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家族法原理》:一本带你看懂传统中国家庭“情理秩序”的经典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中国家族法原理》:一本带你看懂传统中国家庭情理秩序的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中国法制史泰斗滋贺秀三,初版于1950年,堪称跳出西方框架解读中国传统家族法的里程碑之作。它不像国内传统研究那样要么批判家族法是封建糟粕,要么堆砌史料,而是以情理为钥匙,打开了传统中国家庭运作的密码箱”——从清代民间的分家契约,到民国的婚姻纠纷判例,从宗族祠堂的调解规则,到日常的赡养、继承习惯,滋贺秀三用20余年收集的一手文书(比如家族账簿、族长判词、民间婚书),回答了为什么传统中国家庭不按法律条文办事,却能维持几百年秩序?”“‘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庭规矩。哪怕你对家族法”“宗族感到陌生,读它也能搞懂爷爷奶奶说的分家要顾着长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有整套情理逻辑支撑。它在学界的地位有多高?中国法制史学者梁治平曾说研究中国传统家庭秩序,绕不开滋贺秀三的这本书;日本学者黄宗智也坦言,自己对清代民事司法的研究,深受其情理法视角的启发,至今仍是中日两国中国法制史”“社会史课程的核心教材。

二、书籍内容:不聊“家族法是好是坏”,只拆“传统家庭如何靠‘情理’运转”

滋贺秀三在书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用西方民法框架套中国家族法的误区——他认为,传统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明确的权利义务条文,家族秩序靠的是情理:既不是纯粹的人情(比如溺爱孩子不算情理),也不是生硬的法理(比如完全按年龄分家产不算情理),而是在人情与道理之间找平衡,比如分家时既要考虑每个儿子的需求,也要顾着老父母的赡养,还不能让家族颜面受损。他没搞抽象理论,而是用清代至民国的真实家庭案例让内容落地:

比如讲家产继承,他不简单说传统是诸子均分,而是还原细节——清代江南某家族,老父亲分家时,给长子留了祖屋(因为长子要主持家族祭祀,祖屋是祭祀场所),给次子分了新置的田产(次子擅长种地),给幼子分了镇上的商铺(幼子会做生意),还留了养老田自己耕种,去世后由三个儿子轮流耕种(避免某个人单独占用)。要是幼子觉得商铺不如田产值钱闹意见,族长不会说按规矩就得这样,而是会劝你会做生意,商铺以后能赚更多,你哥种地厉害,田产对他才有用,这才是公平”——这就是情理:不是数字上的均分,而是按人所长、按需分配的平衡。

再比如讲婚姻与离婚,他举民国北方某村的案例:有个媳妇因为不会生娃被婆婆要求离婚(按七出中的无子条款,婆婆占理),但媳妇哭着说我伺候公婆五年,每天端茶倒水,就算没娃,也没做错事,族长召集族中长辈商议后,最终决定不离婚,让儿子纳妾,媳妇仍当正妻,负责管家”——这就是情理法条的调节:虽然无子能休妻,但媳妇孝顺的人情,比生硬的条款更重要。最有意思的是,他还点破家族法的隐形执’”:传统家庭没有警察、法院,但谁要是违背情理(比如儿子不赡养父母、弟弟抢哥哥家产),会被族长当众批评,甚至被赶出宗族(相当于社会性死亡),这种靠面子和宗族压力维持的秩序,比法律条文更有约束力。这种用案例解情理的内容,让传统家族法从封建符号变成了有温度的生活逻辑

三、写作特点:像历史学家带你“翻家族老账本”,严谨里藏着“烟火气”

滋贺秀三的文笔最动人的地方,是没有学者的傲慢,只有对中国家庭的共情”——他不搞学术黑话轰炸,而是用文书细节+场景还原的方式,让你仿佛真的坐在清代的宗族祠堂里,看着族长处理家庭纠纷。比如描述分家契约的写法时,他会写契约上不只写分多少田、多少房,还会加一句兄弟同心,勿争家产,共孝父母,字是村里的先生写的,墨迹还透着郑重,像在给兄弟俩立君子约定’”;讲宗族调解时,他会提调解时族长会先泡一壶茶,让双方坐下慢慢说,不会一上来就断对错,像现在的家庭矛盾调解员,先讲人情,再讲道理

他还特别擅长用中西对比凸显中国特色,却不贬低任何一方:比如把传统中国家族法比作妈妈做的家常菜”——“西方民法像餐厅的菜单,写清楚你点什么、给什么(权利义务明确),中国家族法像妈妈做饭,知道你爱吃辣就多放辣椒,弟弟爱吃淡就单独做一碗(按情理调节),没有对错,只是适合的生活方式不同;讲情理的灵活性时,他调侃传统家族法就像没写死的说明书,比如赡养父母,没说每月给多少钱,而是根据儿子的家境,有钱多给,没钱少给,但必须常回家看看,这种灵活,比规定死每月500元更有人情味。读起来根本不像读厚重的学术著作,更像听一位懂中国的日本老先生,慢悠悠地讲中国家庭的老故事,每个案例都带着婚丧嫁娶、柴米油盐的烟火气,让人忍不住想原来我家的老规矩,以前是这样的

四、阅读体验:从“觉得传统家族法‘封建’”到“懂‘情理’里的生活智慧”的顿悟时刻

我刚开始读时,其实带着批判封建残余的偏见,结果读了几十页就被戳中:有次回老家,看到叔叔和姑姑因为爷爷的老房子该归谁吵架,叔叔说我是儿子,该归我,姑姑说我也照顾过爷爷,凭什么没份,奶奶坐在一旁抹眼泪。以前我只会想按法律该均分,但用滋贺秀三的情理视角一想,爷爷的老房子是祖屋,叔叔一直住在村里,负责照看奶奶,而姑姑嫁在外地,很少回来——按传统情理,祖屋归儿子,姑姑分其他财产(比如爷爷的存款),既顾了儿子守家的实际,也没亏了姑姑的人情。后来我按这个思路劝他们,果然吵得没那么凶了,最后叔叔要了房子,给了姑姑一笔钱,奶奶也笑了。

还有一次,我翻家里的老照片,看到外婆的婚书,上面写着愿夫妻和睦,孝养公婆,共持家业,以前我觉得这是对女性的束缚,但读完书才明白,婚书里的话不是命令,而是夫妻对家庭的共同承诺”——就像书中说的,传统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那些承诺,是为了让小家庭更好地融入大家族,维持情理秩序。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种以前看传统家庭像看老古董,现在终于看懂了古董背后的人情世故’”的通透感——原来爷爷说的分家要顾着长子,不是重男轻女,而是长子要守祖屋、主持祭祀,责任更重;原来奶奶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是不疼女儿,而是女儿嫁入别家,要以婆家为重,别总想着娘家的家产,免得两家闹矛盾,这些老规矩里,藏着的全是维持家庭和睦的智慧。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解读中国家族法的“标杆之作”,影响跨时空

在学术圈,这本书的地位堪称中国传统家族法研究的定海神针’”——它第一次让学界意识到,不能用西方权利理论评判中国家族法,而要从情理”“宗族”“民间习惯这些本土视角切入。中国法制史学者张晋藩评价:滋贺秀三的贡献,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家族法的合理性’——它不是落后的,而是适应中国农耕社会、重视家庭和谐的秩序选择。日本中国史学者沟口雄三也说,这本书为日本学界打开了理解中国家庭的大门,避免了用日本家族制度套中国的误区

在现实层面,它的影响力至今仍在:现在大家讨论的农村家产继承纠纷(比如儿子vs女儿争家产)、家族祠堂文化复兴(比如重修族谱、祭祀祖先)、家庭养老的情理责任’”(比如子女轮流照顾父母),都能在书中找到源头。比如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分家时仍会给长子多留一点祖产,不是封建残余,而是情理的延续——长子往往承担更多赡养责任;再比如城市里的啃老族被人指责,本质也是违背情理(成年子女该独立,却依赖父母),这和传统家族法子女成年要自立、要孝养父母的逻辑一致。有学者说:哪怕到了21世纪,中国人处理家庭问题的潜意识里,仍藏着滋贺秀三笔下的情理

六、书籍核心价值与亮点:给思维装个“看懂传统家庭的‘情理滤镜’”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复古遵守传统家族法,而是帮你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不是凭空来的”——为什么我们重视family大于individual?为什么处理家庭矛盾时总说要讲人情?为什么长辈总强调家和万事兴?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情理二字里。读完这本书,你能看懂父母的老观念不是固执,而是受传统情理的影响,也能更理性地处理家庭矛盾——比如和家人吵架时,不会只说按法律该怎样,还会想按人情该怎样,找到更平衡的解决办法。

内容亮点则在于用一手文书还原真实家族生活:滋贺秀三没引用四书五经里的大道理,而是靠清代的分家契约、民国的婚书、宗族的调解记录说话,这些文书里没有之乎者也,只有张家分田三亩”“李家纳妾为续后的直白记录,却比任何理论都更能体现情理的真实样貌。比如他引用一份1920年的分家契约,里面写着长子得牛一头,因长子耕田需牛;次子得驴一头,因次子赶车需驴,这种按需分配的细节,比诸子均分的笼统说法,更能让你摸到传统家族法的脉搏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中国传统家族法的核心,不是约束,而是维系’——用情理把父子、兄弟、夫妻绑在一起,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为了让每个人在家庭里都有依靠,让家族能一代代传下去。这句话现在还贴在我家的冰箱上,每次和家人有矛盾,看一眼就会想起:家庭不是讲道理的战场,而是讲情理的港湾。如果你也想搞懂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从哪来,或者想更好地处理和家人的关系,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会让你变成历史学家,却会让你变成一个更懂家人、更懂中国家庭温度的人。

“《中国家族法原理》:一本带你看懂传统中国家庭“情理秩序”的经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一、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成长圣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84年的“成长小说巅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称为...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 爱阅读

《黄河古道》:一条“流动的文明脐带”,解码中华五千年与母亲河的“双向奔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黄河守望者”的“文化寻根之旅” 《黄河古道》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李伯谦(1937-2023)先生2018年出版的压卷之作,成书于他“毕生研究黄河文明”的学术收官阶段。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黄河学派”...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书评:当资源困局遇见“跨界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书评:当资源困局遇见“跨界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硬核”的跨界教科书 2023年,商务印书馆将美国卡尔顿学院经济学教授马克·金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引入中国。这部由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团队耗时两年翻译的教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