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等待戈多》:在荒诞中叩问存在的永恒之问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7

《等待戈多》:在荒诞中叩问存在的永恒之问

 

一、核心价值:一面照见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魔镜

内卷”“躺平”“存在主义危机成为社交媒体热词,这部1953年首演的荒诞派戏剧,却像一柄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人类在虚无中挣扎的本质。贝克特用两个流浪汉在荒野中等待戈多的循环往复,撕碎了传统叙事对意义的粉饰——等待本身即是目的,戈多是否存在根本不重要。这种对无意义的坦诚,恰似在快节奏生活中突然按下暂停键的我们:加班到凌晨的打工人、在相亲市场反复权衡的都市青年、在短视频里寻找存在感的数字难民,谁又不是在等待某个模糊的戈多

书中最震撼我的瞬间,是第二幕结尾那棵突然长出几片叶子的枯树。这抹绿色像极了现代人偶尔冒头的希望:可能是升职通知、一段新恋情,或是突然想通的人生方向。但贝克特立刻用戈多明天再来的童声宣告,所有希望终将回归等待的循环。这种残酷的真实,反而让我在焦虑中松了口气——原来迷茫不是我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底色。

二、内容亮点:用“反戏剧”构建的哲学迷宫

与传统戏剧的起承转合背道而驰,《等待戈多》的场景简单到近乎寒酸:一条乡间小路、一棵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但贝克特却在这片空白画布上,用重复到令人发疯的对话,织就了一张存在主义的蛛网:

时间的悖论:两幕剧情几乎完全重复,仅有的变化是树长出叶子、波卓从傲慢到失明、幸运儿从喋喋不休到沉默。这种时间循环像极了被困在周一早晨的我们——每天重复同样的通勤、会议、外卖,却期待着某个奇迹打破循环。

语言的解构: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充满自相矛盾:咱们走吧”“不,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这种无效沟通精准复刻了现代社交场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群聊里的表情包大战、相亲时的查户口式提问,我们似乎永远在说话,却从未真正连接。

符号的狂欢:波卓的鞭子、幸运儿的思想帽子、那根始终脱不下又穿不上的靴子……这些荒诞道具像极了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替代品”——用奢侈品包装空虚、用知识焦虑掩盖懒惰、用社交媒体表演幸福。

最绝的是全剧唯一的动作高潮:两人试图用裤腰带上吊,却因腰带断裂摔回地面。这个黑色幽默的场景,让我想起朋友圈里那些今天也要加油的励志文案——我们何尝不是在用各种上吊式努力表演勤奋,最终却只能狼狈地跌回现实?

三、个人体验:从“这写的啥?”到“这不就是我?”的顿悟

初读时,我被那些无意义对话折磨得抓狂:他们到底在等什么?”“戈多是谁?直到某天加班到深夜,望着窗外不熄的写字楼灯光,突然理解了弗拉季米尔那句: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原来贝克特早就看透:现代人的等待早已异化为一种自我麻痹——我们用等考完试”“等升职”“等结婚当借口,逃避直面人生可能本无意义的真相。

这本书最治愈我的,是它拒绝给出答案的傲慢。当其他作品忙着灌输如何找到人生意义时,贝克特却用两个流浪汉的无所作为宣告:不知道也是种诚实的活法。就像剧中那句经典台词: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反而让我在35岁危机”“职场内卷的焦虑中,获得了某种诡异的平静——既然戈多永远不会来,那不如像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那样,在等待中跳支荒诞的舞?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疯子戏剧”到文化现象的逆袭

1953年首演时,《等待戈多》被评论家骂作两个乞丐在树上拉屎,却在巴黎连演300多场,引发知识分子通宵排队。这种骂得越狠越火的悖论,恰恰印证了它的先锋性:

学术认证: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其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英国国家剧院千禧年票选将它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剧作第一名。

跨界影响:从《黑镜》里循环播放的数字地狱,到《瑞克和莫蒂》中宇宙级虚无主义,从蔡国强用火药爆破的荒诞艺术展,到李诞人间不值得的脱口秀哲学——当代流行文化处处可见《等待戈多》的基因。

社会共鸣:在躺平vs内卷的当下,书中那句我们生来就是受苦的,但可以一边受苦一边笑被年轻人改编成表情包疯传。当00后整顿职场的新闻刷屏时,我总想起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用最消极的方式,完成了对荒诞世界最彻底的反抗:不行动,本身就是种行动

结语:戈多永不降临,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等待

合上书页,我仿佛看见贝克特在剧本空白处冷笑:你们以为戈多是救世主?不,戈多是你们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却精神空虚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停止等待,但至少可以像剧中人那样,在等待中啃根胡萝卜、跳支即兴舞、和同伴互相安慰——毕竟,当世界变成一片荒原时,两个傻子的互相取暖,就是最动人的生存诗篇。

金句分享:

没有什么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所有用忙碌伪装存在的现代人。

我们总是习惯于等待,却忘了等待本身才是最残酷的刑罚。”——当你在地铁上刷着如何摆脱焦虑的文章时,不妨想想这句话。

“《等待戈多》:在荒诞中叩问存在的永恒之问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 爱阅读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祛魅”的学术探险手册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携《重读凯恩斯》登陆学术江湖。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418页著作,以凯恩斯六部核心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