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替罪羊》:在误解的荒原上,听见“无辜者”的无声呐喊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替罪羊》:在误解的荒原上,听见无辜者的无声呐喊

一、基本信息:文学史上的“替罪羊”寓言

《替罪羊》(The Scapegoat)是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57年的心理悬疑经典,与《蝴蝶梦》《吕蓓卡》并称为杜穆里埃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法国普罗旺斯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被污名化的荒诞故事:犹太裔商人约书亚·孟罗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被指控纵火,尽管他声称自己无辜,却在宗教偏见、种族歧视与群体恐慌中,被全镇人当作上帝的惩罚罪恶的化身,最终沦为替罪羊。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林智玲译),书中保留了杜穆里埃标志性的心理现实主义氛围营造术:比如她写约书亚被押往监狱时,烈日把石板路烤得发烫,他的鞋底黏着干泥,每走一步都像踩在自己的心跳上——身后是此起彼伏的咒骂,面前是铁栅栏后扭曲的人脸,连风里都飘着烧焦的木头味。这种用感官细节写命运荒诞的手法,让60年后的读者仍能闻到普罗旺斯的松脂香,听见人群中若有若无的烧死他的低语。

二、核心价值:在“被标签化”的困境里,读懂“人性最原始的共情”

现代人常陷入标签化思维:用地域”“种族”“职业切割他人,用多数人的声音定义正义。《替罪羊》最锋利的答案,藏在约书亚的沉默群体的狂欢里:他不是纵火犯,只是长着犹太面孔的外乡人;他不是恶魔,只是不肯按镇民意愿忏悔的异类。杜穆里埃用这场替罪游戏告诉我们:​​真正的正义不在多数人的判决里,而在对个体命运的凝视中;真正的善意不在喊杀的声浪里,而在愿意倾听沉默的勇气中​​。约书亚在法庭上说:我没有纵火,我只是路过。这句话不是无力的辩解,是她对标签暴力最温柔的反抗——读罢你会懂:那些让你愤怒替罪羊,可能只是恰好出现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普通人;而你愿意为真相停留的每一刻,都是在给人性留一扇窗

三、内容亮点:用“火光照亮的细节”织就的“荒诞浮世绘”

杜穆里埃的笔像一盏摇晃的煤油灯,她把约书亚的悲剧,照成了最鲜活的社会切片。比如火灾现场的证词:老裁缝说看见他提着煤油灯,面包房老板娘说闻到他身上有松节油味,连卖花女孩都作证他昨晚盯着我家阁楼看”——这些碎片式指控拼起来,却成了铁证。杜穆里埃没有直接写偏见,却用这些被扭曲的细节告诉读者:​​恶意往往藏在合理推测里;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多数人愿意相信的故事​​;再比如监狱探监的场景:约书亚的妻子哭着说我相信你,狱警却把信撕成碎片:犯人不需要同情!这个细节不是煽情的催泪弹,是她对制度性冷漠最尖锐的讽刺——个体沦为符号,连最基本的信任都能被轻易碾碎。

最让我难忘的是约书亚的回忆片段:他被关进牢房前,最后一次走过小镇的石板路。他想起春天帮老妇人提菜篮,夏天教孩童认橄榄树,秋天替寡妇修漏雨的屋顶——那些被他视为日常的善意,此刻却成了伪装的证据。书里写他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条被撕碎的绸缎,这个场景不是怀旧的伤感,是她对善意被辜负最痛的叩问:​​我们总以为善良免费的礼物,却忘了善良也可能成为刺向自己的刀​​

四、写作密码:杜穆里埃的“心理诗学”——用“沉默”写“呐喊”,用“荒诞”说“真实”

杜穆里埃被称为心理悬疑的女王,但她的悬疑从不是故弄玄虚,而在用最日常的细节,写最深刻的人性。比如她写约书亚的沉默审讯时,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不是因为害怕,是觉得解释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这种沉默的反抗,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写人群的疯狂牧师举着十字架喊烧死他!,孩子们捡起石子砸他的背,连平时最温和的面包师都红了眼——他们不是在审判,是在发泄这种群体心理的解剖,比任何社会分析都更让人心颤。

更妙的是杜穆里埃对象征的运用:她反复描写”——火灾的火、蜡烛的火、壁炉的火——这些不是背景板,是人性的镜子:火灾的火是偏见的燃烧,蜡烛的火是善意的微光,壁炉的火是温暖的消逝。读着读着,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看小说,而是跟着约书亚,走在普罗旺斯的黄昏里,闻着松脂的香气,听着人群的咒骂,看着他的影子被越拉越长——那个沉默的、无辜的他者,其实藏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恐惧:害怕被误解,害怕被标签,害怕成为下一个替罪羊

五、阅读体验:在“被误解”的深夜,被“约书亚的目光”击中的瞬间

我第一次读《替罪羊》,是大学时因社团误会被排挤的那晚。我缩在宿舍里翻到约书亚被审讯的章节:法官敲着锤子喊:说!你昨晚在哪里?他说:在河边散步。法官冷笑:河边?有人看见你提着煤油灯!他突然笑了:煤油灯?我确实带了——用来照路,怕踩到蛇。’”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约书亚,而是想起自己因没及时回消息被室友误解的夜晚,想起因穿了件旧外套被同学议论的尴尬。但读到约书亚在监狱里种薄荷的段落:他在窗台下的土里埋下种子,每天用雨水浇灌。薄荷发芽时,他摸着叶子说:你看,即使在黑暗里,也有东西在生长。’”我突然笑了——原来,​​最珍贵的正义不是外界的赦免,是内心的生长;最动人的反抗不是大声辩解,是在绝境里,依然选择温柔​​

再读是在朋友因职场谣言崩溃时,我陪她在咖啡馆翻到约书亚的妻子的故事:她卖掉所有首饰凑律师费,却被全镇人说不知羞耻。她却对约书亚说:我不怕他们说我,我怕你放弃。’”他突然说:原来我不是孤单的,是有人在等我回家;原来谣言不是终点,是考验真心的试金石我拍了拍她的肩:杜穆里埃在书里说,替罪羊的使命,是让活着的人学会反思’——你此刻的委屈,终将成为你守护真心的勇气。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误解急救包”——当我在标签化中疲惫时,翻到约书亚种薄荷的坚持;当我在群体狂欢中迷茫时,翻到他沉默的目光;当我在自我怀疑中沉沦时,翻到杜穆里埃对人性的洞察——它像一位坐在普罗旺斯老墙根的朋友,用带着薄荷香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无辜,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生命注脚。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世纪的“替罪羊”共鸣曲

《替罪羊》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悬疑小说的范畴:它是英国广播公司(BBC)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入选作品,被文学评论家称为存在主义文学的预演;它是教育界的反偏见指南,《卫报》评价:每个被标签化伤害的人,都能在约书亚身上看到自己。;它更是全球读者的心灵镜子”——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9,有条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它觉得遥远,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可怕的不是被冤枉,是明明无辜,却没人愿意相信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他们指控我纵火,却从未问过我是否见过火焰。(约书亚·孟罗)——这不是对指控的反驳,是对真相最天真的追问:真正的正义,需要看见

无辜者的沉默,比任何辩解都更震耳欲聋。(杜穆里埃)——每次因误解而委屈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共情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因被误解而失眠时,送她一本《替罪羊》,并在扉页写:别害怕无辜,就像杜穆里埃说的你此刻的沉默,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力量注脚。毕竟,60年过去,人类对偏见的反思从未停止,但《替罪羊》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活成别人眼中的好人’”,在活成自己心里的无辜者’”;真正的善意,不在证明自己,在愿意为他者的沉默,多停留一刻​​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普罗旺斯的黄昏,约书亚坐在监狱的窗台上,望着远处的橄榄树,手指轻轻抚过薄荷的新芽。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香味,像极了那些未被听见的真相”——这或许就是《替罪羊》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是关于冤案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的故事”——每个在生活里跌跌撞撞的人,都是自己的约书亚;每个为真相坚持的人,都是自己命运的救赎者

“《替罪羊》:在误解的荒原上,听见“无辜者”的无声呐喊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在时间的齿轮里,读懂“冒险”最本真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的“环球旅行预言书” 《环绕世界八十天》是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73年的“现象级经典”,与《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并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蒸汽时代为背景的小说,讲...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