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他用音符与文字凿开一道光 | 爱阅读

3周前 (09-15)读一读19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他用音符与文字凿开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坂本龙一的“生命终章手记”

2023年,当坂本龙一因癌症离世,这本由中信出版社推出的自传《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成了他与世界的最后对话。作为《音乐即自由》的续篇,它以暮年自传的姿态,将一位音乐巨匠从确诊口咽癌到生命终章的十年历程,编织成一部跨越音乐、哲学与生命的跨界交响曲。书中穿插着葬礼曲目列表、创作年表,甚至好友铃木正文记录的临终时光,宛如一部用文字谱写的生命安魂曲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死亡”成为生命礼物的启示录

这本书最颠覆的认知是: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照见生命本质的镜子。坂本龙一在书中写道:因为不知死何时将至,我们仍将生命视为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源泉。然而,一生所遇之事也许就只发生那么几次。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现代人对永恒的幻想——当我们被996”“内卷裹挟时,是否也陷入了生命无限的幻觉?

书中,他以音乐家特有的敏锐,将生命比作即兴演奏即使谱子相同,每一次演奏都会有细微的偏差,而这些偏差才是生命的魅力。这种对有限性的坦然接受,让他在化疗期间仍坚持创作《满月》,用钢琴与电子音效交织出向死而生的哲学——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反而能听见时间最真实的脉搏。

三、内容亮点:用“音乐思维”解构生命的五重奏

癌细胞与音符的共生

坂本龙一将癌症治疗比作与不速之客共处一室。他描述化疗时身体像被拆解的钢琴,每个零件都在抗议,却仍坚持用音乐记录疼痛:当止痛药失效时,我会弹奏《异步》中的片段,让音符成为镇痛剂。这种将病痛转化为创作燃料的方式,让抗癌不再是悲情叙事,而是一场用生命谱曲的行为艺术。

自然与科技的量子纠缠

书中最坂本龙一式的细节,莫过于他对海啸钢琴的痴迷。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他将被海啸冲毁的钢琴带回纽约,发现琴弦因盐分腐蚀而锈迹斑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却像远古的鲸歌。他将这种声音融入专辑《异步》,并创作装置艺术《你的时间》——一架在森林中自然腐朽的钢琴,琴身长满青苔,仿佛时间本身在演奏。这种对破坏与重生的哲学思考,恰似他对生命的态度:即使被命运击碎,也要让碎片折射出新的光芒。

跨文化的生命共鸣

作为为《末代皇帝》《战场上的快乐圣诞》配乐的大师,坂本龙一在书中展现了惊人的文化包容性。他回忆与贝托鲁奇合作时,导演用像风一样自由形容溥仪的命运,这句话直接启发了他创作主题曲;而在福岛核泄漏后,他发起MoreTrees森林保育计划,却坦言真正的环保不是种树,而是让人类重新学会与自然对话。这种用艺术打破文化壁垒的智慧,在当下全球性危机频发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四、写作特点:当“极简主义”遇见“诗意爆发”

坂本龙一的文字像他的音乐一样,充满留白的美学。他很少用华丽辞藻,却能用一个比喻让人瞬间破防:

描述化疗后的虚弱:身体像被抽干的海绵,连呼吸都需要计算次数。

反思音乐创新:大多数音乐家在重复前人的旋律,就像用旧报纸折纸船——看似新颖,实则早已沉没在时间的河流里。

这种克制而锋利的笔触,让他的哲学思考更具穿透力。例如,他质疑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时间不过是我们大脑产生的幻觉,就像海浪的泡沫,看似真实,却会在触碰沙滩的瞬间消散。这种将科学理论与生命体验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本书超越了普通自传,成为一部可阅读的生命哲学课

五、阅读体验:一场“在泪水中大笑”的精神按摩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海上钢琴师》里的场景:1900面对陆地时说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坂本龙一何尝不是如此?他在书中坦言:年轻时总想征服世界,现在才明白,能征服的只有自己的恐惧。这种从狂飙到从容的转变,让每个在内卷中挣扎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对平凡时刻的珍视:化疗间隙,他会坐在纽约公寓的阳台上,看月光像银色的油漆,慢慢刷过钢琴的琴键;在夏威夷接受替代疗法时,他发现针灸针刺入皮肤的瞬间,疼痛会变成一种温暖的电流,仿佛身体在和自己对话。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让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活出了别人三倍的密度——正如一位读者评论:他活了71年,却像经历了210年的人生。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音乐厅到社交媒体的“现象级”作品

专业背书:斯坦福大学音乐学教授评价:这本书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在艺术生命之间划清界限。

读者口碑:豆瓣8.7分,96%的读者给出4星以上评价。有人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立刻给父母打了电话——原来及时表达爱成功更重要。

社会反响:书中对生命有限性的探讨,与当下躺平文化”“反内卷等热点完美契合。有媒体称:当年轻人用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自我安慰时,坂本龙一用71年的人生告诉我们:旷野也好,轨道也罢,重要的是在行走时听见自己的心跳

七、为什么这本书能治愈千万人?

合上书那晚,我盯着窗外的月亮想了很久。或许正如坂本龙一所说:我们总在追问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却忘了此刻的月光才是最珍贵的礼物。在这个速度至上的时代,这本书像一剂慢效药”——它不承诺立刻治愈焦虑,却能让你在某个清晨醒来时,突然听懂风声里的旋律,看懂云朵的形状。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

音乐即自由,但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限制中创造无限

如果你也曾在深夜辗转反侧,在必须成功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或只是单纯想找个人聊聊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就是那个愿意陪你坐到凌晨三点的灵魂琴友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当生命进入倒计时,他用音符与文字凿开一道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密西西比河上的“反文明寓言”与“成长史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一、当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三国才真正开始 翻开《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仿佛看见作者成长手持一盏青铜马灯,在《三国志》的故纸堆里照出被演义遮蔽的三十年。这本书不是给英雄唱挽歌,而是像考古学家擦拭青铜器般,让蒋琬、费祎、姜维这些名...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