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9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贴贴的魔法指南

最近重读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忽然想起第一次翻开它时的场景——那是个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周末,我随手抽下书架上这本传说中的艺术史经典,想着随便翻两页打发时间,结果一陷进去就是整个下午。合上书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封面上那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中译本封面设计)上,我盯着书脊上贡布里希四个字发了会儿呆:原来艺术史可以这么

一、基本信息:跨越半世纪的“艺术通识课”

《艺术的故事》初版于1950年,原版书名直译是《艺术的故事: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发展》,由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撰写,后经范景中、林夕等学者反复校译,中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被称为艺术史入门的圣经的著作,历经16次修订,全球销量超千万册,至今仍是哈佛、牛津等高校的艺术史通识教材。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堆砌专业术语,没有罗列艺术家年表,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两万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讲到20世纪的波普艺术,把绘画、雕塑、建筑串成一条人类表达自我的时光河

二、内容亮点:用“孩子的眼睛”重新发现艺术

很多人误以为艺术史是大神的炫技秀,但贡布里希在开篇就颠覆了这个认知。他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的偏见。

比如讲古埃及艺术,他没有说埃及人追求永恒,而是讲画家画法老时,必须把他的脸画成侧面、身体画成正面——因为这是他们观察到的最完整的形象;讲中世纪教堂玻璃画,他没有强调宗教象征,而是说当阳光穿过彩窗,斑驳的光影落在信徒身上,那一刻,圣经故事就活了;讲文艺复兴的透视法,他用儿童画做对比:小朋友会把妈妈画得比房子还大,因为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要画得更大’——而达·芬奇们只是用数学公式,把这个本能变成了更真实的空间感。

这些细节让艺术史从教科书上的冷知识变成了人类表达情感的日常。我曾在博物馆对着一块古希腊浮雕发懵,看完书里希腊人如何从埃及的正面律中解放出动态的章节后,再去看那块浮雕,突然看懂了战士铠甲的褶皱里藏着的奔跑的动感”——原来艺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想更生动地讲清自己的故事的努力。

三、写作特点:像老友聊天,却藏着大师的巧思

贡布里希的文字有种举重若轻的魔力。他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消解距离感:讲巴洛克艺术的华丽,他说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假面舞会,光线在镀金的天顶上跳舞;讲抽象艺术的争议,他说就像有人突然把交响乐改成了电子音效,有人觉得刺耳,有人却听到了新的可能

更妙的是他的留白艺术。书里很少直接评价作品好坏,而是抛出问题:你觉得这幅画的色彩是热情还是焦虑?”“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安排画面里的故事?这种邀请式的叙述,让读者从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主动参与对话。我有次和朋友聊起梵高的《星月夜》,朋友说:以前觉得他的笔触太乱,现在才明白,那是他眼睛里燃烧的星空啊!我想,这大概就是贡布里希的意图——他不是要教我们正确的欣赏方式,而是帮我们打开感知的眼睛

四、阅读体验:从“坐立难安”到“废寝忘食”

作为曾经的艺术小白,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心里直打鼓:我能看懂吗?结果刚读到原始艺术章节就被勾住了——贡布里希写拉斯科洞窟里的野牛壁画,说这些线条比照片更鲜活,因为画它们的手,在颤抖中带着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艺术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人类用最本真的方式,记录恐惧、喜悦、信仰与希望。

书的后半部分尤其上头。当我读到达·芬奇为了画《蒙娜丽莎》研究解剖学,画了上百张肌肉结构图;读到伦勃朗晚年穷得只能用劣质颜料,却在《夜巡》里用光影创造了戏剧的瞬间;读到毕加索画《格尔尼卡》,用破碎的线条控诉战争的残酷……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艺术与人的本质联系:所有的技法、流派、争议,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艺术表达无限的情感​​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美育指南”

《艺术的故事》的影响力远超艺术领域。它被《纽约时报》称为改变无数人艺术观的书,被《卫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本书之一。在国内,它是美院学生的枕边书,是家长给孩子买的艺术启蒙礼物,甚至被很多心理咨询师用作艺术疗愈的辅助工具——因为它教会我们:​​看懂艺术,本质上是学会用心观察生活​​

去年我带小侄女去看美术馆展,她盯着莫奈的《睡莲》问:姑姑,这画的是真的吗?我想起书里说印象派画家想抓住瞬间的光,便对她说:你看,莫奈画的不是荷花,是他站在湖边,风吹过时,水面闪了一下,他赶紧用画笔接住了那一道光。小侄女歪着头看了很久,突然说:那我也要画!昨天我看到晚霞把云染成了橘子味!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贡布里希的用心——他不是要培养艺术专家,而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艺术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橘子味晚霞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重新看世界”

对我来说,《艺术的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了解艺术史。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的狭隘认知。以前我总觉得艺术是遥不可及的,但读罢书再看生活:小区楼下老奶奶剪的窗花、地铁里陌生人拍的照片、甚至是外卖盒上的卡通图案,都藏着表达的欲望”——这大概就是贡布里希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真谛吧。

书里有句话我一直记着: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现在的我,会在等咖啡时观察拉花的纹路,会在散步时留意树叶的光影,会在刷手机时停下来想想:这张海报的设计,想传递什么情绪?这些细微的改变,让我的生活多了很多确幸”——原来艺术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我们的呼吸里、目光里、每一次认真的里。

结语:艺术的故事,其实是我们的故事

合上《艺术的故事》,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它讲了多少大师、多少流派,而是它让我们相信:​​艺术不是他们的专利,而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从两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到今天的短视频,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用图像讲自己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个耐心的导游,带着我们从看不懂想去看,从被震撼想表达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得读吗?我会说:如果你曾对一幅画、一座雕塑、一张照片产生过哪怕一秒钟的好奇,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它会帮你把这一秒钟,变成一辈子的热爱毕竟,艺术的故事,从来都不是过去的事”——它是现在进行时,是你我他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 爱阅读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当经济学遇见进化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经济史侦探小说” 《富种起源:人类是怎么变富的》由经济学家吴乐旻撰写,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出版。这位清华大学学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用十年时间打磨出一部“非典型经济学...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 爱阅读

《幻想农场》:在田园牧歌里种出奇幻的治愈良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会下金币的母鸡” 《幻想农场》是晋江签约作者西子绪于2018年创作的现代奇幻轻喜剧,全文52.3万字,2020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8万册。故事以“龙溪镇”为背景,将被迫辞职的社畜林洛,与神秘...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