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490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香槟泡沫与绿灯微光间,触摸美国梦的碎裂现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1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香槟泡沫与绿灯微光间,触摸美国梦的碎裂现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爵士时代的文学琥珀 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年出版即成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锋利的阶级解剖刀"。这部以纽约长岛富豪盖茨比举办奢华派对、痴恋已婚贵妇黛西为主线...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爵士时代的幻梦中,窥见永恒的人性困境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6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爵士时代的幻梦中,窥见永恒的人性困境   一、核心价值:一剂清醒的“美国梦”解药 当社交媒体用“年薪百万”“豪宅名车”的滤镜制造集体焦虑,当“阶层跃迁”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图腾,《了不起的盖茨比》像一盆冷水浇在狂热的幻梦上。菲茨杰拉德用盖茨比的悲剧撕开“美国梦”的虚伪面纱...

《乐医》:当五音入五脏,中医原来可以这么“听”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乐医》:当五音入五脏,中医原来可以这么“听” 最近总有人问我:“你最近怎么总戴着耳机听古琴曲?”我晃了晃手里的《乐医》,笑着说:“这是我的新‘药方’。”作为中医爱好者兼长期被焦虑症困扰的都市人,这本书像一颗裹着蜜的药丸——入口是故事的甜,细品是中医的醇,咽下后,竟真真切切熨平了我心里的褶皱。...

《乐山篇地理书》:一部解锁川南秘境的千年方志,读罢竟想穿越时空当古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7
《乐山篇地理书》:一部解锁川南秘境的千年方志,读罢竟想穿越时空当古人! 一、基本信息:藏在方志里的“乐山百科全书” 翻开《乐山篇地理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川南秘境的时光之门。这部清代方志巨著由龚传黻、余元煜等地方官员主持编纂,历经嘉庆、光绪两朝增补,详细记录了乐山从南安县治到嘉定府城的千年变...

《乐府诗选》:穿越千年的民间歌谣,解锁中国诗歌的“自由基因”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4
《乐府诗选》:穿越千年的民间歌谣,解锁中国诗歌的“自由基因”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卷诗选,打通中国诗歌的“任督二脉” 在格律诗盛行的唐代之前,乐府诗曾以“自由体”横扫诗坛——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三言、五言、杂言的草原上肆意奔跑,用“用韵自由、格律自由、篇幅自由”的野性美学,为中国诗歌注入原...

《论自由》:密尔用思想手术刀解剖的自由主义圣经与现代性预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论自由》:密尔用思想手术刀解剖的自由主义圣经与现代性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1859年维多利亚时代到21世纪民主社会的自由主义宣言 《论自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59年出版的政治哲学著作,2023年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纪念版。全书以"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为核心...

《论自由》:密尔用“伤害原则”铸造的自由之盾,如何守护现代人的精神边疆?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论自由》:密尔用“伤害原则”铸造的自由之盾,如何守护现代人的精神边疆?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的思想防波堤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论文集,而是密尔在1859年抛向维多利亚时代专制浪潮的一块“思想防波堤”。全书以“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

《论自由》:捍卫个体权利的19世纪宣言,为何今天仍刺痛我们的神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7
《论自由》:捍卫个体权利的19世纪宣言,为何今天仍刺痛我们的神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自由主义的“元代码” 《论自由》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于1859年完成的政治哲学经典,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版。作为自由主义理论的“圣经”,它用“伤害原则”构建起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黄...

《论知识》:一场关于“认知宇宙”的哲学探险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论知识》:一场关于“认知宇宙”的哲学探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知识论的“百科全书式”入门 《论知识》由当代哲学家陈思明教授撰写,2024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全书480页,分为“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来源”“知识的边界”“知识的伦理”四大板块,附有50个哲学史案例、20张认知模型图,以及“从苏...

《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一本戳破经济学“完美模型”的思辨手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一本戳破经济学“完美模型”的思辨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典经济学的“未完成交响曲” 1844年,当英国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还在轰鸣时,约翰·穆勒用《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定问题》为经济学界投下了一颗“思辨炸弹”。这位被马克思称为“古典经济学最后的异端”,在书中以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