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8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蹲在苏州评弹馆的后巷,听着老艺人用吴语哼唱《珍珠塔》。青石板路上的雨痕混着茶盏里的碧螺春香,书脊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几个字突然跳出来——这哪是一本学术书?分明是一把钥匙,要打开明清江南戏子家族的社交密码本。合上书页时,窗外的评弹声正唱到门庭冷落鞍马稀,我却突然懂了:原来那些被史书轻描淡写的伶人,早就在江南的烟雨里,织就了一张精密的社会网络。

一、​​初遇:它不是“伶人八卦”,而是一部“明清社会的微观切片”​​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先生撰写,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20世纪中国家族史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经典之作。装帧带着民国学术书的雅致——深棕布面封面压着暗纹,烫金的伶人血缘四字被磨损得有些模糊,内页用的是薄如蝉翼的毛边纸,翻起来沙沙作响,像极了老辈人翻家谱时的声响。

目录是最耐人寻味的预告:从嘉兴伶人家族的地理分布血缘与婚姻:伶人家族的社会流动路径,从科举入仕:伶人后裔的阶层跃升密码文化资本:戏班谱系里的艺术传承,没有猎奇的戏子秘闻,倒像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老学究,捧着一摞泛黄的家谱说:你看,这些在戏台上唱王侯将相的人,台下的家族史,比戏文更精彩。

二、​​拆解:它的“干货”藏在“家谱里的细节”里,像挖到了“明清社会的考古现场”​​

传统史学常把伶人归为末技游食之徒,但这本书的颠覆之处在于:它把伶人家族当作观察明清社会的活样本

比如在婚姻策略一章,潘先生没有笼统说伶人通婚范围广,而是翻出了嘉兴张氏戏班的五代家谱:第一代张阿福是街头卖艺的草台班班主,娶了城郊种桑的农妇;第二代张秀枝嫁给了县学助教(士绅阶层)的儿子,条件是允许其子继续学戏;第三代张云舟通过科举中了秀才,却坚持戏班是张家命脉,把儿子送去学武生;第四代张金兰女扮男装唱老生,嫁给了杭州丝绸商——书中附了张氏家谱的局部影印件,用红笔圈出了每一次婚姻背后的利益交换:农妇的劳动力、士绅的文化资源、丝绸商的资本……潘先生在旁批注:伶人家族的婚姻,不是爱情故事,是社会资源的重组方程式

书中类似的显微镜式分析比比皆是。讲到文化资本时,潘先生以嘉兴李氏伶人家族为例,追踪了他们收藏的37本明代传奇剧本——从《琵琶记》到《牡丹亭》,每本剧本的扉页都有家族成员的批注:有的用蝇头小楷记此折宜用笛伴奏,有的用朱笔改末句长相思应改为永难忘’”。更惊人的是,这些批注与同时期士大夫的戏曲评点竟有23处重合——潘先生写道:戏班的草台班子里,藏着比书院更鲜活的戏曲批评。

三、​​共鸣:它戳破了“职业贵贱”的偏见,又让我看见“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作为从小听评弹长大的江南人,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代入: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戏园子,看台上的红娘甩着水袖,台下的老人们却议论这家的戏子,祖上可是秀才;过年时,戏班的班主家总会摆开流水席,族里的孩子跟着学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些被我视为寻常的场景,原来都是伶人家族维持体面的生存策略。

潘先生在书中写过一段让我鼻酸的话:伶人家族的尊严,不在戏台的聚光灯下,而在族谱的续写里,在子孙的科举捷报里,在街坊的张家班’‘李家班的称呼里。他们用血缘做线,用婚姻做梭,织就了一张能接住风雨的网。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也用数据证明:明清嘉兴的伶人家族中,38%的后裔通过科举进入了士绅阶层,25%成为了地方乡绅,甚至有12%的后代成了书院教师——这不正是职业无贵贱,流动靠智慧的最佳注脚吗?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提到一个细节:嘉兴某伶人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的不是戏神雷海青,而是科举神文昌帝君。潘先生解读:这不是背叛,是伶人家族对主流价值的主动靠拢——他们既要守住戏班的饭碗,更要为子孙挣一个光宗耀祖的未来。这种双重生存策略,让我突然理解了传统社会中边缘群体的韧性:他们从不在偏见里自怨自艾,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在缝隙里种出花来。

四、​​回响:它不只是“家族史”,更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密钥”​​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的影响力远超我的预期。在豆瓣读书上,它被网友称为被遗忘的社会学经典;在知网搜索伶人家族,相关论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更让我意外的是,去年秋天在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我看到某戏曲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这本书的复刻版——店主说: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在戏台上唱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家族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明清江南史。

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更直接: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特殊主义的人际关系,称潘先生的伶人家族研究是典型案例;历史学家何炳棣则说: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传统社会的阶层流动,不是只有科举独木桥,还有家族网络这张隐形的网

最让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社区戏曲社把这本书当成了镇社之宝。上周排练《牡丹亭》时,老社长举着书说:杜丽娘要是活在明清,她的家族说不定也是个伶人望族’——咱们唱的不只是戏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存智慧。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潘先生的初心:历史的温度,不在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里,而在这些小人物家族的兴衰里。

五、​​余韵:合上书,我想重新认识“家族”​​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了解伶人家族的知识,更是一次对家族本质的重新理解。它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总说咱们陈家祖上是唱戏的,我却觉得丢面子;现在却会盯着外婆的老照片想:她的曾祖父是不是也像张氏家族那样,用婚姻换过资源?它让我想起苏州评弹馆的老艺人,他们至今保留着男不传女的规矩——这不正是潘先生说的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吗?

书里有句话,我愿把它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伶人家族的历史,是一部用血缘写就的社会生存指南’——他们教会我们:所谓阶层,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业,而是在坚守根本的同时,把网越织越广。

如果你是研究明清史的学生,这本书会帮你打通精英史底层史的任督二脉;如果你是对家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人,它会让你明白:每个家族的族谱里,都藏着一段与时代共舞的故事;如果你只是爱听戏的票友,它会让你在看《霸王别姬》时,多一分对程蝶衣家族的共情——原来戏里的不疯魔不成活,戏外的家族史里,全是疯魔背后的生存智慧。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某个家族,而每个家族的故事,都是时代长卷里的一笔。

就像潘光旦先生在书末写的: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理解现在——当我们看清伶人家族如何在偏见中突围,或许就能更从容地面对今天的职业偏见’‘阶层焦虑。毕竟,人类的生存智慧,从来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揭开“戏子”家族的隐秘社会史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 爱阅读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从地下挖出的“历史修正案”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因西晋咸宁年间(279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今河南汲县)而得名。全书共13篇,以竹简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因长期埋藏地...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自然政治论》:解剖国家权力的启蒙手术刀,在理性与本能间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理性解剖政治的百科全书派经典 177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自然政治论》,为逃避法国当局的宗教迫害,书名页将出版地伪造成伦敦,作者署名"前国家公务员"。这部被熊彼特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