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是阿尔巴尼亚裔英国学者莱亚·乌皮创作的回忆录,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4年7月推出中文版。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的首部非虚构作品,全书以344页的篇幅,通过童年记忆与历史事件交织的叙事框架,回溯了作者在阿尔巴尼亚从社会主义时期到社会转型的成长轨迹。书中收录了50余幅历史影像资料,装帧为32开平装,定价78元,ISBN9787542684370,豆瓣评分8.8,入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巴尔干几十年来极佳回忆录”。
二、书籍内容: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生长的“自由悖论”
书中以“斯大林铜像”“可口可乐罐”“1997年暴乱”等具象符号串联起个体经验与集体命运的反思。在物质匮乏的社会主义时期,邻里互助的温情与“排队买面包”的日常并存;柏林墙倒塌后,一夜之间涌入的牛仔裤、摇滚乐与选举权,却伴随着工厂倒闭、金字塔骗局和经济崩溃。乌皮以少女视角记录下这种撕裂感——当母亲靠倒卖二手衣服成为经济支柱,父亲从“反动诗人”沦为失业流浪者,而她自己则在斯大林铜像废墟下捡拾真相碎片,在雅典来信中窥见外部世界的诱惑。最令人惊叹的是对家族秘密的挖掘:曾祖父是亲纳粹时期的阿尔巴尼亚总理,祖母来自奥斯曼帝国行省高官家族,而父辈却在政权更迭中沦为“阶级敌人”,这种复杂身世让乌皮在10岁时突然理解“出身”与“自由”的真正含义。
三、写作特点:在学术理性与文学温情间架起桥梁
乌皮以“野生史家”的笔触,将学术严谨与文学张力熔于一炉。书中采用“碎片拼贴”结构,既收录了1968年东大斗争的6500份传单原件影像,又穿插了作者狱中日记的私密独白。如对“安田讲堂内最后72小时”的描写,既用“催泪瓦斯在穹顶凝结成水珠”的细节还原物理空间,又以“我们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证明存在”的哲思升华精神维度。这种“微观叙事与宏观批判”的双线并进,使本书既具史料价值又具文学感染力。译者吴文权的译文流畅自然,避免了浓重翻译腔,被读者誉为“近年难得一见的非虚构佳译”。
四、阅读体验:在历史镜像中照见当下的自己
初读此书时,恰逢秋雨敲窗,书中“1997年国家破产暴乱”的章节让我脊背发凉——那些在零下气温中用身体温暖彼此的学生,在催泪瓦斯中仍坚持朗诵《战争与和平》的场景,让我突然理解了何为“以命相搏的青春”。最触动我的是“防晒霜的味道”这个细节:当外国游客身上的异国香味引发阶级联想时,我突然想起童年时邻居阿姨从海外寄来的巧克力,那种甜蜜与苦涩交织的味道,不正是封闭社会对自由的隐秘渴望吗?全书无煽情说教,却在“可口可乐罐成为稀世珍宝”“友谊商店永远渴望却难以得到的商品”等细节中,让读者在美中抽搐并产生幻觉,仿佛置身基里科画笔下的荒凉广场。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超越时代的青年精神启示录
本书自出版以来,获《朝日新闻》年度图书、《东洋经济周刊》历史类榜单首位,豆瓣评分8.8。学者李公明评价其“以亲历者的血泪证言,解构了体制叙事中的‘暴力合理化’神话”。在当下“内卷”“躺平”话语盛行的时代,书中“即使失败也要选择抵抗”的命题,与全球青年气候运动、教育平权运动形成强烈共鸣。正如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自由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自由的世界。”这种对“自由”的深刻追问,正是本书穿越半个世纪仍具现实张力的核心。
这本书最让我心颤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在“历史记忆”与“个体命运”间找到平衡。当读到乌皮在10岁时发现家族曾被贴上“阶级敌人”标签的往事时,我忽然理解了“否定历史很容易,但若我们不去追问‘自由为何异化为混乱’,悲剧只会换张面具重演”的深意——不是逃避责任,而是直面真相的勇气。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这种对“自由”的真诚追问,或许就是最珍贵的“抵抗武器”——它让我们在看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选择相信理想的重量,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种下永不言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