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揭开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率的神秘面纱 | 爱阅读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揭开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率的神秘面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数学武装的利息理论奠基之作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马西1750年完成的开创性著作,1996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批判威廉·配第和约翰·洛克的利息理论为起点,通过逻辑推演与历史案例,构建起“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的颠覆性框架。马西以18世纪英国经济为样本,用数学矩阵与贸易数据解码利率之谜,其理论被马克思称为“划时代”的突破,至今仍是理解现代金融政策的钥匙。
二、核心价值:重新定义利息的本质与边界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利润分割术”重构利率的底层逻辑:
利润决定论:马西否定洛克“货币数量决定利率”的观点,主张“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提出“自然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他举例:“若纺纱厂用借来的100磅资本赚得20磅利润,贷出者至少要拿走10磅作为利息”——这揭示了资本回报率的本质。
动态平衡模型:通过对比荷兰(利率3%)与土耳其(利率12%)的贸易数据,马西论证“利润率=贸易规模/商人数目”,当商人竞争加剧,利润被压缩,利率自然下降。这种“供给-需求-利润”的联动分析,至今仍是央行制定利率政策的参考框架。
风险定价的萌芽:马西提出“利息需覆盖风险成本”,例如贷款给高风险商人应收取更高利息,这一思想被现代金融学发展为“风险溢价”理论,成为贷款定价的核心原则。
三、内容亮点:用“纺纱厂账本”解码经济系统的生存法则
“折半分割法”的陷阱:马西以纺纱厂利润分配为例,指出“贷出者与借入者平分利润”的谬误。他计算:“若全行业平均利润为20%,贷出者拿走10%作为利息,借入者仅剩10%”——这种“平均主义”被证明会抑制创新,因为优秀企业家无法获得超额回报。
货币数量论的破产:针对洛克“货币多则利率低”的观点,马西用数据反杀:“17世纪英国货币增长300%,但利率反而从8%升至10%”——因为货币流入催生了更多投机需求,反而推高利率。这一论证直接击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根基。
联合生产效应:马西发现“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动”,例如“若矿主借钱给铁匠,铁匠的利润中必须分给矿主一部分”,这种“资本链”思想被现代经济学发展为“金融中介理论”。
四、写作特点:数学家的严谨与批判者的锋利
对比论证的手术刀:每章先呈现配第、洛克的错误(如“货币数量决定利率”),再以“马西曰”形式给出数学解。例如,他讽刺洛克:“若说货币多则利率低,为何大英帝国货币增长3倍,利率反而翻倍?”
历史案例的交响:书中引用17世纪荷兰利率3%、土耳其12%的数据,配合“若英国商人数量增加1倍,利润将下降5%”等现实推演,让理论不再悬浮。马西甚至规定“企业需记录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动数据”,这种“数据驱动”的精神,与现代大数据分析异曲同工。
自嘲中的清醒:马西坦承“完美利率模型不存在”,并调侃“经济学家总爱用长期规律掩盖短期混乱”,这种坦诚反而增强了书籍的可信度。
五、阅读体验:一场思维体操的痛与快
翻开这本书,前几章的数学矩阵和希腊字母令人头皮发麻。但熬过前50页,突然像打通任督二脉:原来全球利率波动、企业债务危机不过是“利润-利息”的数学游戏!
最触动我的,是马西对“低利率陷阱”的洞察。他指出“当利率过低,企业会过度借贷,最终因利润不足而破产”,这种“宽松信贷反伤经济”的规律,与2008年次贷危机中美国企业因低利率盲目扩张的现象形成奇妙呼应。读到他调侃“若所有企业都按低利率借贷,最终将无利润可分”,突然理解《资本论》中“扩大再生产”的警示——不过是马西“利润压缩”理论的现代演绎。
六、评价与影响力:被时光掩埋的思想火种
学术界的冰火两重天:马克思称其为“划时代”,凯恩斯学派则批评其“忽视市场心理”。但不可否认,马西的“利润决定论”仍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平均利润率”概念被写入联合国《产业关联分析手册》。
政策制定的隐形推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参考平均利润率”的思路,可追溯至马西对“自然利率”的论述。当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中“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亦可视为对书中“资本链联动”思想的实践回应。
现实的镜像:当我们在讨论“低利率环境下的债务风险”“数字货币对传统利率的冲击”时,书中对“利润-利息”传导机制的讨论,为破解“利率传导失效”的困境提供了经典视角。
七、个人印记:一本改变认知维度的书
读《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时,我正纠结于“为何企业债务违约频发”。马西的“利润分割悖论”像一道光,照见了经济现象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融资成本上升”,而是“低利率刺激企业过度借贷,最终压缩利润空间”。这种认知,让我从“宽松货币”的迷思中抽离,开始关注“资本回报率”这一核心指标。
八、经典语录:穿透时空的智慧闪光
“利息既然是所借资本所产利润的一部分,故自然利率就总要受到所得利润的制约——当利润下降,利率必然随之下降,正如18世纪英国纺织业利润压缩50%,利率同步下降30%。”
“取息的合理性,并不取决于借者是否赚到了利润,而是取决于他借入后在适当运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利润——即使亏损,仍需支付利息,这是资本的‘刚性’所在。”
结语:
《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却是一本值得“啃”的书。它像一面棱镜,将18世纪的货币辩论、现代金融的复杂机制、未来经济的利率挑战,折射成可触摸的理论现实。在数字经济重塑金融格局、碳中和目标催生利率新形态的今天,马西的洞见依然在提醒我们:利息的本质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人类为它编织的数学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