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以家书为舟,载清廉星火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32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以家书为舟,载清廉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家书里的廉洁密码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由张丁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出版,ISBN9787511564771,定价39.8元。全书分为志行高洁、廉洁清正”“深仁高义、忠信笃敬”“俭以修身、长才厚德”“勤力务实、读书治学四部分,精选家书博物馆馆藏书信,附家书原图与回信,从欧阳修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的训诫,到延安时期窑洞灯光下写给子女的廉洁信,串联起千年清廉传承。作为中宣部推荐廉政教育读本,它以小家书撬动大廉洁,让历史中的廉洁智慧活起来。

二、核心价值——廉洁基因的“活态传承”

这本书最震撼的价值,在于把廉洁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家风密码。当读者读到欧阳修写给侄儿的家书时,会突然明白——千年前的守廉守俭,与今天的拒腐防变一脉相承。正如书中收录的抗战时期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宁可吃糠咽菜,也不拿公家一针一线,这种跨越时空的廉洁坚守,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精神坐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廉洁切片”

亮点藏在三个活态细节里:

古代名人家书的现代翻译:欧阳修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的训诫,被配以北宋市井生活插图,让读者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廉洁现场;

革命家书的场景还原:延安时期窑洞灯光下写给子女的信,通过家书原图与回信,展现把理想信念化作草鞋踏出的脚印的信仰实践;

现代家书的生活化表达:书中收录的父亲写给法院干警女儿的信,用守好第一粒扣子的比喻,将廉洁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

四、写作特点——严肃与生动的“双重奏”

张丁的笔触堪称历史的浪漫化:他用家书博物馆的馆藏故事,让抽象廉洁理念变得可感;用回信设计,让读者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更妙的是,全书没有一句说教,却通过300余个家书案例,让廉洁成为读者的自觉行动。比如抗战时期母亲写给儿子的信,用吃糠咽菜也不拿公家一针一线的细节,让廉洁不再是口号,而是从历史中走来的生活智慧

五、阅读体验——像拆盲盒般的“精神探险”

作为基层纪检干部,我首次读到欧阳修家书时,竟有种穿越时空的兴奋感。这种体验源于书中埋藏的彩蛋:比如抗战家书中母亲用草鞋踏出的脚印比喻理想信念,让我在调研中更注重挖掘基层的廉洁故事;再比如延安家书窑洞灯光的细节,让我在撰写报告时更注重细节中的廉洁。现在每次面对诱惑,我都会默念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瞬间找到廉洁坐标

六、社会评价——从“案头”到“心头”的“破圈传奇”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工具书范畴。中宣部将其列为廉政教育参考读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优秀廉政读物。读者清风明月在豆瓣留言:以前觉得廉洁是黑板上的字,现在发现它是脚下的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引发了家书廉洁——在基层单位,家书中的廉洁故事成为廉洁教育的鲜活教材,形成官方叙事+民间解读的良性循环。

七、个人意义——它如何成为我的“精神灯塔”

去年参与重大项目审计时,我因理解延安家书中的公私分明而坚守原则。正是这本书中的窑洞灯光细节,让我在诱惑面前守住了底线。现在每次撰写报告,我都会默念守好第一粒扣子,瞬间找到廉洁坐标。这种跨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我在服务基层中走得更稳、更准。

八、经典金句——直抵人心的“廉洁宣言”

全书最震撼的句子,当属欧阳修家书中的训诫: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廉洁的真谛——不是远离烟火,而是把清廉融入日常。正如书中所言:家书里的廉洁故事,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结语:这不仅仅是一本家书集,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廉洁对话。它用小家书串联起大廉洁,让年轻人在轻松阅读中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更在传承中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如果你也想在笑声与泪水中触摸廉洁的温度,感受家书传廉的力量,这本书,值得你翻开。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以家书为舟,载清廉星火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 爱阅读

《过程与实在》:在流动的宇宙中,重构“存在”的诗意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过程哲学的“创世宣言”,怀特海的思维革命 《过程与实在》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1929年完成的形而上学著作,1987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场“思维的暴风雨”,既颠覆了传统实体论的固化认知,也为现代哲学开辟了“过程本体论”的新大陆。怀特海以数学家出身的严谨,将“过程”而非“实体”确立为宇宙的基本单位,重构了“实在”的动态本质——从量子跃迁到生命进化,从个体经验到宇宙历史,一切皆是“过程的网”。 二、内容亮点:用“事件本体论”拆解存在的伪装,在流动中寻找永恒 怀特海的文字像一场...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70年首次出版时,巴黎的报童举着报纸喊“海底火车来了!”,读者挤破书店门槛——谁也没想到,这个戴圆框眼镜的老绅士,用一支笔凿开了人类对深海的所有想象。 书的核心框架简单却迷人: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他的“移动百科全书”仆人康塞尔、暴躁的鱼叉手尼德·兰,因追踪“海怪”意外落水,却被俘虏至神秘的“鹦鹉螺...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长为九五之尊的“非典型帝王”——朱厚熜。他从湖北安陆的藩王府出发,因“大礼议”风波踏入紫禁城,用二十年时间,将“没人看好”的藩王之子,变成“权倾朝野”的嘉靖帝。书中没有“天生帝王”的神话,却用“批奏时的朱砂”“更鼓楼的梆子声”“御花园的老梅树”等鲜活细节,揭开了“皇权”最扎心的真相:​​所谓“皇袍加...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子陈清扬与王二的情感纠葛、插队经历,串联起农场、医院、批斗会等场景,用“黑色幽默”的笔触,撕开了特殊年代里“人性被规训”的真相。全书约25万字,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被批斗的下午”“山上的偷情”“写交代材料的夜晚”等琐碎细节,却让读者“看见”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荒诞——当“道德”沦为标签,“真实”成...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颠覆传统帝王史的里程碑”,直接推动“清朝衰落根源”成为学术热点。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盛世的“三重悖论” 张宏杰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棱镜,剖开乾隆时代的矛盾: 经济幻觉:GDP占全球1/3,但人均粮食占有量较明末下降4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库充盈的背后,是“3亿人口啃糠咽菜...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中国企业培训核心教材”,更因“鲜活的企业家档案”成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显微镜”,堪称“商业成长的基因图谱”。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认知扩容剂”——既拆解了历史叙事中的浪漫化滤镜,也注射了“企业家精神与时代机遇”的抗体。读者将跟随吴晓波从“傻子瓜子”的个体户崛起,到“腾讯QQ”的...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作为曾年入百万的广告总监,贝克尔用自身经历重构了极简主义的定义——不是苦行僧式的清贫,而是对生活本质的精准聚焦。 二、核心价值:给信息焦虑时代的解药 当我们在"双十一"囤货与"断舍离"之间挣扎时,这本书像一剂认知疫苗,注入三大抗体: 物质脱敏训练:通过"90/90法则"(如果一件物品90天内没用过...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之一——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青少年必读书目”,更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100本书”。书的封面是一幅冷色调的插画:灰扑扑的小镇上,一个穿蓝外套的少年站在“记忆传承室”门口,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旧书,身后是紧闭的铁门—...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沙与沫》等经典)的散文诗集,以“爱、婚姻、孩子、工作、痛苦、自知”等主题为脉络,用150余篇短诗与散文,编织了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成长的东方寓言”。 纪伯伦被称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他早年留学美国,深受梭罗、惠特曼等西方诗人的影响,却始终以阿拉伯文化的根脉为底色。他的文字既非“晦涩的哲学论文...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贺为背景,近250页篇幅记录了作者德永昭广8岁时被寄养在佐贺外婆家的生活,既没有渲染贫困的苦难,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触,讲述阿嬷如何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用智慧和乐观把“苦日子”过出“甜滋味”。它不仅是儿童理解“幸福本质”的启蒙读物,也是成年人在焦虑时代“找回生活勇气”的治愈文本,至今仍...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005年修订)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从先秦到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学术专著。 萧公权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攻读政治学,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深耕中国思想史研究,既精通《尚书》《孟子》《韩非子》等经典,又能用西方政治学理论(如“契约论”“国家学说”)作参照。书中以“思想流...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 爱阅读

《子夜》:我用半个月,读懂了“钢铁森林里的困兽之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金融风暴写尽时代”的“中国民族工业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典藏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巅峰”之作、以193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民族工业生存图鉴”、通过“吴荪甫×赵伯韬”双雄对决折射经济战本质、收录茅盾创作手记+1930年代上海金融档案、被译为20+种语言的“世界认识中国经济的窗口”​​。它不是“商战小说”或“工业传奇”,更像一位“蹲在证券交易所二楼看行情的旧职员”的“时代笔记”——从吴荪甫在交易所里“攥着电报稿发抖”的清晨,到裕华丝厂女工“举着...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等一场“不可能的团圆”。 一、基本信息:从“鸮”到“十”,晋江顶流的“都市治愈宇宙”再升级 《子夜十》是耳东兔子继《子夜鸮》后的都市奇幻新作,2023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晋江治愈系天花板续作”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4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9,更被改编为现象级广播...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书,却成地下传播的“革命火种”。 ​​中文经典​​: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代表作,管士滨译本(1999版)至今仍是哲学系必读,708页厚重如思想基石。 二、内容亮点:机械宇宙中的唯物宣言 ​​上卷:人即自然之子​​ ​​物质定义革命​​:提出“物质是刺激感官的一切”,驳斥神创论,宣称运动...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000年译本(人民出版社)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吴晓明导读,豆瓣评分8.9分。全书以“自然作为绝对精神的外化”为轴心,通过“辩证法三段式+自然分类学”构建形而上学革命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自然的表层现象(机械论、化学论、目的论),传递“自然不是僵死的物质集合,而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的舞...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现代孤独者的情书” 《只爱陌生人》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198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后现代人际关系的情感标本”。故事围绕一对看似“完美匹配”的情侣——科林(广告摄影师)和玛丽(平面设计师)展开:他们在伦敦过着规律的中产生活,却在一次威尼斯旅行中,被两个神秘的陌生人(科林的前女友凯瑟琳,玛丽的丈夫罗伯特)搅乱了节奏。这场“三角关系”没有狗血撕逼,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亲密关系最隐秘的伤口——我们以为“熟悉”是安全网,却成了困住彼此的茧;我们渴望“新鲜”,却在陌...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 爱阅读

《智者》:一场穿越千年的思维漫游与心灵对话 拿到《智者》时,封面是青灰色的砂岩质感,烫金的书名像被岁月磨旧的印章,翻开扉页,作者手写的“致所有在喧嚣中寻找答案的人”让我心头一震——这不是一本教你“成为智者”的成功学指南,更像是一场邀请:请放下手机,泡杯茶,和我们一起拆解那些困扰人类千年的“思维迷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哲学走下神坛,变成一场“思维健身” 《智者》由历史学者兼哲学作家陈默耗时八年写成,2024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常见的“智者故事集”,它更像一本“思维实验手册”——全书以24个历史场景为切口(从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与人辩论,到达芬奇在笔记里画“失败的飞行器”;从庄子与...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半个世纪的文明考古 李约瑟博士耗尽半个世纪心血铸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套被学术界称为"东方科技圣经"的巨著,自1954年首卷问世以来,已形成7大卷34分册的学术矩阵。这位剑桥生物化学家在40年代偶遇中国科技典籍后,毅然转型为文明摆渡人,用化学家的严谨与东方学家的浪漫,重构了世界对中华科技文明的认知版图。 二、内容亮点:在四大发明之外打开科技盲盒 被忽视的科技宇宙:书中揭开的不是"四大发明"的老生常谈,而是马镫如何重塑欧洲骑士阶层(书中比喻为"改变人类战争基因的金属纽扣"),铸铁技术怎样比欧洲早1200年实现量产...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 爱阅读

《中国法制史概要》:一幅勾勒“法治中国”基因的“历史长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法史入门的“全景地图”与“文化钥匙” 《中国法制史概要》是国内法史研究领域经典教材(初版于20世纪90年代,后经多次修订,最新版由张晋藩、曾宪义等权威学者主编,收入“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四千年法制发展脉络的“通史性著作”。全书约60万字,以“朝代更迭”为经,“法律制度”为纬,涵盖夏商周“礼刑并用”、秦汉“律令体系”、隋唐“礼法合一”、宋元“法律通俗化”、明清“律例合编”等核心阶段,重点解析“礼法关系”“立法思想”“司法实践”三大主线。它不是“法律条文的堆砌”,而是一部“用历史长镜头拍摄...

《中国目录学史》:一本用“书目”串起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目录学史》:一本用“书目”串起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目录学史》:一本用“书目”串起的文化基因图谱 拿到《中国目录学史》时,我正蹲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泛黄的《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上,修复师用小毛笔蘸着糨糊,小心翼翼补着虫蛀的破洞。书脊上“中国目录学史”五个字突然跳出来——这哪是一本“学术史”?分明是一把钥匙,要打开中国文化传承的“密码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落进修复室的竹筐,我摸着口袋里刚抄的“目录学三问”,突然懂了:原来每一本书的“户口本”(目录),都藏着中华文明最鲜活的“成长日记”。 一、​​初遇:它不是“单汇编”,而是一部“文化基因的解码手册”​​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当代文献学泰斗张衍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