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5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小人物”写活大时代的“平民史诗”

《峥嵘记》是作家青苔2024年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以清末民初的江南小镇为背景,聚焦剃头匠之子陈阿九的平凡一生。他从街头学徒到掌柜,从娶妻生子到丧妻守业,在战火、饥荒、变革中一步步活成了自己的碑。书中没有帝王将相的传奇,却用剃刀上的血渍”“账本里的泪痕”“老墙根的蝉鸣,串起了一个时代的烟火与风骨。自上市以来,该书连续6周登上豆瓣新书虚构类推荐榜前三,被读者称为比《活着》更贴地的时代寓言,更被《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评为2024年历史题材小说的平民标杆’”

二、书籍内容:剃刀下的光阴,是平凡人最烈的“峥嵘”

初翻这本书,我以为是市井爽文,结果被第一章剃头匠的刀惊到了——光绪三十年春,苏州阊门的老剃头铺里,12岁的陈阿九踮着脚磨剃刀,刀刃刮过师父的喉结,师父突然说:阿九,剃头不是刮胡子,是刮人心。他低头看刀,刀身映出自己皱巴巴的衣角,还有窗外飘着的柳絮——那年春天,他娘刚病逝,棺材钱还没凑齐。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平凡人的史诗感。作者用显微镜般的笔触,拆解了陈阿九的每一段人生:

他学剃头时,总把师父的茶盏擦得锃亮,因为师父说茶凉了,心就凉了

他娶亲那天,花轿经过护城河,新娘掀开盖头说我见过你磨剃刀的样子,比戏文里的英雄还好看

他守着剃头铺过了三十年,账本上记着:民国四年,涨租;民国七年,兵灾;民国十年,妻丧……”最后一页写着:阿九活了五十六岁,没做过大事,可每道剃刀印里,都刻着活过的证据。

这些平凡的细节,让大时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年份,反而像老剃头铺里的热毛巾,敷在读者脸上,暖得发疼。更绝的是时代洪流中的坚守”——陈阿九的儿子想跟他学剃头,他却送儿子去上海学生意:剃头是手艺,可人得往前看。儿子走那天,他往儿子包袱里塞了把旧剃刀:要是混不下去了,回来,爹教你刮干净心里的灰。这段对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心里的成功学:原来,峥嵘从来不是出人头地,是在泥里扎根,也能开出花

最戳我的是活着的证据。陈阿九临终前,让孙子把他剃了一辈子的剃刀熔了,铸成块铜牌,刻着:陈阿九,生于光绪三十年,卒于民国二十三年,剃过三千六百次头,养过五口人,没欠过一分债。孙子问他:爷,这牌有啥用?他说:等你老了,摸摸这牌,就知道你爷没白活。这段结局像一盆温水,浇醒了我心里的焦虑:原来,不凡从来不是被记住,是活过,爱过,守过

三、写作特点:用“剃刀的锋利”,磨出了时代的“颗粒感”

青苔的文字风格像极了老剃头铺的围布——素净、柔软,却又带着股子剪不断的烟火气。他写陈阿九磨剃刀:青石板上凝着露水,他蹲在地上,刀身贴着石板来回蹭,火星子溅在裤脚,像极了师父当年教他认刀纹时,用炭笔在他手背上画的记号。没有华丽辞藻,却让读者摸到了石板的凉,闻到了露水的腥,甚至听见了剃刀刮过皮肤的刺啦声。

更妙的是他对时代细节的捕捉。书中不仅有剃头铺,还有:

巷口的糖粥摊:老妇人总爱用铜勺搅粥,说粥要慢熬,日子也要慢过

街角的评弹馆:艺人唱《珍珠塔》时,陈阿九总爱去听,因为阿娘活着时,最爱哼这调儿

陈阿九的账本:纸页发黄,字迹歪扭,却记着王裁缝借米五升”“李木匠修椅一条,连邻居家小孩偷摘了颗枣都标着未还

这些活的时代细节让清末民初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个会呼吸、有温度的人间剧场。我有次在图书馆读熔剃刀铸铜牌那章,邻桌的历史系学生小声说:这哪是小说?分明是一部清末市井生存实录

四、阅读体验:从“看故事”到“懂活着”的“心灵刮刀课”

我对历史小说的最初印象,是大侠一人一剑走天涯,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刚读到剃头匠的刀,就被了进去——陈阿九磨剃刀时,刀身映出他娘的影子,他突然想起娘临终前说的话:阿九,别怕穷,人活一世,清清白白比啥都强。我突然想起自己18岁时,父亲送我去大学,说:妞妞,咱没本事大富大贵,可咱得活得堂堂正正。那一刻,我和清末的陈阿九,隔着百年纸页,成了同频的人

更触动我的是平凡人的选择。陈阿九的儿子在上海发了财,寄钱回来让他关了剃头铺,去城里享清福。他却把钱锁进柜子:我剃了三十年头,老主顾们都等着我刮脸呢。有天,一个白发老头颤巍巍走进铺子:阿九,你还认得我不?我是当年在你这儿剃头的秀才,现在老了,想再刮次脸。陈阿九笑着应下,剃刀在老头头上游走时,老头突然哭了:我儿子说我是老古董,可你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这段对话像一记钟,敲醒了我心里的功利主义:原来,峥嵘从来不是赚大钱、住大房,是守着一份热乎的手艺,等该来的人

合上书页时,我摸着自己办公桌上的旧钢笔发了会儿呆——以前总觉得平凡没出息,现在却觉得:它像块被岁月磨圆的石头,棱角没了,却更贴人了。就像陈阿九说的:剃刀再快,刮不完人间的苦;日子再难,过不够的是人心的暖。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历史小说的“破圈者”,年轻人的“心灵归处”

《峥嵘记》的走红,恰逢国潮平民叙事兴起的时代。知名作家汪曾祺研究专家王干在推荐语里写: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用剃头匠的意象,重新定义了峥嵘’——它不是高不可攀的传奇,是剃三次头、喝三碗茶、等三个人的平凡日子。

在社交媒体上,这本书引发了大量共情式讨论:有北漂留言:陈阿九守剃头铺的样子,像极了我每天挤地铁上班——累,但踏实。有职场新人说:他儿子的大款生活,像极了我领导画的,现在我懂了:有些成功,不如守着老本行实在。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推荐给退休老人读陈阿九的故事,就像在看咱们自己——一辈子没干过大事,可街坊邻居都记着咱的好。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改变了我身边人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我弟以前觉得历史书太闷,现在天天追更:姐,陈阿九下章要咋样?我能猜到他肯定会给老主顾留碗茶!我妈则跟着学用细节写温暖书里说陈阿九的账本记着邻居家小孩偷枣,我这记账本,也得记着对门张婶送的饺子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平凡里,活成自己的碑”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位沉默的摆渡人。去年我因项目失败陷入自我否定,总觉得我太普通,什么都做不好。有天深夜翻到陈阿九的话:我没做过大事,可每道剃刀印里,都刻着活过的证据。我突然想起,每次加班到深夜,楼下早餐摊的阿姨都会给我留个热乎的包子;每次项目卡壳,同事都会拍着我的肩说再来一次。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峥嵘,从来不是被全世界看见,是身边人有需要时,我能伸把手;自己难过时,能有处可躲

现在的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加班到深夜时,翻到陈阿九磨剃刀的段落,会觉得眼前的报表没那么刺眼;遇到人际矛盾时,翻到他送儿子去上海的情节,会突然想起父亲的堂堂正正;甚至在刷到躺平”“摆烂的言论时,翻到陈阿九守剃头铺的章节,会忍不住转发:真正的成功,是活成自己的碑——碑上不用刻名字,只要有人记得你刮过脸、煮过粥、陪过笑,就够了。

最后想说:峥嵘从未远去,它藏在我们的剃刀里、账本里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多遍:剃刀会钝,日子会老,可人活过的心跳,永远新鲜。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峥嵘记》像一坛埋在老剃头铺地下的酒,初尝清苦,细品却满是回甘。它教会我们:大时代的峥嵘,从来不是英雄的独角戏,是小人物的千万种活法不凡的重量,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是在泥里扎根,也能开出花

如果你也想:

看一部不装、不端、不矫情的平民史诗;

从剃头匠的一生里,读懂活着的真正含义;

在迷茫的日子里,找回踏实活着的勇气;

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陪你一起,在剃刀的锋利里,在账本的褶皱里,在每一次好好活着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

最温暖、最有力量的,

属于你的,

峥嵘之光。

“《峥嵘记》:当尘埃落定,我终于读懂了“不凡”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