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现乡土景观》:当我们重新凝视村庄,看到了怎样的生命史诗? | 爱阅读

3周前 (09-19)读一读24

《现乡土景观》:当我们重新凝视村庄,看到了怎样的生命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蹲”在田埂上的乡土景观“解码书”

《现乡土景观》出版于2022年,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李芳。这部被列为乡村振兴研究丛书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图鉴,而是一部以田野调查+理论深耕为核心的学术随笔集。李芳团队用3年时间走访了浙江安吉、云南元阳、陕西袁家村等12个典型乡村,结合村民口述、地契档案、老照片等2000余份材料,写成这部会呼吸的乡土景观志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为乡土景观正名的现代性观察笔记”——它告诉我们,乡村的青石板路、老戏台、晒谷场,不是传统的标本,而是活着的、会呼吸的生活史诗

二、核心价值:给“乡村振兴焦虑者”的“清醒剂”,给“乡土观察者”的“参与式指南”

读这本书前,我对乡土景观的认知停留在诗画田园的滤镜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鸡犬相闻”——不过是文人笔下的田园牧歌。但李芳用大量田野调查证明:​​当代乡土景观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对话​​——它可能是老屋墙上新贴的乡村振兴标语,是稻田里兼种的有机蔬菜,是村口广场上同时跳着广场舞和腰鼓的村民,甚至是废弃晒谷场改造成的乡村咖啡馆

比如书中记录的浙江安吉余村:这个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闻名的村庄,曾因采石毁山、河道污染沦为灰头土脸的矿山村。但李芳团队跟踪记录的10年里,村民们用碎石堆砌景观墙,用旧瓦罐改造成花盆,将废弃的采矿道改造成矿山记忆步道。现在的余村,既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宅,也有太阳能路灯和垃圾分类站;既有老人坐在老樟树下打纸牌,也有年轻人直播卖竹编手作。李芳写道:余村的景观不是拆旧建新的标本,而是旧瓶装新酒的生活——它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消灭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这种动态视角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讨论乡村该如何发展时,李芳早就在田间地头给出了启示:​​真正的乡土景观,从不是规划出来的完美模板,而是村民们用双手、用生活、用对土地的情感,生长出来的生命形态​​

三、内容亮点:用“一块青石板”“一堵老墙”“一片晒谷场”拼出乡土的“生命肌理”

李芳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不是站在云端评判乡村,而是蹲在田埂上记录生活。书中大量引用了村民的口述、老匠人的手艺笔记、甚至孩子们画的村庄地图,让抽象的乡土景观变成了可触摸、可倾听的生活现场

举个让我蹲在书页前笑出声的例子:她写云南元阳哈尼族的梯田景观”——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梯田,不仅是农业奇迹,更是哈尼族的文化密码。但李芳没有停留在赞美自然与人力共生的层面,而是记录了一位叫阿朵的哈尼族阿婆的日常:阿婆每天清晨5点起床,用竹篾编的背篓背水浇田,背篓上还挂着给孙子的绣花荷包;她会在梯田边的石头上刻下今日雨水足的记号,也会在秋收后用稻草扎成谷神像,摆在田埂上。李芳写道:梯田的美不在游客的镜头里,在阿婆沾着泥点的裤脚上,在荷包上褪色的红丝线里,在谷神像被风吹歪的帽檐上——这才是活的景观。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李芳对废弃晒谷场的观察。在陕西袁家村,曾经的晒谷场因机械化收割被闲置,成了堆放杂物的废墟。但村民们没有拆除它,而是在上面铺了碎石,种了野菊,摆了老木凳——这里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秘密基地,成了老人们晒太阳聊天的文化客厅,甚至成了游客拍照的网红打卡点。李芳记录下村民的一句话:晒谷场是老祖宗留下的,空着可惜,用起来才叫

四、写作特点:学术的“显微镜”与文学的“万花筒”完美融合

作为景观设计学教授,李芳的写作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充满文学的鲜活。她的语言像一位田野里的诗人,时而蹲在老墙根,听阿婆讲晒谷场的往事;时而爬上梯田,看阿公用竹片修水渠;时而又坐在村口的茶棚里,记录孩子们用方言争论哪块石头最像老虎

比如她写浙江安吉的矿山记忆步道:废弃的采矿道被改造成石板路,路边的岩石上保留着当年的爆破痕迹,每隔一段就立着一块木牌,写着1985年,张叔在这里打出了第一块矿石”“2008年,矿场关闭那天,李婶在这儿哭了半夜。李芳写道:这条步道不是景观改造的成果,是时间的伤口结痂’——它用最粗粝的方式告诉我们:乡村的记忆,不在擦干净的墙上,而在留着疤的石头里。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瓦尔登湖》——李芳笔下的乡村,何尝不是一个现代的瓦尔登湖?它不刻意追求诗意,却在最平凡的日常里,藏着最深刻的生命哲学。

五、阅读体验: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的乡土觉醒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犯怵——满篇都是晒谷场”“梯田”“老井乡村符号,像一堵乡土高墙。但读到第二章余村的10年:从矿山到青山,我突然被李芳的一个比喻击中了:她说,乡土景观就像一棵老槐树”——树干上有砍伐的伤痕,树枝上长着新抽的绿芽,树根下埋着祖辈的骨殖,树冠上落着麻雀和新鸟——它不是完美的盆栽,而是活着的历史

这种去滤镜化的视角,让我突然对乡村有了新的理解:​​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传统与现代碰撞最激烈的地方;乡土景观不是需要保护的文物,而是正在生长的生命​​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现乡土景观的字样发了很久呆——“字用得太妙了:它不仅是当下的,更是鲜活的”“生长的”“与时代共振的。我突然想起上周回老家,路过村口的晒谷场——它已经被改造成乡村文化广场,装了健身器材,立了村史简介碑,孩子们在玩滑梯,老人们在打太极。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李芳的话:最好的乡土景观,是让村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六、评价与影响力:乡村振兴研究的“田野样本”,乡土观察的“大众指南”

《现乡土景观》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读者圈双重认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其列为乡村规划参考书,《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专题报道;而在普通读者中,它的豆瓣评分稳定在8.7+,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家乡的晒谷场又土又旧,读了李芳才发现——那是村里最珍贵的博物馆

这种跨越学术与大众的影响力,恰恰源于李芳的初心:她不想写一部专家的专著,而是想告诉所有人:​​乡土景观不是他者的风景,而是我们的生活”——理解它,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的根​​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生活视角’看家乡”的智慧

对我而言,《现乡土景观》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在为家乡落后焦虑时,能蹲下来看看村口的老井;在为传统消失难过时,能听见阿婆在晒谷场边的唠叨;在为乡村振兴迷茫时,能想起余村人用碎石铺就的矿山记忆步道

去年春节回家,我跟着爷爷去看他年轻时修的水渠。水渠早已不用灌溉,却被村民们种上了菖蒲和荷花。爷爷摸着水渠边的青石板说:当年我们挖这条渠,是为了吃饱饭;现在你们来看,它是风景——但不管干啥,这渠都是咱村的命根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李芳书里的那句话:乡土景观的生命力,不变不变,而在活不活’——只要有人记得它、用它、爱它,它就永远不会老。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我也会想起李芳对晒谷场的观察:真正的文化振兴,不是建几个文化礼堂,而是让村民觉得这礼堂里有我们的生活这种生活化的视角,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它不是改造乡村,而是唤醒乡村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乡土景观不是挂在墙上的画,是长在地里的诗。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过去,每一片新叶都向着未来——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弯下腰,认真读它。

这或许就是《现乡土景观》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乡土的重新凝视,和对生活的重新热爱​​。毕竟,所有的发展,最终都要回到的身上;所有的景观,最终都要回到生活的温度里。

“《现乡土景观》:当我们重新凝视村庄,看到了怎样的生命史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 爱阅读

《海狼》:当1904年的捕鲸船撞上2025年的“职场丛林” 一、当杰克·伦敦的暴风雨撞上Z世代的"内卷海" 翻开这部被称作"海洋版《野性呼唤》"的冒险小说,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生存测谎仪——1904年北太平洋的"幽灵号"捕鲸船上,亨甫莱在暴风雨与强权间挣扎;2025年,我们在刷到"大厂裁员...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教你的“意志力充电术”,把拖延症变成行动力的科学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教你的“意志力充电术”,把拖延症变成行动力的科学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称作“心理学界《健身环大冒险》”的实操手册 《自控力》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基于斯坦福大学“意志力科学”课程创作的畅销书,2011年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全球销量超500万册。全书以“自...

《自然哲学》:石里克的“自然解码器”,我在逻辑实证主义里找到了“看世界的新滤镜”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石里克的“自然解码器”,我在逻辑实证主义里找到了“看世界的新滤镜” 一、书籍基本信息:维也纳学派的“自然笔记”,用250页写透“科学与哲学的边界” 《自然哲学》(Philosophie der Natur)是奥地利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代表人物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