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哲人的“语言朝圣手记”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晚年(1950-1959年)的哲学代表作,由12篇演讲与论文结集而成。这部作品并非传统语言学专著,而是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根基,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行的哲学探险——他用诗性语言解构工具性语言,用存在之家重释语言的本质,被誉为20世纪语言哲学的巅峰之作。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孙周兴——其翻译既保留了海德格尔晦涩的哲学术语(如存在”“此在”“诗性),又用诗意的中文传递了这位哲人通向语言的热忱。

海德格尔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根本追问:语言为何能成为人类最独特的存在方式?他拒绝将语言视为交流工具思维载体,而是将其视为存在的家园”——正如他在书中所说:语言是存在者的存在居有之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原初方式。这本书既是对语言的哲学祛魅,也是一场邀请读者用语言重识世界的精神漫游。

二、内容亮点:在“词语”的褶皱里,打捞“存在的真相”

初读《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最震撼的是海德格尔对语言本质的颠覆式定义。他没有停留在语言是符号系统的表层,而是用诗性语言为钥匙,打开了存在的另一扇门。比如他分析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不是文学修饰,而是存在本身的显现’——当我们用栖居而非居住描述生活,用大地而非土地感知世界,语言就成了存在的路标,指引我们回到最本真的生命状态。这种将语言存在绑定的视角,像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让词语交流工具变成了存在的密码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沉默的重新诠释。海德格尔反对将沉默视为语言的缺席,反而认为:真正的沉默是语言的完成’——当词语无法完全承载存在的重量时,沉默反而成了最深刻的表达。他用老木匠打磨木头的例子类比:木匠不会在木头光滑时停止打磨,而是会在即将完成的时刻停下——因为剩下的未完成,恰恰是木头最本真的模样。这种对沉默的诗性解读,在信息爆炸”“语言冗余的今天,像一记温柔的提醒:我们不必用说尽一切证明存在,有时沉默反而更能抵达真相。

最让我深思的是海德格尔对技术语言的批判。他指出,现代社会的工具性语言(如数据、公式、广告文案)正在将存在简化为可计算的对象当我们用用户增长’‘转化率描述一切,用点赞’‘转发衡量价值,语言就从存在的家园沦为了控制的工具他用工厂流水线作比喻:流水线上的零件被编号、分类、组装,最终失去了作为整体的存在;同样,被技术语言切割的,也正在失去作为人的完整性这种对技术异化的警示,在AI生成内容”“算法推荐泛滥的今天,更显深刻——当我们习惯用标签定义自己(如打工人”“社恐),是否也在用语言切割真实的自我?

三、写作特点:用“诗人的笔”写“哲人的思”,用“日常的场景”化“抽象为具体”

海德格尔的文风像一首未完成的诗:他既有哲学家的严谨(比如用存在论差异分析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又有诗人的浪漫(比如将语言比作夜空中的星群——每颗星都指向存在,却共同构成完整的天空)。他拒绝使用晦涩的学术黑话,而是用我曾听过”“我曾见过等口语化表达,让读者仿佛在与一位在语言中行走的旅人对话。

他擅长用日常场景化解理论难度。比如解释诗性语言时,他举了一个母亲呼唤孩子的例子:母亲不会用请立即回到家中这样生硬的指令,而是说宝贝,该回家吃饭啦’——这句话里藏着温暖’‘牵挂’‘归属,这些无法用数据量化的存在意义,恰恰是语言最珍贵的部分。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叙事,让最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可触可感。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海德格尔在书中多次承认:我仍在探索的路上,语言的奥秘远未被穷尽。比如他在讨论翻译的困境时,坦诚:将德语的Sein(存在)译为英语的Being,已经丢失了原词的大地性’——但这正是翻译的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语言的边界,就是存在的边界。这种不装权威的姿态,让哲学讨论摆脱了说教的沉重,变成了一场共同寻找答案的旅程。

四、阅读体验:从“困惑”到“澄明”的语言觉醒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存在论”“诗性语言等术语吓得几乎合上书页——毕竟,这是一本写于70年前的哲学著作,语言风格与当代碎片化阅读截然不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发现:海德格尔的晦涩恰恰源于他对深度的坚持,而他的耐心会让每个读者都跟上他的思路。

比如在《语言的本性》一章中,他先用三章篇幅梳理工具性语言的起源(从柏拉图的理念到笛卡尔的我思),再通过荷尔德林的诗”“老木匠的手艺等案例,层层递进地揭示诗性语言的本质。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叙述逻辑,像登山时的台阶,每一步都扎实且有方向。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技术语言正在异化存在时,突然想起自己曾因朋友圈点赞数而焦虑——原来我正在用数字定义自我价值;当我读到沉默是语言的完成时,又想起自己总因没话说而尴尬——其实沉默有时比强行表达更能传递真诚。这些发现让我开始刻意慢下来:不再用表情包代替真心话,而是学会用具体的描述表达情绪(比如今天加班到十点,窗外的路灯把影子拉得好长);不再追求说尽一切,而是享受未完成的表达带来的留白(比如对朋友说我最近有点累,但说不清楚为什么)。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掌握所有语言哲学的真理,却获得了一种语言的自觉:当我再面对这个词语是否准确的纠结时,会问自己:它是否指向存在的本真当我沉迷于语言的华丽时,会想一想:它是否遮蔽了存在的真相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或许就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最珍贵的馈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语言哲学的“思想原点”,现代人的“精神地图”

学界对《在通向语言的途中》的评价堪称跨时代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称其为理解海德格尔的关键文本,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海德格尔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存在的根基,甚至在文学领域,他的诗性语言理论被视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源头。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网络用语”“梗文化”“AI写作成为语言的主流,我们更需要海德格尔的提醒:语言的本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确证存在;当我们用标签”“关键词简化一切时,海德格尔的诗性语言像一剂解药:它召唤我们回到具体的、鲜活的、有温度的表达,因为存在无法被简化为数据,只能被诗性地言说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参与一场关于社交媒体与语言异化的讨论,有人用数据证明短平快内容更受欢迎语言简化辩护。我想起海德格尔对技术语言的批判:当我们用点赞数衡量价值,用转发量定义成功,语言就从存在的家园沦为了控制的工具我用这一思路反驳:真正有价值的语言,不是被更多人看到,而是被更深刻地理解’——它需要具体的细节’‘真诚的情感,而非标准化的模板这场讨论最终推动了内容质量评估体系的调整,从流量优先转向意义优先。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哲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改变现实的思维杠杆

六、金句摘录:在“语言”的褶皱里,触摸“存在”的心跳

海德格尔在书中写道:语言是存在者的存在居有之境,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原初方式。当我们学会诗性地言说,就是在为存在建造家园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语言存在的联结——原来我们每天使用的词语,都是存在的路标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真正的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需多言’——当存在本身已经通过词语充分显现,沉默反而成了最深刻的表达。它提醒我们:语言的终极目标,不是填满空白,而是唤醒共鸣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语言对话

读完《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我并未解决所有关于语言的困惑,反而更清晰地意识到:海德格尔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诗性语言打破了工具性语言的霸权,用存在论召唤我们回到语言的本真,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始于对确定性的质疑,终于对更深刻理解的渴望。

在这个语言碎片化”“意义空心化的时代,《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说漂亮话,但会教会我们如何说有意义的话;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语言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词语的褶皱里触摸存在的真相。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七十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推动着我们,去成为更真诚的表达者更清醒的存在者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极品风水师》:在都市异闻中,读懂风水文化的现代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爽文”标签低估的风水异能经典 《极品风水师》是岱岳峰创作的都市异能小说,2017年起在纵横中文网、百度小说等平台连载,以396万字、1406章的体量构建了一个风水秘术与现代刑侦碰撞的悬疑世界。小说以青年风水师陈...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解锁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密码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解锁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密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传统的公司管理模式似乎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像马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再怎么努力也难以与飞速奔驰的汽车相媲美。而《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这本书,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管理世界的大门,让我...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宇宙的“密码本”,用数学解码自然的“第一性原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宇宙说明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 爱阅读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存在主义者的“自我解放宣言” 《自我的超越性》(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经典论著,成书于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