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8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艺术对话连接古今”的跨学科通识读本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王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艺术史跨学科研究新范式、15讲时空对话结构、覆盖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全时段、每讲聚焦一件名画+一首名曲的双向解读、附200+高清艺术作品图+经典乐谱片段​​。它不是美术史教材音乐鉴赏书,更像一位站在博物馆展厅里弹古琴的艺术导游沉浸式导览手册”——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故宫藏的《千里江山图》,从《广陵散》的古琴余韵到《二泉映月》的二胡呜咽,用15组美术+音乐的对照案例,把东方艺术的共通灵魂拆解得明明白白。书腰上那句你以为的是视觉,是听觉?不,它们都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成了我翻开它的第一重好奇——毕竟,谁不曾对着名画看不懂,听着古乐没感觉

二、内容亮点:不是“罗列名作”,是“给艺术装‘共情翻译器’”的文化解码术

传统艺术史或音乐鉴赏书常陷入两种陷阱:要么堆砌作者生平+作品参数(如顾恺之,东晋画家,代表作《洛神赋图》),要么空谈艺术价值(如此曲意境深远,堪称一绝)。但这本书最动人的,是它像一台艺术共情翻译机,专挑看似无关的艺术门类下刀,用历史背景+情感共鸣的组合拳,让抽象的东方美学变成可触摸的生命体验。

比如讲盛唐气象,作者没有停留在唐朝很繁荣的泛泛之谈,而是同时打开了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维摩诘经变》壁画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对照:壁画里,维摩诘居士手持麈尾,衣袂飘举,身后乐舞伎反弹琵琶、击鼓吹笛,色彩浓烈如燃烧的晚霞;《十面埋伏》的琵琶声里,有金戈铁马的杀伐,也有将军百战归的苍凉。作者分析:壁画的是视觉的狂欢,琵琶的是听觉的叙事——它们都在讲同一个盛唐:既有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壮阔,也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壮。这种用具体作品对话的写法,让我突然懂了:原来唐代的豪迈不是课本上的名词,是画里飞天的飘带琵琶弦上的杀伐共同织就的烟火气。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细节,是对宋元文人意趣的重新诠释。作者选取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南宋郭沔的琴曲《潇湘水云》:《溪山行旅图》里,主峰顶天立地,山涧飞瀑如练,行人如蚁,画面静得能听见松针落地的声音;《潇湘水云》的琴音里,有潇水涟漪的清越,也有云遮雾绕的朦胧。作者写道:范宽的画是站在山巅看世界的格局,郭沔的琴是坐在舟中望云烟的细腻——它们都是文人对天地的回应:一个用笔墨立骨,一个用琴音传情这种把艺术拉回文人生活’”的视角,像给我戴了副文化透视镜:原来文人画不是高在上的雅玩,是他们在山水间找答案,在琴音里诉衷肠的真实记录。

三、写作特点:把“学术研究”写成“艺术漫谈”,让美学长出“烟火气”

读这本书前,我以为跨学科艺术史注定晦涩。但作者用两种魔法打破了这个偏见:

​​第一种魔法:时间轴+双案例结构。​​全书按历史朝代分15讲,每讲固定一幅画+一首曲的对照模式:先讲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画面细节(如《清明上河图》里虹桥上的商队”“酒旗上的新酒’”),再讲音乐作品的创作故事、音乐语言(如《清明上河图》对应的《东京梦华曲》里市井叫卖的拟声乐器);最后用文化密码串联两者(如虹桥的拥挤对应汴河的漕运酒旗的招展对应酒肆的繁华,音乐的热闹与绘画的繁密共同指向北宋的市井生命力)。这种结构化对照的写法,让我读起来像在玩艺术连连看”——每翻一页,都能在里找到原来如此的惊喜。

​​第二种魔法:感官描述+金句的代入感。​​书中几乎没有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五感描写让艺术起来:比如讲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作者写道:画里的山是青灰色的,像被雨水洗过的旧棉絮;水是淡墨染的,波纹细得能数清——你甚至能闻到山涧里的松脂香,听见渔翁摇橹的吱呀声。讲古琴曲《平沙落雁》时,作者说:琴音起时,像一片羽毛飘进空潭,荡开一圈圈涟漪;中间忽有雁鸣般的泛音,像是雁群掠过水面,翅膀扑棱棱带起水花;最后渐弱,只剩水纹慢慢平复——你闭上眼,能看见秋天的江滩,芦苇在风里沙沙响。更妙的是每讲结尾的金句:画是凝固的乐,乐是流动的画——它们都是中国人写给世界的情书这种把艺术变成可感知的场景’”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觉得艺术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古人的生活碎片,带着温度和呼吸

四、阅读体验:从“看不懂画”到“听懂琴”,我在艺术里找回了“文化的根”

说实话,拿到书时我正处于艺术迷茫期:逛美术馆时,面对抽象画只会说这啥呀;听古琴音乐会,觉得咿咿呀呀听不懂;甚至连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都说不清楚。但翻到第一讲先秦:青铜器上的乐舞与《击壤歌》,就被拽进了作者的艺术现场:他记录了自己第一次看编钟演奏的震撼——“青铜编钟敲响时,声音像从地底涌上来,浑厚又清亮;旁边的青铜器纹饰里,有宴乐攻战的图案,舞者的衣袂和编钟的纹路竟有几分相似。作者分析:先秦人用青铜做乐器,也用青铜画乐舞,他们相信声音图像都是沟通天地的方式——就像我们现在用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古人用青铜记录生活。这段文字让我突然泪目——原来我看不懂的古董,是古人生活的证据;原来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是古人和我们一样,想把美好传给后世

读到中间,我开始不自觉地切换模式:逛博物馆时,不再只看作者是谁,而是盯着画里的细节想:这株竹子的画法,和古琴曲《竹枝词》的旋律是不是有共通?;听古琴时,不再觉得,而是闭着眼想象:这琴音像不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山水?;甚至和朋友聊国潮时,我能说出:现在的新中式设计,其实和宋代文人画的留白、汉代漆器的对称一脉相承——我们不是在复古,是在唤醒古人的审美基因。这些改变很小,却让我逐渐感受到文化的根”——原来我是中国人的归属感,藏在画里的山水”“琴里的松风里。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的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几个字发了很久呆。以前觉得艺术少数人的爱好,现在才懂,它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就像第一次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原来博物馆里的画”“音乐会上的琴,都是古人写给我们的信,而这本书,是帮我读懂信翻译官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跨学科艺术典范”,读者的“文化觉醒手册”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的地位在学界定是艺术史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新文科背景下艺术通识教育的创新教材,它被北大、中央美院等高校列为艺术概论推荐读物,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在豆瓣读书上,艺术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的评论区像文化觉醒现场”——“读完后,我再看《千里江山图》,竟能听出画里的琴音”“这本书救了我的艺术盲’——现在带娃逛美术馆,我能给他讲画里的故事了!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它在普通读者中的文化唤醒力。有位博物馆志愿者在小红书发帖:我以前给游客讲文物,只会说这是唐代的,那是中国画的,现在用书里的画乐对照法,游客们眼睛都亮了:原来这幅画里的乐舞,和编钟的声音是一样的!’”还有位大学生在公众号分享:我因为听不懂古琴而抵触传统文化,读了这本书,我跟着书里的曲单学了《平沙落雁》,突然懂了:古琴不是老古董,是古人的心灵日记

这些真实反馈让我明白:好的艺术读物,从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文化的唤醒。当我们用书里的跨学科视角看艺术,用感官体验代替学术术语,用共情代替评判”——这些瞬间,就是文化传承最珍贵的破茧重生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艺术是民族的密码,也是每个人的心灵镜子”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说:​​它不仅是一部跨学科艺术史读本,更是一套文化解码工具包”——通过分析15组美术+音乐的对照案例,我们能更清醒地理解东方艺术的共通灵魂,也更勇敢地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而非旁观者​​

对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今年我报名了社区的非遗手作课,学做木版年画时,师傅教我在颜料里调朱砂石青,我突然想起书里讲的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原来年画的艳丽壁画的厚重,都是古人用自然造颜色的智慧;我还跟着书里的曲单学了《高山流水》,当琴音响起时,我眼前竟浮现出《溪山行旅图》里的主峰——原来真的是同一个灵魂的两副面孔

结语: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看画的书,而是一扇走进中国文化的窗

合上《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风掀起,楼下传来孩子的笑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蜡笔画,对妈妈说:妈妈,我画了高山流水,你看,山是绿色的,水是蓝色的,像古琴的声音!

我盯着封面的书名,突然想起书中结尾的一句话:画是凝固的时光,乐是流动的岁月——它们都在说: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这本书或许不会让你成为艺术专家,但会让你在看不懂画时多一份好奇,在听不懂琴时多一份耐心,在迷茫无措时多一份底气。它像一扇走进中国文化的窗——当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原来艺术的答案,从来不在课本里的术语,而在古人的生活里;原来最好的传承,是看懂画里的故事,听懂琴里的深情,然后把这些故事和深情,讲给下一代听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推荐它?因为它不仅写艺术,更写我们自己”——我们如何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文化的传承者,又如何在艺术的滋养中,找回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而读这本书,就是我们和文化最本真的样子的一次重逢。

“《中国美术简史音乐欣赏十五讲》:我用两个月,听懂了“画里藏乐,乐中有画”的东方美学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自由寓言,写尽人性的真实与荒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密西西比河水流写成的成长史诗”,马克·吐温的“美国精神镜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源于马克·吐温对童年生活的...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