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生命的星光 | 爱阅读

2周前 (09-23)读一读15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生命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百年光阴酿成的“私人史诗”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是翻译家杨苡的口述自传,由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历时十年整理撰写,2023年1月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这位生于1919年、与五四运动同龄的百岁老人,以碎碎念般的平实语言,将家族旧事、求学之路、山河故人娓娓道来。全书没有宏大叙事的框架,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民国生活长卷——从天津租界的花园洋房到西南联大的茅草校舍,从巴金信笺里的青春困惑到战火中与沈从文的月下谈心,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都在她的茶杯涟漪中泛起微光。

二、核心价值:在“小历史”中触摸时代的体温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用私人记忆解构了集体历史的冰冷叙事。当教科书里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化作杨苡记忆中的细节: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家族中看人脸色的生存智慧;

西南联大时期,她和同学躲在防空洞里背诵《离骚》,用诗句对抗轰炸的恐惧;

1949年后,她因翻译《呼啸山庄》被批宣扬资产阶级爱情,却偷偷在稿纸背面写新诗……

这些碎片化的小历史,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韧。正如余斌在序言中所写: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响。读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所谓时代,不过是无数个的故事交织成的网。

三、内容亮点:细节狂魔的“记忆考古学”

杨苡的讲述堪称细节狂魔的典范。她记得:

八岁时,母亲用丝绸手帕包着桂花糖,塞进她书包时手帕的褶皱;

西南联大时期,沈从文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在黑板前一边踱步一边说:写作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1946年抗战胜利后,她从重庆乘船回南京,船过三峡时,船夫用桨敲着船帮唱《龙船调》,声音在峡谷里撞出回声……

这些细节不是无用之用,而是历史的毛细血管。比如她写与巴金的通信:我总在信里抱怨像牢笼,巴金回信说:你的痛苦,正是觉慧的痛苦。’”——瞬间让《家》中高觉新的形象从纸面跃出,变成一个有温度的。更妙的是,书中穿插了150余张老照片:杨苡与哥哥杨宪益的合影里,两人穿着西装,却踮着脚学卓别林走路;西南联大时期,她与同学在昆明街头吃米线的照片,碗里的热气模糊了镜头,却让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四、写作特点:口语化的“文学性”与“历史感”的完美平衡

余斌的整理堪称翻译式写作的典范。他保留了杨苡的天津方言特色(比如”“倍儿),却用学术的严谨为这些口语碎片搭建了叙事骨架。例如,在讲述家族兴衰时,他插入杨家祖辈的仕途履历,却用杨苡的童稚视角过滤:大人们总说五子登科是光宗耀祖的事,可我只记得五叔公的烟壶比别人的都漂亮,上面雕着一只会眨眼的狐狸。这种学术骨架+生活血肉的写法,让历史既有纵深感,又不失鲜活。

最惊艳的是声音叙事。杨苡回忆在昆明看好莱坞默片时,讲解员用云南腔翻译对白:这位先生说我爱你,意思是我稀罕你”——瞬间让历史从无声变得有声。这种对声音的捕捉,让读者仿佛坐在杨苡对面,听她一边翻相册一边说:你瞧,这是大李先生(巴金的三哥)送我的唱片,我每天都放,就盼着他从楼下经过时能听见……”

五、阅读体验:像拆一封来自民国的手写信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小时候翻祖母的樟木箱——那些泛黄的信纸、褪色的照片、干枯的花瓣,每一件都藏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故事。杨苡的文字有同样的魔力:她写自己因未婚先孕被母亲责骂,却突然插一句:那天窗外的雨是咸的,像眼泪的味道。”——瞬间让人破防。更妙的是,她总在平淡处抛出金句人生如戏,可戏能重演,人生不能。”“活着就是胜利,长寿是赚的。这些话没有说教感,倒像长辈拍着你的手背,轻声说:孩子,我走过的路,你慢慢走。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大众阅读的“现象级”传播

学术认可:2024年1月,该书入选央视读书精选2023年度十大好书,评委称其为中国版《追忆似水年华》

读者共鸣:豆瓣9.0分,1.3万读者打出高分。有读者留言:读到杨苡写大李先生病故那天,我哭了三天,不吃不喝,突然想起自己失恋时在宿舍哭到脱水——原来跨越百年,年轻人的心痛是一样的。

社会热点呼应:在女性主义成为热词的今天,杨苡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她没有反抗父权的激烈叙事,却用去上学”“要工作”“坚持翻译的日常选择,完成了对传统女性命运的突围。正如她在书中说:母亲总说女孩要学本事,所以哪怕战乱,我也背着书箱往昆明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坚韧,比口号更戳心。

七、为什么这本书让我“上头”?

作为90后,我曾以为百年历史是教科书里的冰冷数字,直到遇见杨苡。她写自己在西南联大时,因买不起新衣服,用蓝墨水把旧旗袍染黑;写与丈夫赵瑞蕻吵架后,躲在图书馆抄《楚辞》平复心情;写1980年代第一次坐飞机,紧张得攥着扶手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些细节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历史里的大人物,也曾是像我一样会紧张、会犯傻、会为爱情流泪的普通人

更触动我的是,杨苡用百年人生证明了一件事:平凡才是生命的底色。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用翻译、写作、教书这些小事,在时代裂缝里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就像她在书中说:我不过是个看热闹的人,可看着看着,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谦卑与豁达,让所有焦虑内卷的现代人,突然松了一口气。

八、金句分享:一百年的人生智慧,浓缩成三句话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响。

活着就是胜利,长寿是赚的。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正淅淅沥沥下着。我突然想起杨苡写自己百岁生日那天:孩子们给我买了蛋糕,我吹蜡烛时想,这蜡烛的火苗,多像一百年前那个小女孩眼里的光啊。

——或许,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意义:在别人的百年故事里,看见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生命的星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戏世界的“存在主义寓言”,2024年现象级游戏文学黑马 《和NPC抢装备》是95后作家“星野”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磨铁图书“游戏叙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赛博感——深紫色游戏界面中,一...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