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4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烟火气的社会学著作

本书由社会学学者孙萍撰写,202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5万字。作者深耕平台劳动研究十年,通过500余份骑手问卷、300小时田野观察、20次深度访谈,将外卖骑手这一数字时代的劳动符号拆解为鲜活的个体叙事。书名过渡劳动四字直指核心——外卖骑手既是平台经济的过渡性劳动力,也是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映射着数字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重构。

二、内容亮点:从系统里的人系统中的人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不是数据,而是骑手们与算法的微妙博弈。比如骑手们会故意在雨天单价更高的订单,因为系统会误判天气恶劣导致配送困难而提高补贴;又比如老骑手会教新手卡时间”——在送餐高峰期故意放慢脚步,让系统误判运力不足从而触发派单优先权。这些土方法恰恰暴露了算法的漏洞,更让人看到劳动者在数字牢笼中的生存智慧。书中还有大量令人心酸的细节:骑手在深夜小区迷路时,通过手机闪光灯与保安对暗号;暴雨天电动车爆胎,骑手蹲在路边用随身工具修补,只为不超时被扣钱。这些场景不是卖惨,而是用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数字劳动的真实肌理。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叙事的双重奏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跳出了平台剥削论的单一叙事,提出了过渡劳动的理论框架——骑手群体既不是完全被动的受害者,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劳动者,而是处于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稳定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的过渡状态。这种理论创新在数据支撑下显得格外有力:作者用劳动过程理论分析骑手与算法的互动,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骑手的职业流动,甚至引入情感劳动概念探讨骑手对顾客的情绪管理。更难得的是,这些学术概念都被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比如骑手在超时边缘的心跳加速情感劳动的具象化,骑手对差评的恐惧是情感劳动的代价。

四、阅读体验:在屏幕外看见屏幕里的人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骑手的电动车后座。那些在APP里冷冰冰的配送轨迹,在书中变成了老张深夜送单时的路灯,小王暴雨天摔坏的电动车,李姐为女儿攒学费的存折。最触动我的不是数据,而是作者对骑手们微小愿望的关注——比如骑手老陈想给女儿买一台二手钢琴,骑手小芳想攒钱开家小面馆。这些微小愿望在算法的挤压下显得格外脆弱,却也格外动人。读完后,我每次点外卖都会多等几分钟,因为我知道,那多等的几分钟里,藏着骑手们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本出圈的学术书

本书出版后,不仅在学术界引发平台劳动研究的新讨论,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民共情。有读者留言:以前只觉得外卖骑手送得慢,现在才懂他们每一步都踩在算法的刀尖上。更有企业界人士将本书列为理解数字劳动的必读书。书中那句算法没有温度,但人有温度被广泛引用,成为讨论劳动者权益时的金句。更令人惊喜的是,本书还推动了政策讨论——有地方政府在制定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条例时,专门参考了书中对过渡劳动的理论分析。

六、本书精髓:在数字洪流中守住人的温度

如果要选一句最能体现本书精髓的句子,我会选:算法可以计算最优路径,但无法计算人心。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平台经济的技术理性人文关怀的冲突,更暗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在数字洪流中,我们更需要守住人的温度。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外卖骑手的生存困境,更让我重新思考: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无法被算法计算的人性之光?

这本书不是为骑手发声的宣言,而是与骑手同行的记录。它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平台,也没有盲目同情骑手,而是用冷静的笔触、温暖的细节,让我们看见数字劳动背后的复杂人性。如果你想知道外卖骑手如何成为数字时代的摆渡人,想知道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更想知道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守住人的温度——那么,这本书会是你今年最值得翻开的那一页。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愤怒文人”的“官场解剖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字伯元)的代表作,1903年起连载于上海《世界繁华报》,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并列)。全...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预言未来”的“海洋科幻圣经” 若要给《海底两万里》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的‘深海预言书’”。这部由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创作(1870年初版)的经典之作,是“海洋三部曲”...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终极雇佣》:当代码撞进暗网,我读懂了职场最隐秘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职场悬疑的“现实标本”,2024年现象级商战力作 《终极雇佣》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职场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压迫感——深灰色写字楼背景下,一台服务器指示灯泛着血红色(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