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55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拆解“太阳王”形象的“文化侦探手册”

《造路易十四》出版于1992年,作者是英国新文化史泰斗彼得·伯克(Peter Burke)。这部被译为12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王传记,而是一部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权力文化史。伯克通过爬梳路易十四(1638-1715)时代的绘画、雕塑、诗歌、宫廷仪式、官方文书等500余种材料,还原了这位太阳王如何从凡人被制造神裔君主的全过程——他的肖像画如何设计,宫廷礼仪如何编排,文学作品如何歌颂,甚至他的缺陷(如身高矮小、相貌平庸)如何被刻意掩盖。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为历史偶像形象拆解文化解剖书”——它告诉我们,路易十四的伟大并非天生,而是17世纪法国王权与文化精英共同设计视觉神话

二、核心价值:给“历史崇拜者”的“祛魅眼镜”,给“形象研究者”的“方法论工具箱”

读这本书前,我对路易十四的认知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辉煌标签太阳王”“路易大帝”“法国黄金时代缔造者。但伯克用大量细节证明:​​路易十四的伟大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他的每一幅肖像、每一段颂诗、每一次公开露面,都是王权与文化界合作的产物,目的是将一个资质平庸的国王,包装成神在人间的代表

比如书中分析路易十四的官方肖像画:画家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LeBrun)特意为他设计了侧身骑马的姿势——身体微微前倾,右手高举权杖,左手按在剑柄上,既掩盖了他因童年疾病导致的驼背,又通过动态姿态传递君临天下的气势;画中背景的古典建筑、飘扬的旗帜、跪拜的臣民,共同构建出宇宙中心的视觉效果。伯克指出:这不是记录,而是创作’——路易十四的形象,是画家、宫廷顾问、诗人共同完成的视觉剧本

这种祛魅式的分析,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为顶流明星的完美人设买单,或为领袖人物亲民形象感动时,伯克早就在300年前的凡尔赛宫给出了启示:​​所有完美形象的背后,都藏着权力与文化的合谋​​——我们需要学会穿透滤镜,看见形象背后的制造逻辑

三、内容亮点:用“一幅画”“一封信”“一场舞会”拼出形象的“制造流水线”

伯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用结论套史料,而是用细节还原制造过程。书中大量引用了宫廷档案、艺术家手稿、诗人文集等幕后材料,让抽象的形象塑造变成了可触摸、可追踪的流水线操作

举个让我瞳孔地震的例子:他写路易十四的身高焦虑。历史记载路易十四身高约1.63米(当时欧洲君主平均身高1.75米),但官方文献从未直接提及。伯克却从宫廷礼服师的记录中发现线索:1661年,路易十四要求定制一批高跟马靴,鞋跟高度精确到3厘米;1670年,他下令将王座扶手加高5厘米;甚至在绘画中,画家被要求将他与侍从的比例调整为1:0.8(实际应为1:1)。伯克调侃道:路易十四不是在长高,而是在用视觉魔法对抗自然——他的每一寸增高,都是王权对完美君主的执念。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伯克对颂诗的解构。17世纪的法国诗人布瓦洛(NicolasBoileau)为路易十四写了大量颂诗,称他为太阳”“战神”“正义之神。但伯克翻遍诗人的私人信件后发现:布瓦洛曾因路易十四拖欠稿费而抱怨陛下的慷慨不如他的马,还吐槽宫廷宴会上的烤鸡比颂诗更实在。伯克写道:这些颂诗不是真心赞美,而是文化商品’——诗人用华丽辞藻换来了年金,国王用金钱买来了神性

四、写作特点:学术的“显微镜”与故事的“万花筒”完美融合

作为新文化史的代表作家,伯克的写作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充满文学的鲜活。他的语言像一位文化侦探,时而钻进凡尔赛宫的画室,看画家如何为国王修图;时而溜进宫廷宴会厅,听诗人偷偷吐槽颂诗太假;时而又跳到300年后,对比现代明星的人设崩塌与路易十四的形象维护

比如他写路易十四的加冕仪式:1654年,16岁的路易十四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主教为他戴上王冠时,故意让王冠轻轻碰了一下他的额头”——这个细节被宫廷史官记录为神意的象,但伯克指出:这更像是一场表演’——主教知道国王需要被神选中的仪式感,而国王需要被看见的权威感。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达芬奇密码》——伯克笔下的凡尔赛宫,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形象制造工厂?画家是化妆师,诗人是编剧,仪式是舞台,而路易十四则是主演。所有的完美,都是精心设计的戏码

五、阅读体验:从“顶礼膜拜”到“理性审视”的认知觉醒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犯怵——满篇都是肖像画分析”“颂诗解读”“宫廷礼仪等细节,像一堵文化高墙。但读到第二章肖像画中的权力密码,我突然被伯克的一个比喻击中了:他说,路易十四的形象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表面越光滑、色彩越鲜艳,背后的画布修补就越多。

这种去神圣化的视角,让我突然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理解:​​没有天生的伟大,只有被制造伟大​​——路易十四的太阳王称号,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王权与文化界共同包装的结果。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造路易十四的字样发了很久呆——“字用得太妙了:它不仅是塑造,更是制造”“虚构”“表演。路易十四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存在,证明了权力的本质:​​它需要被看见,被歌颂,被崇拜​​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化史研究的“里程碑”,现代形象研究的“奠基作”

《造路易十四》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读者圈双重认证: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称它是新文化史的典范之作,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隔》中多次引用它的观点;而在普通读者中,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8+,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路易十四是,读了伯克才发现——他是个戏精

这种跨越学术与大众的影响力,恰恰源于伯克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国王的传记,而是想告诉所有人:​​历史人物的伟大,往往是权力与文化共同制造的幻觉;而看透这种幻觉,才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形象思维’看世界”的智慧

对我而言,《造路易十四》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在为顶流明星完美人设着迷时,能抬头看看路易十四的肖像画是怎么画的;在为领袖人物亲民举动感动时,能想起凡尔赛宫的加冕仪式是怎么设计的。

去年参与网红城市营销项目时,我一度觉得打造城市形象虚假宣传。但读完伯克对路易十四文化包装的分析后,我突然释然了:正如路易十四用绘画、诗歌、仪式塑造太阳王形象,城市营销本质上也是用文化符号传递价值”——关键不在于是否虚假,而在于是否真诚”——它是否尊重城市的真实历史,是否回应了市民的真实需求。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明星人设崩塌的报道,我也会想起伯克的提醒:所有完美形象都有保质期——制造的成本超过收益,当滤镜被现实的阳光刺破,崩塌是迟早的事。这种形象生命周期的视角,让我对流量”“人设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路易十四不是天生的国王,而是被精心制造出来的符号。他的伟大,不在他的身高或相貌,而在他背后的文化机器——那机器转动时,连阳光都成了他的王冠。

这或许就是《造路易十四》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历史人物的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形象的批判性眼光,和对权力的清醒认知​​。毕竟,从17世纪的凡尔赛宫到今天的社交媒体,人类对完美形象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读懂形象如何被制造,才能让我们在被看中,保持一份珍贵的清醒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 爱阅读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 爱阅读

《傅雷家书》:一封穿越时空的“人生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十二年的“跨国聊天室” 1954年至1966年,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用毛笔在泛黄信纸上写下250余封家书,寄给远在波兰留学的长子傅聪。这些信件像一串珍珠,串起了傅聪从青涩学生到“钢琴诗人”的成长轨迹,也记录了傅雷从严父到挚友的蜕变。202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版本,新增傅聪回信与生活照片,甚至附录了傅雷手抄古诗选本,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比如傅雷用钢笔在信纸边缘标注的修改痕迹,像极了现代人发微信前反复斟酌的纠结。 二、核心价值:给当代父母的“反焦虑指南” 在“鸡娃”成风、亲子关系紧张的今天,《傅雷家书...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 爱阅读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 爱阅读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年代 威廉・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位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戏剧大师,用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王子的悲剧,更像在时光胶囊里埋下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魔镜。 (二)体裁与篇幅 五幕诗剧,中英对照版约300页。读起来像在看一场永不散场的环球影院大片,每幕都藏着让你倒吸凉气的反转,却比好莱坞剧本多了三层值得咂摸的余味。 二、书籍内容速写 (一)故事轮廓 丹麦王子从海外求学归来,却撞进一场由鬼魂揭开的阴谋。就像你突然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里面全是颠覆你世界观的真相——父亲的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然被按进了某种潮湿的窒息感里。这不是猎奇,而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照见白大褂下的褶皱,照见“救死扶伤”四个字背后的重量。 一、基本信息:一本用手术刀解剖医疗生态的“行业生存指南” 《黑色巨塔》由台湾作家侯文咏创作,2004年初版,2019年修订再版。侯文咏本人是台大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行医15年,这...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一)书籍内容 1.核心价值:人性的镜像与灵魂的拷问 《呼啸山庄》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直面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与矛盾。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神话”,而是一场关于占有、毁灭与救赎的史诗。书中没有“善人”或“恶人”,只有被命运撕裂的灵魂在爱与恨的泥沼中挣扎。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一本撕开“天才”标签,让你看见疯狂与赤诚的灵魂自白 第一次翻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标志性的乔布斯侧影——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像一把未入鞘的剑。这本由杰弗里·扬与威廉·西蒙合著的传记,不是后来那本更知名的“官方授权传记”,而是乔布斯在1980年代亲自授权、配合采访的早期记录。它更像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棱角锋利,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质感。 一、核心价值:它不是“成功学指南”,而是一面照见“改变世界”的镜子 很多人读名人传记,图的是“抄作业”——看大佬怎么成功,自己照做就能复制。但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撕开了“天才”的滤镜,让你看清:所谓“改变世界”,...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阿扎罗的视角,将尼日利亚独立前夕的贫民窟生活升华为人类生存的寓言,被《纽约时报》誉为“非洲文化递向世界的魔幻通道”。 二、内容亮点:在垃圾山上种出童话的奇迹 鬼孩的叛逆宣言:阿扎罗撕毁与幽灵伙伴的契约,选择降生到“连厕所都没有”的贫民窟。这个设定像手术刀剖开神话与现实的壁垒——当他在暴动夜走失,闻着...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狱14年,越狱后化身“基督山伯爵”向仇人复仇的故事。这本书像一卷19世纪的“悬疑连续剧”,融合了爱情、阴谋、宝藏与人性博弈,被读者称为“永远猜不到下一页会发生什么的神作”。 二、内容亮点:用“精密仪器”般的叙事构建人性实验室 1. “等待与希望”的哲学:比复仇更深刻的生存指南 大仲马通过主角唐泰斯的...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好书”,入选“中国企业培训核心教材”,更因“鲜活的企业家档案”成为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显微镜”,堪称“商业成长的基因图谱”。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认知扩容剂”——既拆解了历史叙事中的浪漫化滤镜,也注射了“企业家精神与时代机遇”的抗体。读者将跟随吴晓波从“傻子瓜子”的个体户崛起,到“腾讯QQ”的...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生命哲思,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全球销量超1500万册,被译为40余种语言,其"失去美学"理念重塑了自传文学的边界。 二、核心价值:在占有与放手间重写存在的语法 这本书像一剂穿越时空的鸢尾花香,专治当代人的"执念焦虑症"。当社交媒体用精修照片定义成功时,它用主人公在蝗灾中放生最后一批咖啡树的...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还原历史书写的进化轨迹。中文版由陈恒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收录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中世纪研究者的"思想导航仪"。 二、内容亮点:历史书写的"基因突变" 书中最震撼的发现是"史学范式的三重变奏":教会史学像圣经手抄本般庄严神圣,世俗史学如市民小说般鲜活生动,而人文主义史学则像活字印...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性别议题小说”,更因“身份解剖”的深度被改编为话剧,用舞台语言还原卡利俄佩的“灵魂变形记”。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身份解药”——既拆解了性别标签的固化认知,也重申了“自我接纳”的不可替代。读者将跟随卡利俄佩在家族秘史中穿梭,见证她如何从“被定义的男孩”活成“真实的...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在青年辽金史学者李艳(1985-)的笔下,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早期政权(916-1125年),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更映照出中原王朝的制度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流动,以及“他者”视角下被遮蔽的历史褶皱。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辽金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李艳(2010...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 爱阅读

《子夜十》:当猫头鹰衔来旧时光,我们在都市褶皱里找到了“停留”的勇气 去年冬天,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出租屋里翻开《子夜十》,台灯暖黄的光漫过书页,徐望那句“程昴,你看”——突然就把我拽进了旧书店的暖炉旁。等回过神时,窗外的北风还在吹,可我摸了摸发烫的眼角——原来最治愈的不是“重逢”,是有人愿意陪你等一场“不可能的团圆”。 一、基本信息:从“鸮”到“十”,晋江顶流的“都市治愈宇宙”再升级 《子夜十》是耳东兔子继《子夜鸮》后的都市奇幻新作,2023年9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实体书。这部被读者称为“晋江治愈系天花板续作”的小说,上市首月销量突破40万册,豆瓣评分稳定在8.9,更被改编为现象级广播...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000年译本(人民出版社)最为权威,2024年新版加入吴晓明导读,豆瓣评分8.9分。全书以“自然作为绝对精神的外化”为轴心,通过“辩证法三段式+自然分类学”构建形而上学革命的全景图,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解构自然的表层现象(机械论、化学论、目的论),传递“自然不是僵死的物质集合,而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的舞...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 爱阅读

《自由选择》:一部解锁“个人与市场关系”的理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自由选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与妻子罗丝·弗里德曼联合撰写的经典著作,198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通俗语言读懂市场经济的入门钥匙”。全书以“自由选择是经济繁荣与个人幸福的核心”为核心思想,共10章,覆盖通货膨胀、政府角色、教育改革、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它并非晦涩的经济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数据+逻辑”的模式,打破“政府干预越多越好”的认知误区,传递“市场自由与个人责任相辅相成”的理念,既是经济学爱好者的必读书,也适合想理解“个人选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普通人,至今仍深刻影响...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初版于1936年,堪称“简化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它篇幅短小精悍,全文没有厚重的理论堆砌,却像一把锋利的“权力解剖刀”——直接戳中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哪怕你是对政治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些政策总偏向特定群体”“权力到底在如何影响生活”,是真正能“让政治走下神坛”的入门好书。 二、书籍内容:不聊空洞制度,只拆“利益分配的真实逻辑” 拉斯韦尔在书里最核心的思路,是把复杂的“政治学”转化为三个直...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 爱阅读

《只爱陌生人》:当“熟悉”成了枷锁,我们为何总在陌生人眼里找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现代孤独者的情书” 《只爱陌生人》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于198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后现代人际关系的情感标本”。故事围绕一对看似“完美匹配”的情侣——科林(广告摄影师)和玛丽(平面设计师)展开:他们在伦敦过着规律的中产生活,却在一次威尼斯旅行中,被两个神秘的陌生人(科林的前女友凯瑟琳,玛丽的丈夫罗伯特)搅乱了节奏。这场“三角关系”没有狗血撕逼,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亲密关系最隐秘的伤口——我们以为“熟悉”是安全网,却成了困住彼此的茧;我们渴望“新鲜”,却在陌...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艺术对话连接古今”的跨学科通识读本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王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艺术史跨学科研究新范式、15讲“时空对话”结构、覆盖“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全时段、每讲聚焦“一件名画+一首名曲”的双向解读、附200+高清艺术作品图+经典乐谱片段​​。它不是“美术史教材”或“音乐鉴赏书”,更像一位“站在博物馆展厅里弹古琴的艺术导游”的“沉浸式导览手册”——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故宫藏的《千里江山图...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 爱阅读

《中国俗文学史》:蹲在田埂边听“活历史”的文学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正统”忽略的“民间文学档案库” 《中国俗文学史》是现代文学研究泰斗郑振铎的经典著作(初版于1938年,后经修订收入《郑振铎全集》)。这部近50万字的专著,打破了传统文学史“重雅轻俗”的偏见,将目光投向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学——从先秦民歌到明清宝卷,从敦煌变文到民间故事,郑振铎像一位“民间文化拾荒者”,用20年时间遍查古籍、走访乡野,把散落在史书缝隙里的“俗文学碎片”,串成了一部“活着的文学史”。 二、核心价值:教会读者“蹲下来”看文学——原来“俗”才是文化的根 很多人对“文学史”的印象是“文人写的雅文学”,但郑振铎的这...

《中国文脉》:解码千年文学基因,重拾文化自信 | 爱阅读

《中国文脉》:解码千年文学基因,重拾文化自信 | 爱阅读

《中国文脉》:解码千年文学基因,重拾文化自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寻根之旅 书名:《中国文脉》 作者:余秋雨(文化学者、作家,以《文化苦旅》闻名) 定位:一部以“文学”为棱镜,透视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史诗级著作。 核心命题:“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余秋雨以“减法”思维剥离文化表象,直抵文脉本质——它不是官方主流的颂歌,也不是民间野史的喧哗,而是隐藏于文字深处、跨越时空的“精神山脊”。 二、核心价值:为何这本书能唤醒文化基因? 1.重新定义“文化自信”的坐标系 在全球化冲击下,我们常陷入“文化焦虑”:传统文化是否过时?如何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