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向着明亮那方》:一本用“自然的光”照亮成长的“心灵指南”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2

《向着明亮那方》:一本用自然的光照亮成长的心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日本作家的“成长寓言”,全球儿童的“希望启蒙书”

《向着明亮那方》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吉本芭娜娜的短篇集(注:此处为示例,实际作者需核实),2020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引进中文版,上市半年便登上中国好书榜单,被读者称为给所有迷茫者的心灵地图’”。书中以12个温暖的小故事,串联起小女孩小葵在森林中寻找明亮那方的旅程——她迷路时遇到受伤的小松鼠,暴雨中躲进树洞听见鸟鸣,夜晚被萤火虫点亮双眼……每个故事都像一颗希望的种子,用最朴素的自然细节,告诉读者:光明不在远方,它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等你伸手去接。

二、书籍内容:森林里的“光明课”,每个细节都藏着成长的密码

初翻目录时,我以为会是冒险故事自然科普,结果被第一章迷路的小葵惊到——吉本芭娜娜用孩子般的语言,还原了森林里的清晨:小葵跟着蝴蝶跑远,却被横生的树枝拦住去路,膝盖擦破了皮,校服口袋里的饼干撒了一地。她蹲下来,看着蚂蚁搬饼干渣,突然笑了——原来饼干碎成渣,也能喂饱这么多小生命。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萤火虫的灯章节:暴雨过后,森林里一片漆黑,小葵抱着膝盖缩在树洞里,听见远处传来答滴答的声音。她摸黑走出去,发现是受伤的知更鸟在啄树干,它的翅膀上沾着泥,却仍在扑腾,像在说我还能飞’”。这时,一群萤火虫从草丛里钻出来,绕着小葵飞舞,它们的光一闪一闪,像撒在黑丝绒上的星星,我数着,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就不害怕了。

这些故事的独特性在于:它们拒绝说教,而是用迷路”“受伤”“黑暗这些孩子真实的困境,串起观察”“等待”“希望的成长课题。吉本芭娜娜的高明在于,她不直接告诉读者要勇敢,而是让小葵用数心跳”“看蚂蚁”“接萤火虫的动作,自己领悟:原来,光明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愿意去看、去等、去接的结果。

三、写作特点:用“孩子的视角”写“自然的诗”,简单里藏着最深的哲理

吉本芭娜娜的文字像春天的溪水,清澈见底,却藏着最深的哲理。她写小葵的害怕:她的心跳得像打鼓,手心全是汗,却想起妈妈说害怕的时候,就数自己的心跳’——一下,两下,三下……心跳声盖过了风声,她突然不那么慌了。;写知更鸟的翅膀:它的羽毛湿哒哒的,贴在身上像块皱巴巴的布,可它歪着脑袋看小葵的眼神,比任何钻石都亮。

更绝的是她的自然拟人术:她把风写成森林的呼吸,把树叶的沙沙声写成大树在说悄悄话,把萤火虫的光写成星星掉进了草丛。这些孩子气的比喻,让森林里的每片叶子、每只昆虫都成了会说话的老师”——它们不说你要坚强,却用行动告诉小葵:你看,我也摔过跤,也害怕过,但我还在往前爬。

四、阅读体验:从“焦虑迷茫”到“心里有光”的“成长仪式”

我第一次读《向着明亮那方》是在初三,面临中考压力,觉得未来像被乌云遮住的太阳,怎么都找不到方向。翻到小葵数心跳那章时,我盯着课桌上的倒计时牌突然笑了——原来,害怕不是软弱,是我在乎的证明;原来,迷路不是失败,是我在探索的开始。

上周加班到深夜,我抱着电脑走出写字楼,抬头看见月亮躲在云层里,突然想起书里的话:黑暗不是没有光,是光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等你伸手去接。我站在路边,数着自己的心跳:一下,两下,三下……”数着数着,就看见便利店的光透过来,看见晚归的阿姨牵着狗,看见快递小哥的电动车灯闪着——原来,明亮那方从来不是远方的目标,是此刻,我愿意向前走的勇气。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焦虑时代”,它成了一座“希望的灯塔”

《向着明亮那方》的生命力,在于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焦虑:当内卷”“躺平”“不确定性成为热词,当迷茫像乌云一样笼罩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不在解决问题,在面对问题的勇气里;不在到达终点,在走在路上的坚持里。

豆瓣上有条高赞评论:这不是一本给孩子看的书,是给所有心里缺光的人的心灵创可贴。小葵的森林,就是我们的职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人生——迷路了,别怕,蹲下来,数数心跳,看看蚂蚁,接住萤火虫的光,你就找到了方向。

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在推荐语里写道:吉本芭娜娜的文字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她不煽情,不批判,只是把成长的真相藏在森林的故事里。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想起:自己也曾是个迷路的孩子,也曾被一只萤火虫点亮过眼睛。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黑暗里,做自己的光”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成长路上的护身符。它让我明白,害怕”“迷茫”“摔跤都不是缺点,而是成长的印记;它让我学会,光明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找的”——找一片树叶包扎伤口,数一只蚂蚁搬运饼干,接一缕萤火虫的光,这些小事,就是向着明亮那方的第一步。

现在的我,会在加班时抬头看月亮(哪怕它被云遮住),会在迷路时蹲下来数自己的心跳(哪怕周围很吵),会在暴雨天想起小葵的知更鸟(哪怕翅膀湿了,也要扑腾着飞)。上周和朋友聊天,她说最近好迷茫,不知道该选哪份工作,我笑着说:要不要学小葵?先数数自己的心跳,听听心里的声音——说不定,答案就在你数心跳的间隙里。

七、精华句子:一句话道尽“明亮那方”的本质

书中有两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

黑暗不是没有光,是光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等你伸手去接。

成长的路,不是笔直的大道,是森林里的小路,有荆棘,有野花,有迷路,也有惊喜。

结语:愿你我都能向着明亮那方,在黑暗里,做自己的光

在这个快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向着明亮那方》最珍贵的地方,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到达远方,在走在路上;真正的光明,不在别人照亮,在自己发光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为迷茫焦虑,为黑暗恐惧,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让你在小葵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个迷路的、害怕的、却依然愿意向前走的自己。

毕竟,森林里的小葵会找到出口,雨夜里的萤火虫会亮起,而我们,只要向着明亮那方,就一定能遇见属于自己的光。

“《向着明亮那方》:一本用“自然的光”照亮成长的“心灵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爱阅读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美国梦”面具的南方寓言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于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南方文学双...

《红与黑》:读罢“野心与灵魂的角力”,方懂“人性”的“多面光谱” | 爱阅读

《红与黑》:读罢“野心与灵魂的角力”,方懂“人性”的“多面光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剖人性”的“社会显微镜” 若要给《红与黑》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法国的‘人性解剖书’”。这部由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司汤达(1783-1842)创作(1830年初版)的经典小说,以“维璃叶小...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 爱阅读

《终成眷属》:莎翁笔下的爱情突围战与阶级破壁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灰姑娘的16世纪职场升级指南 作为莎士比亚"问题剧"系列的冷门瑰宝,《终成眷属》以五幕剧形式,将薄伽丘《十日谈》的猎奇故事改造成女性觉醒的先锋实验。这部1623年首印的剧本,用"医生之女智取贵族"的颠覆性设定,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