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画丝路》:丝路画家夫妇50年笔走千山绘就文明史诗 | 爱阅读
《我用一生画丝路》:丝路画家夫妇50年笔走千山绘就文明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我用一生画丝路》由“丝路画家”赵以雄、耿玉琨伉俪创作,2025年经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精装典藏版,定价238元,ISBN9787521773323。全书收录30次丝路考察的120幅精品画作,涵盖油画、工笔、重彩、线稿,按地理空间从新疆火焰山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编排,辅以800万字考察笔记与耿玉琨亲笔信《致光阴长河里的共渡人》。核心价值在于用画笔“抢救”正在消逝的丝路文明——正如耿玉琨所言:“后悔的不是做这些‘傻事’,而是相见太晚——若早20年临摹,就能多受用20年。”它教会读者在“速食文化”时代,如何用一生坚守一件事的纯粹勇气。
二、内容亮点:火焰山下的“热”与“痴”
赵以雄、耿玉琨绝非“画风景”,而是用生命写就“丝路生存实录”。比如1980年新疆火焰山考察:为体验“飞鸟千里不敢来”的酷热,二人顶着47℃高温攀爬赤红山体,塑料鞋底晒得“软得几乎熔化”,油画色在烈日下“流成河”,却坚持画出“有火味”的《火焰山》——山岩褶皱如“松酥的灰土”,空气震颤如“燃烧的白烟”,让读者瞬间置身“太上老君炼丹炉”般的酷热。更绝的是“高昌壁画临摹”细节:耗时两年临摹1000多幅流失海外的高昌壁画,用“土法”复刻出西域艺术的“视觉基因”,填补了学术空白。这种“用双脚丈量、用画笔抢救”的执着,恰如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所言:“他们背负着不比玄奘轻松的包袱,在流沙中寻找前人脚印。”
三、写作特点:地理与艺术的“双线交响”
全书采用“双线叙事”:明线是120幅画作的地理空间之旅,从新疆喀纳斯湖到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形成“重走丝绸之路”的沉浸式体验;暗线是耿玉琨对画作的细腻解读与考察笔记,如“古道新集”章节中,她写到与维吾尔族老人共舞的场景:“老人的眼睛像天山雪水,清澈中藏着千年故事”,让读者在“看画”的同时“触摸”历史温度。装帧设计堪称“艺术圣殿”:硬壳精装封面烫金工艺,内文特种纸张细腻呈现画作细节,附赠5枚丝路存珍艺术明信片与亲笔信,让书籍成为“可触摸的丝路”。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艺术圈到Z世代的“破圈密码”
吴冠中赞其“画作朴实如顽石,未被岁月剥蚀”;叶浅予戏称“两个傻子,干了惊天动地的事儿”。在豆瓣9.6分、超千条短评中,读者留言“读到泪流满面”“仿佛与画家共赴火焰山”。书中“古道新集”“巴格达古老市场”等场景,被博主改编为“丝路旅行Vlog”,在B站获百万播放。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它更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正如耿玉琨所说:“丝路遗迹会消失,但画作里的精神永远鲜活。”
五、个人体验与社会共鸣
初读时,我笑他们“傻气”,但细品后却热泪盈眶——谁没在某个时刻想“为热爱拼一次”?最触动我的是“雨夜算账”细节:赵以雄在漏雨驿站用算筹计算运费,雨水打湿账本却用身体挡住,坚持算完最后一笔。这种“在绝境中坚持专业”的精神,让我在职业转型期选择“不妥协”:当甲方要求“速成方案”时,我捧起这本书,想起他们在火焰山“一站一坐轮流画”的坚持,最终选择“慢工出细活”。它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那些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封控区的快递员——正如书中所言:“所谓伟大,不过是凡人以一生坚守一件事的纯粹。”
结语:
《我用一生画丝路》不是“艺术画集”,而是一场“文明的接力”。它用120幅画作、800万字笔记,让读者在“看画”中触摸丝路的历史温度,在“读故事”中领悟坚守的价值。正如耿玉琨在亲笔信中所写:“愿每一幅画,都能为你讲述一个远古的梦,带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之路。”这,或许就是它出版即“现象级”的终极秘密——它不提供“成功模板”,却让你在“火焰山的热”与“高昌壁画的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丝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