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拆解“太阳王”形象的“文化侦探手册”

《造路易十四》出版于1992年,作者是英国新文化史泰斗彼得·伯克(Peter Burke)。这部被译为12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王传记,而是一部以形象塑造为核心的权力文化史。伯克通过爬梳路易十四(1638-1715)时代的绘画、雕塑、诗歌、宫廷仪式、官方文书等500余种材料,还原了这位太阳王如何从凡人被制造神裔君主的全过程——他的肖像画如何设计,宫廷礼仪如何编排,文学作品如何歌颂,甚至他的缺陷(如身高矮小、相貌平庸)如何被刻意掩盖。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为历史偶像形象拆解文化解剖书”——它告诉我们,路易十四的伟大并非天生,而是17世纪法国王权与文化精英共同设计视觉神话

二、核心价值:给“历史崇拜者”的“祛魅眼镜”,给“形象研究者”的“方法论工具箱”

读这本书前,我对路易十四的认知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辉煌标签太阳王”“路易大帝”“法国黄金时代缔造者。但伯克用大量细节证明:​​路易十四的伟大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形象工程​​——他的每一幅肖像、每一段颂诗、每一次公开露面,都是王权与文化界合作的产物,目的是将一个资质平庸的国王,包装成神在人间的代表

比如书中分析路易十四的官方肖像画:画家查尔斯·勒布伦(CharlesLeBrun)特意为他设计了侧身骑马的姿势——身体微微前倾,右手高举权杖,左手按在剑柄上,既掩盖了他因童年疾病导致的驼背,又通过动态姿态传递君临天下的气势;画中背景的古典建筑、飘扬的旗帜、跪拜的臣民,共同构建出宇宙中心的视觉效果。伯克指出:这不是记录,而是创作’——路易十四的形象,是画家、宫廷顾问、诗人共同完成的视觉剧本

这种祛魅式的分析,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为顶流明星的完美人设买单,或为领袖人物亲民形象感动时,伯克早就在300年前的凡尔赛宫给出了启示:​​所有完美形象的背后,都藏着权力与文化的合谋​​——我们需要学会穿透滤镜,看见形象背后的制造逻辑

三、内容亮点:用“一幅画”“一封信”“一场舞会”拼出形象的“制造流水线”

伯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用结论套史料,而是用细节还原制造过程。书中大量引用了宫廷档案、艺术家手稿、诗人文集等幕后材料,让抽象的形象塑造变成了可触摸、可追踪的流水线操作

举个让我瞳孔地震的例子:他写路易十四的身高焦虑。历史记载路易十四身高约1.63米(当时欧洲君主平均身高1.75米),但官方文献从未直接提及。伯克却从宫廷礼服师的记录中发现线索:1661年,路易十四要求定制一批高跟马靴,鞋跟高度精确到3厘米;1670年,他下令将王座扶手加高5厘米;甚至在绘画中,画家被要求将他与侍从的比例调整为1:0.8(实际应为1:1)。伯克调侃道:路易十四不是在长高,而是在用视觉魔法对抗自然——他的每一寸增高,都是王权对完美君主的执念。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伯克对颂诗的解构。17世纪的法国诗人布瓦洛(NicolasBoileau)为路易十四写了大量颂诗,称他为太阳”“战神”“正义之神。但伯克翻遍诗人的私人信件后发现:布瓦洛曾因路易十四拖欠稿费而抱怨陛下的慷慨不如他的马,还吐槽宫廷宴会上的烤鸡比颂诗更实在。伯克写道:这些颂诗不是真心赞美,而是文化商品’——诗人用华丽辞藻换来了年金,国王用金钱买来了神性

四、写作特点:学术的“显微镜”与故事的“万花筒”完美融合

作为新文化史的代表作家,伯克的写作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充满文学的鲜活。他的语言像一位文化侦探,时而钻进凡尔赛宫的画室,看画家如何为国王修图;时而溜进宫廷宴会厅,听诗人偷偷吐槽颂诗太假;时而又跳到300年后,对比现代明星的人设崩塌与路易十四的形象维护

比如他写路易十四的加冕仪式:1654年,16岁的路易十四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主教为他戴上王冠时,故意让王冠轻轻碰了一下他的额头”——这个细节被宫廷史官记录为神意的象,但伯克指出:这更像是一场表演’——主教知道国王需要被神选中的仪式感,而国王需要被看见的权威感。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达芬奇密码》——伯克笔下的凡尔赛宫,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形象制造工厂?画家是化妆师,诗人是编剧,仪式是舞台,而路易十四则是主演。所有的完美,都是精心设计的戏码

五、阅读体验:从“顶礼膜拜”到“理性审视”的认知觉醒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犯怵——满篇都是肖像画分析”“颂诗解读”“宫廷礼仪等细节,像一堵文化高墙。但读到第二章肖像画中的权力密码,我突然被伯克的一个比喻击中了:他说,路易十四的形象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表面越光滑、色彩越鲜艳,背后的画布修补就越多。

这种去神圣化的视角,让我突然对历史人物有了新的理解:​​没有天生的伟大,只有被制造伟大​​——路易十四的太阳王称号,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王权与文化界共同包装的结果。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造路易十四的字样发了很久呆——“字用得太妙了:它不仅是塑造,更是制造”“虚构”“表演。路易十四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存在,证明了权力的本质:​​它需要被看见,被歌颂,被崇拜​​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化史研究的“里程碑”,现代形象研究的“奠基作”

《造路易十四》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读者圈双重认证:历史学家彼得·盖伊称它是新文化史的典范之作,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隔》中多次引用它的观点;而在普通读者中,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8+,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路易十四是,读了伯克才发现——他是个戏精

这种跨越学术与大众的影响力,恰恰源于伯克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国王的传记,而是想告诉所有人:​​历史人物的伟大,往往是权力与文化共同制造的幻觉;而看透这种幻觉,才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形象思维’看世界”的智慧

对我而言,《造路易十四》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在为顶流明星完美人设着迷时,能抬头看看路易十四的肖像画是怎么画的;在为领袖人物亲民举动感动时,能想起凡尔赛宫的加冕仪式是怎么设计的。

去年参与网红城市营销项目时,我一度觉得打造城市形象虚假宣传。但读完伯克对路易十四文化包装的分析后,我突然释然了:正如路易十四用绘画、诗歌、仪式塑造太阳王形象,城市营销本质上也是用文化符号传递价值”——关键不在于是否虚假,而在于是否真诚”——它是否尊重城市的真实历史,是否回应了市民的真实需求。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明星人设崩塌的报道,我也会想起伯克的提醒:所有完美形象都有保质期——制造的成本超过收益,当滤镜被现实的阳光刺破,崩塌是迟早的事。这种形象生命周期的视角,让我对流量”“人设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路易十四不是天生的国王,而是被精心制造出来的符号。他的伟大,不在他的身高或相貌,而在他背后的文化机器——那机器转动时,连阳光都成了他的王冠。

这或许就是《造路易十四》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历史人物的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形象的批判性眼光,和对权力的清醒认知​​。毕竟,从17世纪的凡尔赛宫到今天的社交媒体,人类对完美形象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读懂形象如何被制造,才能让我们在被看中,保持一份珍贵的清醒

“《造路易十四》:当国王成为“艺术品”,我们该如何看清权力的“妆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 爱阅读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填表狂魔”破防的清醒指南 书名:《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作者:大卫·格雷伯(人类学家、“占领华尔街”运动核心成员,代表作《毫无意义的工作》《债:5000年债务史》)...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 爱阅读

《国家篇法律篇》:穿越两千年的政治哲学圣经,在法治与德治间寻找平衡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拉丁文铸就的政治哲学基石 公元前51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政坛失意后完成《国家篇法律篇》,用对话体形式构建起自然法与共和政体的理论体系。这部被西塞罗称为"献给罗马的礼物"的著作,18世纪被伏尔泰称为...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 爱阅读

《极限大魔尊》:在魔气与天劫中,写一本给挑战者的突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玄幻版的"极限修炼启示录" 《极限大魔尊》是网络作家"魔尊本尊"自2024年起在起点中文网连载的玄幻小说,目前已更新至138.21万字。小说以"主角通过极限修炼突破九重天劫"为核心设定,构建了涵盖魔功、天劫、宗门争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