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一、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集,2021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以7个章节、17.5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从湖北巴东的穷山恶水到深圳公益战场的生命轨迹。不同于传统官场文学的宏大叙事,陈行甲用手术刀般的细节刻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呈现出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启示录。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体制内叙事的神话面纱,用血肉之躯的挣扎告诉读者:真正的改革者从不是刀枪不入的英雄,而是会恐惧、会流泪、会失眠的普通人。当陈行甲在书中写道"我不是太阳,但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泥泞中保持赤子之心的追光者。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看见时代的褶皱

巴东反腐的"肉搏战"书中首次披露的细节令人震撼:某工程老板假借送衬衣之名塞来20万港币,县长刘冰在会议上直接摔文件走人。但最触目惊心的是陈行甲与黑恶势力的对话:"你的家在哪里,我们都知道",这种死亡威胁与《人民的名义》相比更具真实张力。当他在千人大会上直指"300万工程送礼120万"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官场斗争,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觉醒。

公益创新的"社会实验"转型公益后的陈行甲展现出惊人的行动力。在"联爱工程"中,他带着团队在河源市试点,通过卫生技术评估(HTA)将抗癌药纳入医保,每年为患者节约2.5亿元。这个细节颠覆了传统公益的慈善模式,展现了用数据改变政策的智慧。正如中兴创始人侯为贵所说:"任何通往光明的道路都不是笔直的",这种将商业思维注入公益的跨界尝试,堪称中国公益史上的创新样本。

母亲的精神遗产书中关于母亲的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当少年陈行甲问"他们总借盐不还,为何还要借"时,母亲呵斥:"人不到活不下去,怎会借盐?"这个细节如同基因密码,解释了陈行甲后来为何在巴东坚持"农民办事不出村",为何在公益中关注留守儿童。母亲留下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干净做人"的精神底色。

三、阅读体验:在文字中触摸真实的人性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一辆穿越时空的绿皮火车。你会在清华园的梧桐树下看见陈行甲抱着《存在与虚无》苦读,会在巴东县委大楼里听见他接听死亡威胁电话时的急促呼吸,会在深圳公益基金会的办公室目睹他与中兴老总侯为贵的深夜长谈。这些场景没有美颜滤镜,却比任何励志故事都更动人。

最令我动容的是陈行甲辞职时的心理描写:"50万巴东百姓的期待像峡江的浪涛,拍打着我的良心"。这种将个人命运与群体福祉相连的使命感,让我想起他在清华读书时写下的句子:"当有一天你离开清华,忘记了具体知识,学校留在你身上的才是真正给你的东西"。这种对教育本质的领悟,最终转化为他创办"童行中国"公益游学的动力。

四、评价与影响力:时代的镜与灯

这本书上市8个月销量突破80万册,入选《南方周末》2021年度十大好书,更在豆瓣保持9.2分的高口碑。媒体人詹国枢用"解气!痛快!过瘾!"六字评价,精准击中了读者对真实官场叙事的需求。而陈行甲将全部稿酬投入公益的举动,更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传记的范畴,成为一部行动主义的宣言。

在当下反腐倡廉与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下,这本书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某些官员在"躺平"与"内卷"间摇摆时,陈行甲用行动证明:体制内也可以有理想主义者,公益界同样需要改革精神。这种跨越官场与民间的精神光谱,正是新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

五、金句与余韵

书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如同峡江的礁石,在激流中愈发清晰:

"我们不该忘记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这些构成了共情的底色。"

"做一个干净的人,活得才轻松;做一个有爱的人,活得才幸福。"

合上书页,我仿佛看见陈行甲站在峡江的转弯处,身后是激流险滩,前方是未知的航道。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他写在书末的话:"脚下虽有万水千山,但行者必至"。对于每个在人生路上徘徊的普通人,这本书都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感到恐惧,而是知道怕还要往前走。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