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 爱阅读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深圳实验学校名师周其星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作为支教手记与教育哲学融合的典范,全书以南澳岛为叙事场域,记录作者从深圳到海岛的“逆向迁徙”实践。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教育如诗”的本质——通过诗教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激活乡土资源,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岛屿”上找到通往世界的桥。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是一次短暂的停留,而是持续的抵达。”
二、内容亮点:诗教实践的微观史诗
书中藏着诸多“破界”细节:开发“拼图式海岛课程”,将“石、食、寺”等主题融入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从“南澳I号”沉船瓷片触摸海上丝绸之路的余温;自费购置300余册童书建起“彩色书架”,通过“课前三分钟静息”“诗歌抄写本”等创新模式,让沉默的课堂蜕变为“语言的舞场”。最动人的案例是孩子们创作的诗作——恩萱笔下“太阳像咸蛋黄被大海吞下”的日落意象,锦萱“时间像光束消失”的哲思,都印证着诗教如何让“超验的儿童精神”与“万物有灵”的海洋文化产生奇妙共振。
三、写作特点:诗性语言与纪实笔法的双重奏
全书以诗性语言融合纪实笔法,开创“教育叙事”新范式。周其星用“手绘地图”般的细腻笔触,将海岛的风物、民俗转化为教学资源。每章以“人物小传+诗教轶事+教育哲思”结构展开,既避免说教式叙述,又通过“雾锁”“潮声”等意象赋予文字画面感。这种“硬核浪漫”的叙事风格,让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可亲。
四、阅读体验:在潮声中触摸教育初心
读罢掩卷,最强烈的感受是“真实”——周其星不避谈支教初期的困境:孩子们连博物馆都未踏足,对灯塔、潮汐的认知如外来者般陌生。但正是这种“归零”状态,让他得以用诗人的敏感重构教育生态。书中金句如刀锋划破迷雾:“教育帮扶不是俯视的拯救,而是平等对话的开始。”这种直抵本质的表达,让每个教育者都能找到共鸣。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共同体的星辰图景
本书获《中国教育报》权威推荐,李吉林、成尚荣等名家盛赞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精神的活化石”。南澳岛的故事恰是乡村教育缩影——当深圳诗书班与海岛孩子“云端共写一首诗”,当章芸的《雾》被刻在礁石上,这些微光正在编织中国乡村教育的崭新星图。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AI时代的核心命题:当低阶思维被技术替代,教育如何培养高阶创造力?周其星用“诗教”给出答案:通过长期主义教育,让每个个体找到内生动力。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教育星火的永续传递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教育原乡的地图”。读至作者重返海岛兑现“常回岛看看”的承诺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初入教育行业的迷茫——那时总在“分数”与“成长”间挣扎,而书中“以诗为媒”的双向奔赴模式,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既要又要”的平衡艺术。如今在团队管理中,我常默念“心有山海,人生辽阔”的哲思,既保持专业度,又避免过度消耗。正如周其星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永远始于对生命诗意的虔诚守护。”
此刻合卷,窗外正是潮声涌动。这本书像一只漂流瓶,载着海风的咸涩与星光的温柔,将教育的诗意传向远方。它不仅是一部支教手记,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录”——在数智时代,创生教育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