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22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关于生命的史诗级非虚构”

《永生的海拉》是美国作家丽贝卡·斯克鲁特的非虚构代表作,2010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写作,更被《卫报》称为用细胞写就的人类文明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21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0,首印8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15万。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海拉细胞不是科学奇迹,是一个女人的生命遗嘱’——她用死亡,换来了无数人的永生

二、书籍内容:实验室里的“生命解码实验”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福尔马林的刺鼻味——1951年,31岁的海瑞塔·拉克斯躺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病床上,宫颈癌细胞正从她的子宫颈疯狂扩散。医生乔治·盖伊取下她的一块组织,随手丢进培养皿:这玩意儿要是能活,能救千万人。谁也没想到,这块来自黑人女性的普通癌细胞,竟成了人类历史上永生的细胞”——它分裂了2000万次,绕地球50圈,参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癌症治疗、太空实验……却让海瑞塔的名字,被埋进了实验室的档案柜。

全书以海拉细胞的科学史为明线,以海瑞塔的人生史为暗线,用12个章节串联起三个维度的故事:

​​被遗忘的样本提供者’”​​:海瑞塔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烟草农场,14岁结婚,22岁生下第一个孩子,30岁确诊癌症。她的死亡证明上写着宫颈癌晚期,却没人记录她的名字——医院只称她为海拉(取自她姓氏拉克斯的缩写)。直到斯克鲁特翻遍医院旧档案,才找到她的照片:卷发、雀斑、嘴角挂着笑,像极了邻居家的大姐。

​​细胞的永生悖论’”​​:海拉细胞被送往全球1000多家实验室,科学家们用它研究病毒、克隆器官、测试药物。但没人问:这些细胞来自谁?她的家人知道吗?直到1970年代,海瑞塔的女儿黛博拉偶然看到一篇论文,才惊觉:原来妈妈的细胞,还在替她活着

​​伦理的沉默战争’”​​:书中揭露了科学界的潜规则”——为了科学进步,弱势群体的身体常被当作实验材料。海瑞塔的黑人身份、贫困的家境、未签署的同意书,都成了合理的理由。但更讽刺的是,正是这些被遗忘的生命,推动了人类医学的飞跃:脊髓灰质炎疫苗因海拉细胞得以量产,癌症化疗方案因它优化,甚至宇航员在太空做的实验,也依赖它的永生

这些情节不是科学爽文,而是一场用细胞解构人性的存在主义实验——海拉细胞的永生越辉煌,海瑞塔的被遗忘就越刺眼;科学的进步越耀眼,伦理的缺口就越明显。

三、写作特点:用“微观叙事”写“宏观文明”

斯克鲁特的文字像台高倍显微镜,既能聚焦细胞的分裂(海拉细胞每24小时分裂一次,像台永不停歇的复印机),也能放大个体的命运(海瑞塔最后一次触摸女儿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农场的泥土)。她的叙事有三个鲜明特点:

​​细节的生命温度’”​​:她写海瑞塔的病房,不是冰冷的医疗场景,而是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床单上,照见她脚腕上的银镯子——那是丈夫用捡来的铜丝编的,刻着H.L.两个字母。这种琐碎的真实,让读者瞬间代入一个黑人女性的平凡人生。

​​科学的人文转译’”​​:斯克鲁特拒绝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比喻解释复杂概念。比如她写海拉细胞的无限分裂像极了妈妈织毛衣——一根毛线拆了又织,织了又拆,永远没有尽头。写基因编辑技术:就像给细胞装了个遥控器,科学家轻轻一按,就能让细胞做这做那这些比喻让高冷的科学,变成了能听懂的故事

​​结构的双线交织’”​​:全书在科学时间线(1951年细胞发现1970年代身份曝光2000年代伦理争议)与海瑞塔的人生时间线(童年结婚患病死亡)间来回切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让读者既看到细胞的永生,也看到海瑞塔的短暂,两者的对比越强烈,冲击越深刻。

四、阅读体验:像在实验室,和“两个海瑞塔”对话

我是缩在飘窗上读的这本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秋风更沉——看到海瑞塔在病房里安慰女儿妈妈很快就好时,我想起自己奶奶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别难过,奶奶只是去打个盹;看到科学家们用海拉细胞研发疫苗时,我突然鼻酸——我接种的第一针新冠疫苗,可能就有海拉细胞的功劳;看到黛博拉为母亲正名四处奔走时,我握紧了拳头——原来被看见,对一个被遗忘的人来说是如此珍贵。

最戳我的是斯克鲁特在书末写的话:海拉细胞教会我们一件事:生命的意义,不在活多久,在被多少人记住那天晚上,我翻出奶奶的老照片(穿着蓝布衫,抱着襁褓中的我),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唠叨的往事,比朋友圈的点赞更珍贵——它们是我被记住的证据,是我活过的勋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学科的“生命启示录”

《永生的海拉》的生命力,在于它用非虚构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科学界的伦理教科书​​:《自然》杂志评价:斯克鲁特用最锋利的笔触,写出了科学最柔软的痛点——进步需要牺牲,我们该如何定义值得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经历亲人离世,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被遗忘不是不存在,是没被好好记住”“作为一个总被说普通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社会的文明镜子​​:在基因编辑”“生物科技”“弱势群体权益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易中天说:它不否定科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藏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里。海拉细胞的永生,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被看见的最后一次温柔坚持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遗忘里,做自己的‘记录者’”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被遗忘命中注定;读完后才懂,被遗忘我们共同的懒惰”——我们总在追逐宏大的意义,却忘了记录平凡才是最珍贵的永生

上周我整理奶奶的遗物,发现一本旧日记本(里面夹着我小学的成绩单、她种的月季花瓣、还有张皱巴巴的纸条:妞妞今天会喊奶奶)。我突然想起斯克鲁特的话:每个生命都该被记录,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真实那天晚上,我把日记本扫描成电子档,发给家人:以后不管过多久,我们都能翻到奶奶的故事。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斯克鲁特式箴言

细胞会死,但记忆不会;人会遗忘,但记录不会。

真正的永生,不是活在细胞里,是活在他人的记忆里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改变世界,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与自己和解。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海瑞塔?只不过,我们的实验室,可能藏在一次被忽视的付出里,一场被遗忘的对话中,或者一次想为自己记录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细胞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记住的自己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一部用全球棱镜折射的文明长卷,如何让我重新爱上中国历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派对” 《哈佛中国史》由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主编,联合陆扬、迪特·库恩等六位国际顶尖汉学家耗时十余年完成,2016年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文版。全书共六卷,以“早期中华帝国(秦汉)—分裂的...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 爱阅读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虚拟造梦师的“极客生存指南”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养乐多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全息游戏开发+职场逆袭”为标签,讲述菜鸟游戏测试员林小满与天才设计师江临从“测...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