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1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深圳实验学校名师周其星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作为支教手记与教育哲学融合的典范,全书以南澳岛为叙事场域,记录作者从深圳到海岛的逆向迁徙实践。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教育如诗的本质——通过诗教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激活乡土资源,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岛屿上找到通往世界的桥。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是一次短暂的停留,而是持续的抵达。

二、内容亮点:诗教实践的微观史诗

书中藏着诸多破界细节:开发拼图式海岛课程,将石、食、寺等主题融入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从南澳I号沉船瓷片触摸海上丝绸之路的余温;自费购置300余册童书建起彩色书架,通过课前三分钟静息”“诗歌抄写本等创新模式,让沉默的课堂蜕变为语言的舞场。最动人的案例是孩子们创作的诗作——恩萱笔下太阳像咸蛋黄被大海吞下的日落意象,锦萱时间像光束消失的哲思,都印证着诗教如何让超验的儿童精神万物有灵的海洋文化产生奇妙共振。

三、写作特点:诗性语言与纪实笔法的双重奏

全书以诗性语言融合纪实笔法,开创教育叙事新范式。周其星用手绘地图般的细腻笔触,将海岛的风物、民俗转化为教学资源。每章以人物小传+诗教轶事+教育哲思结构展开,既避免说教式叙述,又通过雾锁”“潮声等意象赋予文字画面感。这种硬核浪漫的叙事风格,让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可亲。

四、阅读体验:在潮声中触摸教育初心

读罢掩卷,最强烈的感受是真实”——周其星不避谈支教初期的困境:孩子们连博物馆都未踏足,对灯塔、潮汐的认知如外来者般陌生。但正是这种归零状态,让他得以用诗人的敏感重构教育生态。书中金句如刀锋划破迷雾:教育帮扶不是俯视的拯救,而是平等对话的开始。这种直抵本质的表达,让每个教育者都能找到共鸣。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共同体的星辰图景

本书获《中国教育报》权威推荐,李吉林、成尚荣等名家盛赞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精神的活化石。南澳岛的故事恰是乡村教育缩影——当深圳诗书班与海岛孩子云端共写一首诗,当章芸的《雾》被刻在礁石上,这些微光正在编织中国乡村教育的崭新星图。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AI时代的核心命题:当低阶思维被技术替代,教育如何培养高阶创造力?周其星用诗教给出答案:通过长期主义教育,让每个个体找到内生动力。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教育星火的永续传递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教育原乡的地图。读至作者重返海岛兑现常回岛看看的承诺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初入教育行业的迷茫——那时总在分数成长间挣扎,而书中以诗为媒的双向奔赴模式,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既要又要的平衡艺术。如今在团队管理中,我常默念心有山海,人生辽阔的哲思,既保持专业度,又避免过度消耗。正如周其星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永远始于对生命诗意的虔诚守护。

此刻合卷,窗外正是潮声涌动。这本书像一只漂流瓶,载着海风的咸涩与星光的温柔,将教育的诗意传向远方。它不仅是一部支教手记,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录”——在数智时代,创生教育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 爱阅读

《海底捞的经营哲学》:在火锅沸腾处解码服务基因的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餐饮业服务假象的认知革命 黄铁鹰2012年完成的这部管理学案例集,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服务业"微笑服务"的表演假象。这位北大光华教授用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案例,重构了餐饮业的管理认知图景,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

《子夜鸮》:当猫头鹰衔来星光,我们在都市暗夜里找到了彼此的光 | 爱阅读

《子夜鸮》:当猫头鹰衔来星光,我们在都市暗夜里找到了彼此的光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末班地铁上翻开《子夜鸮》,车厢摇晃的灯光里,徐望那句“程昴,闭眼”突然撞进眼睛。等我再抬头,车窗倒影里自己的眼眶竟红了一片——原来最治愈的不是星光,是有人愿意陪你数尽暗夜里的每一声心跳。 一、基本信息: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