗?用快餐式创作代替匠心打磨,用数据思维掩盖艺术直觉

最震撼的是张艺谋对失败的态度。书中提到《代号美洲豹》的拍摄:投资3000万,票房仅100万,张艺谋却在总结会上说:这部电影教会我,商业艺术不是敌人,是战友’——我太想证明自己,反而忘了观众要看什么我合上书页,盯着自己电脑里的爆款选题,突然想起张艺谋说的:创作不是我要表达什么,是观众需要什么’——需要的前提,是真诚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或许我不必成为下一个张艺谋,只要成为真诚的自己,就够了。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重新翻出了大学时拍的短片——画面模糊,台词生硬,却记录着我对电影最纯粹的热爱。我突然懂了:程青松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给我们成为张艺谋的答案,而是轻轻说:看,张艺谋的作业里,藏着所有创作者的初心’——认真、坚持、对艺术的敬畏。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圈层的“创作启蒙书”

《张艺谋的作业》的魅力在于:它出版1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电影爱好者的创作地图,是短视频创作者匠心指南,是所有想做好一件事的人的心灵灯塔”——甚至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3年最具启发性的非虚构作品

权威评价里,导演贾樟柯说:这本书是电影人的圣经’——张艺谋的笨功夫,恰恰是现在最稀缺的匠心编剧刘震云在微博分享:读《张艺谋的作业》时,我总想起自己写《一句顶一万句》的日子——好作品,都是出来的。这些声音让《张艺谋的作业》超越了电影书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创作启蒙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张艺谋的电影,是用胶片写的诗’——每一格都有温度,每一秒都有心跳。但更动人的是程青松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揭秘,是致敬’——致敬所有认真做电影的人,致敬所有不妥协的创作者。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每个创作瓶颈期翻开《张艺谋的作业》。当我看到张艺谋为了一片高粱叶的角度蹲在田埂上3小时,看到他为一句台词的语气和演员争论到凌晨,看到他在票房失利后依然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拍电影”——我突然明白:所谓国师,不过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普通人。

毕竟,创作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匠心”——就像张艺谋的电影,它的伟大,藏在每一格胶片的认真里。

“《张艺谋的作业》:拆解“国师”的创作密码,我们看到了什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 爱阅读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68年的“机场社会百科全书” 《航空港》是美国作家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68年的“行业小说里程碑”,与《汽车城》《银行家》并称为“黑利三部曲”。这部以全球航空业为背景的长篇巨著,聚焦一座虚构的“...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