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可能》:在追问与反思中探寻教育的本质 | 爱阅读
《教育的可能》:在追问与反思中探寻教育的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执行校长徐加胜博士撰写,漓江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ISBN9787580103277),定价78元。作为深耕教育一线20余年的资深教育者,徐加胜以“独立人格、长期主义、高质量关系”三大共识为锚点,直击当前教育焦虑的核心——我们培养了太多“精通答题的空心人”,却丢失了会思考、会痛苦的灵魂。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型密码,如用“教育现场关系质量论”重新定义教育质量,让读者在“双减”与“内卷”的夹缝中找到破局之道。
二、内容亮点:真实案例与教育哲思的交响
书中拒绝空泛说教,以“六一儿童节海滩对话”等鲜活案例穿透表象:朋友聚餐时一言未发的孩子,在饭后海滩与作者推心置腹,直言“希望天下父母不要自以为是”,瞬间击穿“以爱之名”的期望投射。又如“长期主义教育”章节,通过农耕、工业、后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对比,揭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的底层逻辑——健康身心、思维品质比短期分数更能支撑孩子终身发展。这些细节如手术刀般剖开教育痛点,比“填鸭式说教”更具说服力。
三、写作特点:平实语言与深刻洞察的融合
徐加胜的文字兼具学者深度与一线教师的温度。章节采用“问题-案例-反思”三段式,如“教育需要哥白尼式革命”篇,先以“儿童优先”理念设问,再用“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论语》意象作比,最后以李吉林“情境教育”案例落地,形成“理论-文化-实践”的闭环。全书无艰涩术语,却处处闪烁着“教育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而非更会考试的人”的哲思火花。
四、阅读体验:真实共鸣与思维激荡
作为班主任,我曾在“双减”背景下深陷“如何平衡减负与提质”的困惑。书中“高质量关系”章节如当头棒喝——通过“每天记录学生一个优点”的微小互动,我成功化解了转校生的“对抗情绪”。合上书页时,那种“原来教育可以这样做”的顿悟感,比任何赞美都真实动人。更惊喜的是,书中“独立人格”论与当前“反内卷”社会热点深度绑定,如“空心人”现象与“鸡娃”焦虑的精准剖析,让理论有了现实温度。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从书斋到实践的桥梁
本书获豆瓣9.8分(13人评价),读者盛赞“值得一读再读”。教育专家评价其“将教育哲学转化为可复制的行动指南”,如“独立人格培养路径”被多所学校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书中“长期主义”理念与“高质量关系”策略,成为家校共育的“破冰器”——如深圳某小学借鉴“情境教育”案例,通过“集体意识培养”活动提升学生合作能力,成效显著。
六、个人意义与时代回响:在“双减”中寻找教育本真
书中金句“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现场中诸多关系的质量”,成为我处理师生、家校关系的“北斗星”。在“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尝试用“长期主义”视角调整教学:减少机械刷题,增加项目式学习;通过“亲子阅读计划”改善家庭关系,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正如徐加胜所言:“唯有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才能与孩子彼此成全,彼此照亮。”
结语:在不确定中锚定教育的“确定性”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教育的可能》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面“未来之镜”——它让我们看到:当社会陷入“内卷”焦虑时,教育仍需守护“独立人格”的火种;当技术冲击传统模式时,“高质量关系”才是最坚韧的教育纽带。愿每位教育者都能手持此书,在教育的星河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