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奏响永恒的乐章 | 爱阅读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奏响永恒的乐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是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下的自传体散文,由白荷翻译,中信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作为《音乐即自由》的续篇,这本书记录了他从57岁确诊口咽癌到70岁离世期间,与疾病共生的十年历程。它不仅是音乐家的生命备忘录,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艺术与存在的哲学启示录——教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意义。
二、内容亮点:用音乐解构生命的重量
1.时间哲学的诗意颠覆
坂本龙一提出“时间是我们大脑的幻觉”,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与主观体验对比。他在书中写道:“开始不得不坦然面对和思考自己的生命终点——死亡。”这种对死亡的坦然,并非消极,而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理解。例如,他在创作《满月》时,将电影《遮蔽的天空》中“一生也许只能看二十次满月”的台词,翻译成多国语言并邀请艺术家朗诵,让时间的流逝成为跨越国界的艺术共鸣。
2.病痛中的创作狂欢
书中最动人的细节,是他在化疗间隙的创作瞬间。在纽约的庭院里,他坐在自然老化的钢琴旁,将风吹树叶的声音转化为音乐灵感;在病床上,他仅用30秒便构思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的经典旋律。他写道:“即使身体无法自由行动,在创作和倾听音乐的瞬间,也能忘却疼痛和悲哀。这就是‘Music sets me free’啊。”
3.社会活动的矛盾与真诚
坂本龙一坦言参与反核运动时“不是作秀”的困惑,也记录创办日本东北青年管弦乐团、用音乐疗愈灾区儿童的故事。这些行动看似矛盾,却透露出艺术家介入社会的复杂心态——他既渴望改变世界,又清醒于个体的局限。
三、写作特点:文字如音乐,留白处见深情
坂本龙一的文字与他的音乐一脉相承:克制而富有画面感,留白处暗藏震撼。例如,他描述福岛核电站抗议音乐会的场景仅用“挥着旗帜演奏”六字,却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健壮身影与病弱现实的强烈对比。译者白荷的精准翻译,更将日语中的哲思与温度完整传递,如“四季并非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更迭,而是适于冬季”的颠覆性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四、阅读体验:在文字中完成一次生命教育
合上书时,窗外正悬着一轮满月。我忽然想起书中那个画面:坂本龙一在纽约庭院中,与那台随时间回归自然的钢琴并肩而坐。那一刻,音乐、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对抗虚无的锚点。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将死亡写成了生命的加冕礼。坂本龙一在书中说:“我不想通过改变他人的看法来获得动力,只要能默默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足够了。”这种对自我真诚的坚持,让我在焦虑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原来,不必成为“成功者”,只需在有限的时间里,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当艺术遇见生命倒计时
媒体盛赞:豆瓣9.2分,入选“豆瓣2023年度艺术·设计图书”,知乎专栏称其为“生命的绝响”。
社会反响:书中对自然保护的呼吁与当前环保议题高度契合,坂本龙一参与配乐的电影《遮蔽的天空》台词“一生也许只能看二十次满月”成为网络热议的“生命倒计时”隐喻。
六、结语:数一数你的满月次数
在这个内卷与焦虑并存的时代,《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像一剂温柔的解药。它不提供答案,却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质量——每一次满月的升起,都是宇宙赠予的礼物,而如何度过这些“次数”,才是生命的真谛。
正如坂本龙一在书中所言:“直到过了60岁,经历了严重的疾病,脱离世俗欲望回归质朴状态后,那座我该去攀登的山峰才显露出身影。”此刻,不妨放下手机,抬头看看今晚的月亮——你,还能看到多少次这样的满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