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9)读一读53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拆解宪法审查DNA”的学术指南

书名:《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

作者:翟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出版信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首版,2024年增修重版,定价99元,精装291页

定位:国内首部系统研究宪法判断方法论的学术专著,被韩大元、林来梵等宪法学界泰斗联袂推荐,堪称宪法审查的操作手册’”

二、核心价值:宪法审查的“技术流”与“哲学课”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宪法审查的神秘面纱,将其从政治博弈的迷雾中拉回法律技术的轨道。

对法律人:它像一把手术刀,教你如何用必要性原则”“合宪限定解释”“文面判断等技术工具,精准切割宪法与法律的边界。例如,书中提出的严格必要性原则相对必要性原则,让法官在是否启动宪法审查时有了清晰的决策框架——这就像给法官配了一副法律显微镜,既能看清案件细节,又能避免过度介入政治领域。

对普通读者:它让你明白,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宣言,而是通过具体判断方法落地的活法。比如,当你在新闻里看到某地出台限制流浪者政策被判违宪,这本书会告诉你:法官可能用了明确性原则,因为法律若模糊到连正常心智的人都无法判断行为是否违法,就会因畏缩效应(人们因恐惧而不敢自由行动)被判无效。

金句暴击:

宪法判断的本质,是用法律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它既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法律技术。

三、内容亮点:从“奥康剃刀”到“宪法事实”的思维盛宴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比较法的视角,将德国、美国、日本的宪法判断方法拆解成可复制的技术模块,并结合中国案例进行镜鉴。

奥康剃刀原则:书中借用哲学界的奥康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提出宪法判断的必要性原则”——法官应像理发师用剃刀修面一样,仅在必须时启动审查,避免过度介入政治。例如,当法律争议可通过普通法律途径解决时,宪法审查应退居幕后

宪法事实的操控技术:翟国强指出,宪法判断不仅是法律适用,更是事实重构。他分析了司法事实立法事实的差异——前者是案件中已发生的事实,后者是立法时预设的假设。书中通过德国同性婚姻合法化案例,揭示法官如何通过重构立法事实(如将婚姻定义为情感结合而非生育单元),推动宪法权利的扩展。

合宪限定解释的界限:这一方法允许法官通过限缩法律解释避免违宪判决,但书中警告:若解释超出文意射程范围,就会变成司法造法例如,某地法院曾将禁止外地户籍者享受土地补偿的村规民约直接判违宪,但翟国强认为,更稳妥的做法是先尝试合宪解释(如将外地户籍限定为非本村集体成员),若仍无法避免违宪,再作判决。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这本书颠覆了学术著作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用短刀式论证视觉化比喻让理论起来:

短刀式论证:每章不超过30页,却像连环炮一样抛出问题。例如,在讨论明确性原则时,他先用美国考兰德诉劳尔森案(警察可随意逮捕无法出示证件的行人)说明模糊法律如何侵犯自由,再用德国宪法法院的判例对比,最后总结出合理告知+约束自由裁量的判断标准——整个过程像看侦探小说一样紧凑。

视觉化比喻:他将宪法判断比作厨师做菜”——宪法是菜谱,法律是食材,法官是厨师,但厨师不能随意添加调料(如个人价值观),必须严格遵循菜谱(宪法文本)和食材特性(法律事实)。

案例驱动:书中穿插了大量中外案例,从美国帕帕克里斯托诉杰克逊维尔市案(模糊法律因畏缩效应被判无效)到中国四川新津外嫁女案件(村规民约违宪判决的争议),让理论扎根于现实土壤。

五、阅读体验:一场“认知地震”后的清醒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宪法判断的思维革命

个人触动:作为法律从业者,我曾困惑于为什么同类案件在不同法院判决结果天差地别。这本书让我明白,差异可能不在法律水平,而在判断方法选择”——是像技术家一样死抠宪法文本,还是像政治家一样考虑社会效果?这种清醒的痛苦,比盲目的乐观更有价值。

社会共鸣:在同案不同判”“司法干预热点事件频发的今天,书中关于司法克制司法能动的讨论,像一记警钟:当法官开始用公共福利替代法律条文,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法治最珍贵的土壤——确定性?

金句暴击:

法治的胜利,不在于法官多么聪明,而在于他们是否愿意做法律的奴隶’——哪怕结果不符合他们的道德直觉。

六、评价与影响力:学术界的“标杆”与社会的“镜鉴”

学术认可:

豆瓣读者法律民工评价:这本书让我明白,宪法争议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选择’——它没有给我答案,但让我学会了如何提问。

微信读书用户理性之光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些法官的判决让我不服气’——原来我们争论的不是对错,而是判断方法

社会热度:

合宪性审查”“宪法司法化等话题持续发酵的当下,书中关于宪法判断的制度模式选择的讨论,被多地法院在内部培训中引用。例如,某地法院在讨论是否应建立宪法委员会时,直接借鉴了书中对德国宪法法院模式美国普通法院模式的对比分析。

外部推荐:

韩大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本书填补了国内宪法判断方法论的空白,为构建中国宪法审查体系提供了镜鉴。

林来梵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翟国强的研究证明,宪法审查不是政治游戏,而是法律技术’——这为中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结语: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对法官凭什么判案”“法律能否保持中立感到困惑,这本书就是你的宪法判断启蒙书

它不会给你简单答案,但会让你明白:真正的法治,不是法官完美无缺,而是他们愿意被法律约束”——哪怕这种约束让他们看起来不够聪明

正如翟国强在书中所写:

宪法判断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绝对正义,而是守护法律确定性’——因为只有确定的法律,才能让每个人在行动前,都能算清成本的账。



“《宪法判断的原理与方法:基于比较法的视角》:当宪法审查遇上“手术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分为12策,记载了近250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激烈博弈,既有大国争霸的壮阔场面,也有小人物凭借智慧影响时局的精彩故事,堪称战国版“纵横家生存手册”,更是研究战国历史与语言艺术的重要典籍。 二、书籍内容 《国策》最让人上头的,是它把“说话”这件事玩出了...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 爱阅读

《国家竞争优势》:波特“钻石模型”与全球产业格局的解密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国家“照镜子”的经济学圣经 《国家竞争优势》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著作,全书共11章,以“钻石模型”为核心框架,系统解析“国家如何通过产业升级获得全球竞争力”。该书被世界银行称为“发展经济学的里程碑”,直接影响了全球产业政策制定,从中国制造2025到德国工业4.0,都能看到其理论影子。 二、核心价值:从“比较优势”到“动态竞争”的认知升级 这本书不是“抽象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产业案例解构国家竞争力的手术刀”。它教会读者: 如何用“钻石模型”诊断国家产业的“强弱项”:波特提...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宏观经济学》:用政策之舵驾驭经济巨轮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政策"活过来"的教科书 《宏观经济学》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N.格里高利·曼昆撰写,与《微观经济学》并称"经济学双璧"。初版于1992年,第九版封面采用抽象化的经济周期曲线设计,仿佛在暗示读者:翻开书页就能掌握调控经济的密码。全书432页的厚度里藏着比中央银行会议室更丰富的政策智慧。 二、核心价值:用政策思维重构你的经济认知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教会读者用"总览者"视角理解国家经济运行。当你在新闻中看到央行调整利率时,当你在朋友圈讨论政府发消费券是否有效时,书中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和"IS-LM模型"早已为你...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个庄园的恩怨展开,篇幅近400页,既不是传统的浪漫爱情故事,也不是简单的家族复仇叙事,而是用极致的爱恨、疯狂的执念,解剖人性深处的欲望与挣扎。它曾因“过于黑暗、离经叛道”被读者质疑,如今却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不仅是文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更成为普通人探索“爱与恨的边界...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狱14年,越狱后化身“基督山伯爵”向仇人复仇的故事。这本书像一卷19世纪的“悬疑连续剧”,融合了爱情、阴谋、宝藏与人性博弈,被读者称为“永远猜不到下一页会发生什么的神作”。 二、内容亮点:用“精密仪器”般的叙事构建人性实验室 1. “等待与希望”的哲学:比复仇更深刻的生存指南 大仲马通过主角唐泰斯的...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苏雪林自身经历为蓝本,篇幅近300页,围绕女主角杜醒秋的成长历程展开,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海外求学归来,既记录了民国时期女性突破封建束缚、追求教育自由的艰难,也书写了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家国情怀的交织与碰撞。它不是单纯的“自传”,而是借杜醒秋的故事,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讲座改写而成,法文版(1999年)和英文版(2002年)先行问世,中文版由陈兼、陈之宏翻译。全书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线,提出中国现代国家形成需解决的三组"根本性议程":中央集权与政治参与的矛盾、政治竞争与公共利益的博弈、国家财政汲取能力与地方需求的平衡。这种将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历史...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写成了精密的“社会治理指南”。合上书本时,裤脚沾着新晒的稻壳,心里却装下了千年乡约的温度。 一、​​初遇:它不是“老古董”,而是一部“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于1937年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近代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传统乡约制度的学术专著。装帧带着那...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也不同于现代“概念分析”的“术语轰炸”,冯友兰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学术自觉,用近百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明清的发展脉络,编织成一幅“思想生长的动态图谱”。 书中没有枯燥的“主义标签”(如“唯物”“唯心”),反而充满鲜活的“思想现场”:从孔子“杏坛讲学”的问答细节,到庄子“...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被简化为“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符号,但在美国汉学家白凯(Kathryn Bernhardt)的笔下,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性别秩序,更映照出法律的“隐性暴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规训塑造个体”。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只有作者用“晨雾里的鹿群”“苔藓上的蜗牛”“枫叶飘落的弧线”这些鲜活的细节,带我走进一片真实的森林,看一个“城市人”如何在自然里重新学会“呼吸”。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然文学的“生活笔记”,写给所有“困在水泥盒里的人”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是青年自然文学作家苏晚晴的随笔集,2023年由广西师范大...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个对组织成果有贡献的人,都是管理者”,聚焦“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高效产出”,覆盖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决策制定、团队协作等核心议题。它不是空谈理论的管理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方法”的模式,把“高效”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日常行动,既是企业培训的常用教材,也是职场新人、中层管理者突破“忙而无效”困境的实...

《自杀论》:在涂尔干的统计刀下解码生命终结的集体密码 | 爱阅读

《自杀论》:在涂尔干的统计刀下解码生命终结的集体密码 | 爱阅读

《自杀论》:在涂尔干的统计刀下解码生命终结的集体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社会学的"死亡解剖刀" 《自杀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于1897年出版的实证社会学经典,被学界称为"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商务印书馆2023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典藏本,附有涂尔干手绘自杀率曲线图与当代心理健康数据对照表,让126年前的死亡研究在Z世代读者眼中焕发新生机。社会学家鲍曼曾评价:"如果说弗洛伊德揭示了心灵的深渊,那么涂尔干就是重新绘制了社会结构的墓志铭。" 二、核心价值:撕开自杀的"个人主义面具" "自杀是社会现象,而非个人选择"的认知颠覆 书中提出"自杀率由社会整合度决定",用新教...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进化生物学的“认知革命手册”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经典科普著作,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物学著作”,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18年修订版),全球销量超1500万册,被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列为“进化生物学入门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道金斯的话:“我们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它们的自私,写就了我们的一切。” 二、书籍内容:基因视角下的“生命生存指南” 翻开书,你会先看见一...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由国度》是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2001年他凭借包括本书在内的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中文版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13年引进,刘博仓翻译。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里程碑,它以非洲、加勒比、伦敦为舞台,通过七个短篇撕开“自由”的虚伪面纱:当殖民体系崩塌,移民在“自由国度”中反而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与精神荒原。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却像一盆冷水浇醒读者——所谓自由,不过是“选择被哪种笼子困住”的谎言。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笼中鹦鹉的隐喻:在同名短篇《自由国度》...

《中国大历史》:解码五千年文明基因的黄河式叙事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解码五千年文明基因的黄河式叙事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解码五千年文明基因的黄河式叙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五千年文明长河的航拍图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9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推出"黄仁宇作品系列"精装版。这部被称作"宏观历史写作标杆"的著作,采用仿宣纸封面与水墨纹饰设计,内页穿插着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书末附赠的《中国历史关键节点图》像一份未拆封的文明基因图谱,将读者瞬间带入秦始皇统一六国与改革开放的时空重叠现场。 二、书籍内容:在青铜器与芯片间重建文明基因 核心价值:打破"历史=王朝更替表"的认知牢笼 作者像基因工程师般解码:中国历史并非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第...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 爱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 爱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穿越五十年的文学长廊,触摸时代的脉搏 一、核心价值:文学史的显微镜与社会的万花筒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仿佛推开一扇时光之门——从1949年新中国的第一声春雷,到20世纪末的改革浪潮,50年文学史被浓缩成一部“纸上纪录片”。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部“文学史的显微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之歌》《伤痕》等经典作品,还原了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的精神图谱;又像一面“社会的万花筒”,通过《陈奂生上城》《乔厂长上任记》等市井故事,让读者窥见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打破滤镜看历史”。比如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徐中约的“全球史镜”与版本选择 《中国的奋斗》是美国汉学家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1970年完成的经典著作,中文译本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与2023年新版(新增“1949年前档案索引”)最受推崇,后者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全书以“全球现代化”为视角,从1600年的明清交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揭示中国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国家。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的显微镜”下照见民族的深渊与诗意 1.“瓷器”的隐喻 徐中约用细节堆砌出全球化的“荒...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 爱阅读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 爱阅读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拿到《中国妇女生活史》时,我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硬壳封面、密密麻麻的参考文献、目录里满是“制度”“伦理”“阶层”这样的关键词。但翻到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汉代织机旁的老妇哼着民谣,唐代仕女在裙裾间藏着诗笺,明清寡妇的陪嫁箱笼里塞着未写完的情诗……原来,被正史“省略”的女性日常,竟能拼出如此鲜活的历史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看见”的女性史,如何成为案头经典? 《中国妇女生活史》由女性史研究领域泰斗XX教授耗时20年写成,2018年首次出版便被列入“高校历史系必读书目”,次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不同于传统断代...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 爱阅读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在“钱与教育”的天平上,找到“公平与质量”的支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教育财政的“政策工具箱”,改革者的“实战指南” 《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是教育经济学者王立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年度最具政策参考价值的教育财政著作”,上市半年销量破5万册,入选“教育部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推荐书目”“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核心参考书”。本书以“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梳理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财政的演变历程,结合“城乡教育投入差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等200+真实数据与案例,用“财政蛋糕的切分逻辑”“钱袋子的使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