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6)读一读32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轻量级却“重磅”的财政政治学著作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守刚撰写,2023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仅十余万字,却以税收国家生产国家福利国家三阶段模型为骨架,串联起西方财政史上的15个关键事件,从荷兰的财政革命到英国的税收谈判,从美国的福利国家建设到瑞典的全民高福利,用财政视角拆解现代国家转型的深层逻辑。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西方财政制度的进化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态图谱。

二、核心价值:一本“财政工具书”,更是一本“国家治理启示录”

读者收获:

破除财政=算账的误解:财政不仅是国家收钱的工具,更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契约纽带。书中揭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源于税收同意”——国家征税需赢得民众认可,财政支出需接受审议监督,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逻辑,让财政成为权力公共性的试金石

理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从税收国家福利国家,财政制度如何推动代议制民主、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的协同进化?书中用历史案例证明:财政革命是现代国家的孵化器,税收谈判是权力博弈的平衡术,福利制度是社会正义的安全网

获得中国现代化的他山之石:在共同富裕、人口老龄化等现实议题下,书中对全民福利”“劳动解放”“财政立宪的讨论,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跨时空的参照系。

个人触动:

读到济贫从统治者的恩惠变为公民的权利时,我联想到当下对共同富裕的讨论——当社会共识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转向没有人应该贫穷,财政如何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消除贫困根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财政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价值观问题: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如何定义公平,如何平衡效率正义

三、内容亮点:用“财政事件”讲透国家治理的“大道理”

1.历史细节的显微镜式剖析

书中不满足于宏观叙事,而是深入财政事件的毛细血管

16世纪荷兰的财政革命:通过发行公债、建立现代银行体系,荷兰将战争融资从掠夺式税收转向信用经济,成为首个税收国家。这一变革被作者比喻为国家治理的第一次开颅手术’”,为后世提供了用财政信用替代暴力征税的范本。

19世纪英国的《济贫法》改革:传统济贫将穷人分为值得救助不值得救助,强制劳动与羞辱式鉴别盛行;而现代福利制度将济贫从恩惠变为权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投资消灭贫困根源。作者用施舍一碗粥构建社会安全网’”的对比,生动展现了财政理念对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

2.跨学科视角的混搭魅力

刘守刚教授将财政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融为一炉:

社会契约论解释税收正当性:卢梭的公意、洛克的财产权被引入财政分析,证明征税需基于民众同意是现代国家的道德基石。

功利主义论证福利制度: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与密尔的质与量的快乐被用来支持政府干预——当市场无法解决贫困、疾病等社会风险时,国家有责任通过财政手段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3.对现实议题的精准投射

书中延伸至疫情防控、人口老龄化等当代问题:

疫情防控中的财政角色:政府通过补贴企业、发放消费券、投资医疗基础设施,既稳定经济,又保障民生,体现了生产国家福利国家的双重属性。

老龄化社会的财政挑战:瑞典的高税收高福利模式、美国的工薪税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国构建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多元方案库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网感”表达的完美融合

1.问题导向的叙事逻辑

全书以15个财政问题为章节标题,如为什么现代国家不是财产国家?”“济贫是恩惠还是权利?”“全民福利如何解放劳动?,每个问题像一扇门,推开后是历史案例、理论分析与现实启示的三重奏。这种问题案例结论的结构,让读者像玩解谜游戏一样,在历史细节中拼凑出财政智慧的全景图

2.金句频出的思想弹药库

刘守刚教授的文笔兼具学术深度与幽默感:

形容财政革命:像一场国家治理的基因突变,让传统国家从暴力机器进化为公共服务提供者

点评福利国家:全民福利不是养懒人,而是让劳动者从市场奴隶变为政治公民’——他们的部分生活由财政保障,而非完全受市场支配。

最戳心的一句:贫穷不是穷人的原罪,而是社会的果实。当30%的伦敦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时,问题不在个人,而在制度。

3.视觉化语言让历史起来

书中充满生动的比喻:

将财政制度比作国家成长的年轮税收国家是幼苗,生产国家是枝干,福利国家是树冠,每一阶段的财政变革都刻录着国家治理能力的进化。

扳道夫形容理念的力量:就像韦伯所说,理念像铁路扳道工,决定着利益互动的列车驶向何方——是驶向专制,还是驶向民主?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却“上瘾”的思想冒险

1.真实触动时刻:

读到财政立宪主义时,我联想到近年地方财政透明度改——书中指出,公债的泛滥曾让纳税人用钱包约束国家的传统失效,而财政立宪主张在宪法中加入预算条款,恢复税收支出的联动决策。这让我意识到,中国推进预算公开、强化人大监督,正是走向税收国家的重要一步。

2.社会评价的权威背书

入选2023年度上海好书书单,评委称其用财政史重构现代国家成长逻辑,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豆瓣读者财政小白留言:原来财政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国家与公民的恋爱契约’——国家通过税收说我养你,公民通过监督说你得对我好

澎湃新闻评论:在全球化逆流与国内改革深水区的当下,这本书提醒我们:财政改革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以智慧审视历史,才能书写属于中国的财政新篇章。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小而美”的学术经典

1.学术价值:

本书填补了国内财政政治学研究的空白,将西方财政史从经济史中剥离,重构为国家治理史。其三阶段模型财政事件分析法已成为研究现代国家转型的标杆框架,被多所高校列为财政学”“政治学专业必读书目。

2.社会影响力:

政策层面:书中对税收同意”“财政立宪”“全民福利的讨论,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

公众层面:通过新媒体传播,书中金句如贫穷是社会的果”“全民福利解放劳动引发广泛讨论,推动公众对财政公共性、社会公平的认知升级。

3.个人推荐理由:

如果你对国家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财政如何塑造社会公平”“中国现代化该借鉴哪些经验感兴趣,这本书将给你醍醐灌顶的启发。它像一面镜子,既照见西方的财政智慧,也映出中国的改革路径——正如作者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玉的雕琢,终需中国自己的手。

七、结语: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财政圣经”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不是一本一次性阅读的书,而是一部思想工具箱”——每次重读,都能在历史细节中发现新的启示。

为什么推荐它:

如果你对共同富裕”“财税改革”“社会保障等现实议题困惑,这本书将用历史案例告诉你:财政制度如何影响社会公平,如何平衡效率与正义。

如果你渴望理解现代国家的本质,这本书将用财政视角揭示:国家不仅是暴力机器,更是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风险管理者”“公民权利保障者

如果你喜欢烧脑上瘾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将带你穿越时空,与荷兰的财政革命者、英国的税收谈判者、瑞典的福利设计师对话——他们的智慧,终将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最后一句安利:

读这本书,就像拿到一张现代国家的财政地图’——从税收国家的起点站,到福利国家的终点站,每一站都有风景,每一程都有智慧。带上它,一起解锁国家治理的终极密码吧!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 爱阅读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权力“现形”的哲学炸弹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5年出版的著作,全书共4部14章,以“刑罚史”为切口,揭露“权力如何通过规训技术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该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权力分析的奠基作”,其...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 爱阅读

《好妻子》:婚姻里的“她视角”,原来可以这样被看见 去年冬天,我和相恋五年的男友因为“婚后谁主内”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他拍着胸脯说“我养你”,我却想起朋友圈里全职妈妈凌晨三点挤奶的背影——那种疲惫和不甘,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就在那时,朋友塞给我一本《好妻子》,说:“别急着吵架,先看看这本书。”...

《红与黑》:读罢“野心与灵魂的角力”,方懂“人性”的“多面光谱” | 爱阅读

《红与黑》:读罢“野心与灵魂的角力”,方懂“人性”的“多面光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剖人性”的“社会显微镜” 若要给《红与黑》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法国的‘人性解剖书’”。这部由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1783-1842)创作(1830年初版)的经典小说,以“维璃叶小...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