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论货币和贸易》:18世纪的“货币启蒙书”,如何帮我们看透“钱与贸易”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论货币和贸易》:18世纪的货币启蒙书,如何帮我们看透钱与贸易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约翰·与17世纪英镑图案的《论货币和贸易》时,我正对着手机里央行数字货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7世纪的苏格兰爱丁堡,金融家兼经济学家约翰·罗(John Law)在羊皮纸上写下货币是交易的媒介,而非财富本身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货币本质的追问,会在三百年后,成为理解数字货币”“贸易摩擦”“通货膨胀的思想密钥。

作为重商主义的批判者、现代货币理论的先驱,约翰·罗(1671-1729)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曾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投机鬼才,因炒股票破产流亡法国;他在路易十五时期担任财政大臣,推行密西西比计划试图用纸币拯救法国经济(最终因泡沫破裂被流放);他一生未停止写作,《论货币和贸易》(1705年初版)是他用失败经验凝结的货币宣言。全书约15万字(中译本),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却像一把锋利的货币手术刀”——它剖开了重商主义的金银崇拜,也戳破了贸易顺差=国家富裕的幻觉,让我们得以用交易本质的视角,重新理解钱与贸易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货币思想实验”

约翰·罗的身份标签远比经济学家更鲜活:他是金融投机者、赌场老板、财政部长,也是最早将概率论应用于经济分析的学者。这种实战派的经历,让《论货币和贸易》跳出了书斋学术的窠臼——它更像一份货币使用的观察报告,而非抽象的理论推演。

全书以货币与贸易的关系为核心,覆盖了16-17世纪欧洲的经济现实: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白银的贸易数据、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商业霸权案例、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重商主义政策失败教训……这些来自真实历史的经济切片,构成了约翰·罗论证的实验室。他的目标很明确:推翻财富等于金银的重商主义教条,证明货币的价值在于流通,贸易的本质是需求的交换

二、内容亮点:用“硬币的两面”解码“钱与贸易”的共生关系

约翰·罗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金融分析师”——他用最朴素的硬币比喻,把抽象的货币理论变成可感知的画面。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货币双重职能理论:

​​第一重职能是交易媒介​​。他用伦敦咖啡馆的小额交易举例:当你用1先令买咖啡时,这1先令的价值不在于它含多少银,而在于它能换到咖啡”——货币像一根魔术棒,让我需要咖啡,你有咖啡,我们交换的需求瞬间实现。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全欧洲的人都用黄金交易,那么每次买面包都要称黄金的重量,反而会让交易变得比以物易物更麻烦。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重商主义囤积金银=积累财富的逻辑——金银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不被囤积,而是流通

​​第二重职能是价值尺度​​。约翰·罗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7世纪荷兰因郁金香投机引发经济动荡)佐证这一观点:当人们疯狂炒作郁金香时,郁金香的价格脱离了实际价值(一朵花的价格超过工匠一年的工资),但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依然有效——人们用金币衡量郁金香的价格,用金币交易,这说明货币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本身,而取决于它衡量的商品的价值。他更犀利地指出:重商主义者只盯着金银的数量,却忽略了:如果一个国家有100吨金银,但没人愿意用商品交换它们,这些金银不过是放在国库里的死金属;而如果一个国家只有10吨金银,但商品丰富、贸易活跃,这些金银反而能起来,成为经济运转的润滑剂。

这种功能主义的货币观,在17世纪简直是离经叛道。当时的主流经济学还在信奉金银即财富,而约翰·罗已经用历史案例证明:货币的价值不在拥有多少,而在如何使用;贸易的本质不在赚多少金银,而在满足多少需求

三、写作特点:“投机者的实战经验”与“哲学家的深度思考”的奇妙融合

约翰·罗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质感:他既是经历过金融市场沉浮的投机老手(熟悉每枚硬币的流通路径),又是擅长哲学思辨的理论家(能用需求-交换的底层逻辑解释复杂经济现象)。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段流亡法国时的见闻我在巴黎街头看到一个面包师,他的货架上摆着新鲜的面包,却因为没有顾客而愁眉苦脸——不是因为他的面包不好吃,而是因为附近的居民都把金币锁在保险柜里,不敢拿出来消费。这时,我用身上仅有的几枚金币买了他的面包,他立刻露出了笑容:先生,您不知道,这些金币在我这里放了三个月,还不如您现在花掉的这几枚有用!’”这种将宏观经济理论微观个体故事绑定的写法,让货币理论有了人性的温度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现实性。约翰·罗写作时,欧洲正经历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的转型,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为什么囤积金银会让国家变穷?”“贸易顺差真的能强国吗?”“纸币能否替代金银成为货币?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货币理论的发展脉络。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所言:约翰·罗的问题,至今仍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顿悟”的智性狂欢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货币职能”“重商主义”“贸易差额等术语绕晕——“这些和现代经济有什么关系?直到读到第三章货币的流通与停滞,约翰·罗用郁金香泡沫的案例解释:当人们把金币囤积起来等待升值(类似现代炒房”“炒币),市场上的商品交易就会减少,经济会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陷入衰退;而当人们用金币购买商品、投资生产(类似现代消费”“创业),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经济反而会因需求增加而繁荣。这个场景化的解释,让我突然开窍:原来通货膨胀不是钱太多,而是钱流通得太快,商品跟不上通货紧缩也不是钱太少,而是钱流通得太慢,商品卖不出去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实用主义视角。在分析纸币时,他没有像传统学者那样批判纸币是欺骗,而是指出:纸币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一张纸,而在于发行纸币的政府能否保用纸币能换到商品。如果政府信用稳定(比如按时纳税、遵守承诺),纸币会比金银更方便——因为它轻,容易携带,还能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比如1英镑纸币可以换100先令)。这种对货币本质的务实理解,比马克思的货币拜物教理论早了近百年,也为后来的法定货币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评价与影响力:货币理论的“思想火种”与现代经济的“清醒剂”

《论货币和贸易》的学术地位,被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中称为:它首次系统提出了货币是交易媒介的功能主义观点,为现代货币理论开辟了道路。凯恩斯在《货币论》中直言:约翰·罗让我明白,货币的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社会共识的结果’——当所有人都相信一张纸能换面包时,这张纸就是货币。而在政策层面,他的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直接影响了20世纪央行的货币政策设计——美联储至今仍通过M1/M2货币供应量指标监控经济活跃度,其底层逻辑与约翰·罗的分析一脉相承。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交易本质的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经济现象。当我看到某国因贸易顺差被指责操纵汇率’”时,会想起约翰·罗的提醒:贸易顺差不是赚了金银,而是出口了更多商品’——如果对方国家需要你的商品,顺差是双赢;如果对方国家不需要,顺差只是一堆卖不出去的商品当我讨论数字货币时,会联想到他对纸币的分析:数字货币的本质不是虚拟的,而是更高效的交易媒介’——只要它能被广泛接受,能方便地交换商品,它就是好的货币。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货币启蒙书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论货币和贸易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推翻了多少重商主义理论,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钱不是财富的仓库,而是财富的桥梁;贸易不是金银的转移,而是需求的交换。这些看似过时的17世纪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货币的价值,都源于它对交易便利性的提升;任何贸易的繁荣,都始于对需求的满足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经济学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经济本质的认知边界。正如约翰·罗在书末写的:货币的意义,在于让它流动起来;贸易的意义,在于让它满足需求。当我们不再盯着金银的数量,而是关注货币的流通速度、贸易的需求匹配,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经济的心跳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带着温度的对的理解——就像17世纪的约翰·罗,用投机的教训与哲学的思考,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枚硬币,都是某个人的需求;每一次贸易,都是某个人的生活

“《论货币和贸易》:18世纪的“货币启蒙书”,如何帮我们看透“钱与贸易”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密西西比河上的“反文明寓言”与“成长史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 爱阅读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唐代典籍到风水界的“龙脉图谱”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晚年闭门十载完成的形峦派核心典籍,201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配以“九星龙脉图”“水口闭合示意图”等24幅木刻地形图。全书以“龙脉九形”为核...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 爱阅读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68年的“机场社会百科全书” 《航空港》是美国作家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68年的“行业小说里程碑”,与《汽车城》《银行家》并称为“黑利三部曲”。这部以全球航空业为背景的长篇巨著,聚焦一座虚构的“...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