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状元媒》:京味家族史诗中的时代浮世绘与人性微光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33

《状元媒》:京味家族史诗中的时代浮世绘与人性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叶广芩的“京剧嵌套长卷”与京味文学巅峰

《状元媒》是叶广芩201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2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纳入叶广芩文集再版,豆瓣评分9.5,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的京味家族史诗。全书以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做媒促成金瑞祓与陈美珍婚姻为引,通过《大登殿》《三岔口》《逍遥津》等十一部京剧剧目串联起金家大宅门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的百年变迁。书中金四爷”“叶四爷的称谓混用,恰似老北京胡同里的结界”——既守着字的规矩,又透着对时代洪流的从容,成为京味文学中旧规矩与新生活的独特注脚。

二、核心价值:用“京剧骨架”承载“时代之魂”,治愈现代人的“身份焦虑”

这本书最戳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十一部京剧剧目的叙事框架,教会我们在时代洪流中活出自我的智慧。叶广芩没有刻意渲染家族兴衰,而是通过金家子女在破四旧”“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中的选择,展现守规矩求新的平衡——比如七舅爷钮青衣宁可唱戏也不涉政治,五哥浪荡一生却为三姐送信殒命,厨娘莫姜用一道坛子肉守护着吃主儿的尊严。书中反复出现的珍珠衫,既是柴郡主与杨六郎的定情信物,更暗喻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生存哲学——这种慢生活智慧,与当下内卷”“躺平交织的社会焦虑形成强烈对冲,让读者在京腔京韵中照见自己久违的平静。

三、内容亮点:细节如珠,串起百年家族的“微光时刻”

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三个微小却震心的细节让人瞬间梦回老北京:其一,金家小格格在废墟上寻嗅家的气息”——用狗鼻子嗅砖缝里的煤油味、咸菜味,这种在瓦砾中找温暖的执着,比任何乡愁宣言更有力量;其二,厨娘莫姜的坛子肉”——她用祖传的三蒸三晒秘方,让这道菜成为金家团圆的象征,比直接写亲情更动人;其三,全书采用京剧戏目+家族故事的双线嵌套,比如《逍遥津》对应家族分崩离析的时刻,《凤还巢》对应破镜重圆的温情,让读者在听戏读人的交织中,品出生活的真味。这些细节如老北京的糖葫芦,酸中带甜,折射出人性最珍贵的本相

四、阅读体验:在“京味幽默”与“时代沧桑”间穿梭的时光之旅

读这本书像跟着小格格逛胡同”——前半部分你会因七舅爷的疯话笑出眼泪,后半部分却因父母文革中双双自尽的悲剧红了眼眶。这种先笑后哭的阅读体验,恰是叶广芩的京味美学精髓:她用粉色的宫墙”“金色的银杏叶”“蓝色的天幕铺陈老北京底色,又用抄家”“插队”“拆迁勾勒时代轮廓,让读者在的碰撞中,品出生活的真味。这种体验如同在什刹海冰场听老北京讲古,既热闹又安静,既真实又遥远。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面照见“京味文化”的“魔镜”

此书出版后引发全民寻京味热潮,茅盾文学奖评委称其以京剧为骨、家族为肉,书写了北京的市井传奇与时代变迁。如今,状元媒已成为京味家族小说的代名词,在非遗保护”“文化自信成为全球议题的今天,无数读者从中找到与不完美和解的勇气。更令人震撼的是,书中对京剧文化的记录——不是猎奇,而是传承,与当下反PUA”“拒绝精神内耗的社会思潮形成奇妙共振,让这本书成为穿越时空的生活启示录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规则中活出野性”的勇气

作为读者,我最感谢这本书的,是它教会我在规则中活出野性的智慧。读罢掩卷,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逛胡同”——它让我看见,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规矩,而是在规矩中找到自己的活法。书中那句时空的叠加常常让人感到滑稽和不可思议,但历史就是这么绕着圈往前走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拒绝妥协的锁。这种在规则中活出自我的智慧,让我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多了一份即使撞南墙,也要撞得漂亮的底气。

最后,想用书中那句戳心的我在夏日的骄阳下,狗一样地在废墟上寻嗅,寻找家的气息收尾。这或许就是叶广芩留给世界的温柔遗产——它不承诺永远,但承诺此刻的鲜活;不保证胜利,但保证活着的痛快。而痛快,正是我们对抗生活内耗的唯一武器。



“《状元媒》:京味家族史诗中的时代浮世绘与人性微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70年首次出版时,巴黎的报童举着报纸喊“海底火车来了!”,读者挤破书店门槛——谁也没想到,这个戴圆框眼镜的老绅士,用一支笔凿开了人类对深海的所有想象。 书的核心框架简单却迷人: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他的“移动百科全书”仆人康塞尔、暴躁的鱼叉手尼德·兰,因追踪“海怪”意外落水,却被俘虏至神秘的“鹦鹉螺...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对“一体双生”的神秘人物——善良的杰基尔博士与邪恶的海德先生——如何通过一瓶神秘药水实现身份转换,最终因无法掌控“双重人格”而走向毁灭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陈良廷译),书中保留了史蒂文森标志性的“氛围营造术”:比如他写杰基尔的实验室:“深褐色的...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析蒙古军的“围城战术”、金朝的“防御策略”、普通民众的“逃生指南”,重新定义了“何为帝国末日的底层代码”。它不仅还原血腥细节,更让读者学会“在废墟里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当读到“金朝官员如何用‘假投降’拖延时间”时,能立刻联想到现代危机的“拖延战术”;当看到“蒙古军用投石机摧毁城墙”时,能清晰感知...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形式,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凯恩斯的“动物精神”、科斯的“交易成本”等经典理论,拆解成200余篇短小精悍的“经济学小故事”。书中案例从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到股市的追涨杀跌,从职场内卷到婚姻博弈,堪称一部“经济学版的《人间烟火》”。 二、核心价值:让经济学“从庙堂走向江湖”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通过极简主义实现财务自由与人生意义的全过程。这本书不是理论说教,而是两位"过来人"用血泪经验构建的实践手册,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活提案"。 二、核心价值:给生活做减法,给人生找支点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人生减负系统"。通过践行极简主义...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伯南克(前美联储主席)、蒂莫西·盖特纳(前纽约联储主席/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前财政部长)以及美联储金融稳定部前主任梁内利。这群曾站在金融危机风暴眼的人,用18章、560页的篇幅,将2008年金融海啸中的每一次心跳、每一份文件、每一场争吵都还原成文字,堪称“危机决策的显微镜”。 二、核心...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的四幕剧,围绕妻子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的“婚姻危机”展开,通过一张伪造的借据、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务风波,将“家庭伦理”“性别压迫”“社会伪善”的面具逐一撕开。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潘家洵译),书中保留了易卜生标志性的“对话式批判”与“细节隐喻”:比如海尔茂称娜拉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更让瓦格纳在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时随身携带。 二、内容亮点:在钟摆与豪猪间解构人生 表象世界的滤镜实验:叔本华用"彩虹是光的折射,人生是意志的投影"的比喻,揭穿现实世界的虚幻本质。他甚至用自家狗对肉骨头的疯狂,证明所有生命都是"被意志驱使的提线木偶"。这种将哲学命题具象化的能力,比任何抽象论证...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原来“内核不稳定”的我,早就该读这本书了。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情绪工具箱”,却被读者当“成年生存指南”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是心理学作家“陈默”的首部长篇实用心理学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内核稳定”这一当代成年人的核心课题,通过12个具体场...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文化对话”、以“时间线+主题对比”串联中西哲学发展、覆盖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朱熹-王阳明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谱系、附中西哲学核心概念对照表+经典原著选段、被北大哲学系列为“通识课指定读物”。它不是“厚重的学术专著”或“零散的思想碎片”,更像一位“坐在中西方哲...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想流变”为纬线,将先秦诸子到近代哲人的智慧,编织成一部“与现代人对话的哲学长卷”。全书60万字,却毫无学术著作的晦涩感——冯先生用“说人话”的方式,让孔子在菜市场讲“仁”,让庄子在星空下论“逍遥”,让王阳明在龙场驿悟“心即理”。 二、核心价值:给现代人的“精神急救箱”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中国...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清社会“礼教大防”下的欲望暗流——通过分析法律档案、风俗文献、民间契约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传统社会的性政治底层代码”。它不仅还原历史细节,更让读者学会“在道德教条里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当读到“寡妇如何用‘守节’换取家族资源”时,能立刻联想到现代女性的“职场隐形规则”;当看到“青楼女...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维京战士在末日火焰中的最后呐喊,也折射出当代人在气候危机、技术异化中的集体焦虑。它教会读者“在神话中读懂现实的预言”——当书中奥丁饮下智慧之泉时,我们突然明白:人类对知识的贪婪,从未因时代改变。 二、内容亮点:在末日预言里解码文明基因 “反英雄”的叙事革命 作者颠覆传统神话的史诗感,将诸神黄昏写成“...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心灵寓言”,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榜单,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好书”,连续12年位居亚马逊“最受读者喜爱小说”前十,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本书以1970-2000年代的阿富汗为背景,通过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儿子哈桑的友情纠葛,串联起“背叛、救赎、成长”的人生主线,既是一部“个人的心灵史诗”,更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 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反而像一位“坐在喀布尔老...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理论的“宪法宣言” 《自由的限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M·布坎南1975年完成的宪政经济学代表作,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政府行为需受宪法约束”为核心,通过投票悖论、财政规则等工具,构建起“限制政府权力”的理论框架,被《经济学人》称为“理解现代治理危机的元典”。 二、核心价值:重新定义“自由”与“政府”的规则边界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宪政视角”重构传统政治学叙事: “宪法约束优于政策调控”的生存公式:布坎南否定“政府能灵活应对危机”的假设,主...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 爱阅读

《自由与组织》:当“个人”撞上“集体”,我终于读懂了“自由的边界” 一、书籍基本信息:罗素的“社会平衡术”,现代政治哲学的“清醒剂” 《自由与组织》是英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于1914年出版的政治哲学经典,全书约15万字,聚焦“个人自由”与“社会组织”的永恒矛盾。罗素在书中提出:​​自由不是“无拘无束的放任”,而是“在组织规则中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组织也不是“自由的牢笼”,而是“保护自由、放大自由效能的必要工具”​​。 我手头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深蓝色封面上烫金的“自由与组织”五字,搭配罗素标志性的深邃眼神——他目光温和却带着锋芒,像一位站...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威廉·詹姆斯(1842-1910),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杜威并称“现代思想三巨头”。 成书时间与版本:1902年初版,1985年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版(唐钺译),2024年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丁虹惠新译本,附原始调查问卷与案例档案。 核心地位:首部以实证方法研究宗教经验的心理学著作,被《剑桥宗教史》称为“宗教心理学学科的诞生宣言”,直接影响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宗教经验的“人性解剖图” 詹姆斯颠覆传统神学叙事,将宗教视为人类心灵的“自...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伊安·G·巴伯(1923-2013),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宗教与科学委员会主席,被誉为“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架桥人”。 成书时间与版本:1966年初版(题为《科学与宗教:敌对还是对话?》),1997年修订为《宗教与科学》,202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张秀华译本,附巴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学者对谈录。 核心地位:首部系统构建“宗教-科学关系模型”的跨学科著作,被《剑桥科学史》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宗教对话指南”,直接启发现代“神经科学-神学对话”“量子物理与东方...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 爱阅读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 爱阅读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穿越牛熊的投资哲学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腥风血雨中完成《证券分析》,这部700页的巨著被巴菲特称为"投资领域的《圣经》"。不同于市面上追涨杀跌的技术分析手册,它像一位老派银行家,用算盘和放大镜审视每张财务报表,在1929年大崩盘后的废墟上,为投资者构建起理性分析的护城河。 二、核心价值:在混沌市场中寻找确定性的罗盘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通过分析企业真实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建立安全边际。格雷厄姆强调"投资不是赌博,而是基于事实的严谨推算",这种...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去年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茶渍的《政治经济学要义》,封皮上“詹姆斯·穆勒1821”的字样像一枚时间印章。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隐形奠基人”(他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更出名,但学界公认他是连接斯密与李嘉图的桥梁),穆勒用这本小书完成了件了不起的事:​​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零散理论,织成了一张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网”​​。读它不像读《国富论》那样充满故事性,倒像在解剖一只经济“骨骼标本”——没有血肉,但能看清支撑现代经济的“主心骨”。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古典经济学“教科书” 《政治经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