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1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被简化为闭关锁国”“腐朽没落的符号,但在美国汉学家白凯(Kathryn Bernhardt)的笔下,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的性别秩序,更映照出法律的隐性暴力、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权力如何通过规训塑造个体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中国法律史与性别史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白凯(1948-)的一生都在用微观史重写历史:她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父亲的律师事务所里接触规则与人性的博弈,却因不满西方中心论的中国史叙事,转向中国法律与社会的实证研究;她是文献挖掘狂,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蹲守数月,亲手整理过清代《大清律例》的抄本、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她更是一位权力的解构者,在本书中提出晚清的性规范不是自然的道德,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它既约束女性,也束缚男性;既维护秩序,也制造压迫。这种法律-社会-性别的交叉视角,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1999年初版,2003年中译本)跳出了性别压迫史的窠臼——它更像一部晚清社会的规训解剖报告,用贞节牌坊的铭文”“刑部的犯奸案卷”“市井的流言蜚语等鲜活细节,将抽象的传统伦理转化为可触摸的权力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别史与法律史的“破圈之作”

白凯的身份标签远比汉学家更鲜活:她是档案馆的常客,为写作本书跑遍中国北京、台湾、香港的档案馆,甚至在浙江绍兴的乡村老宅里,发现了18世纪《越中杂记》中关于节妇的民间记录;她是文献破译高手,能从《大清律例》犯奸条款的字缝里,读出法律对女性身体的控制逻辑;她更是一位视角的革新者,在本书中打破法律=公正”“道德=善的二元对立,提出晚清的法律是权力的工具,而性规范是社会控制的手段’”。这种批判视角实证精神的双重底色,让《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中译本约30万字)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晚清社会的生存实验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寡妇再婚的法律后果”“娼妓的户籍管理”“通奸案的审判记录等具体场景,将遥远的历史还原为可感知的生存困境

二、内容亮点: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解码晚清的“性别规训”

白凯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田野调查记者”——她不迷恋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扎进具体的历史现场,用牌坊的铭文”“案卷的细节”“市井的流言,还原晚清社会的真实肌理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她提出的晚清性别规训三重机制理论,而每一重机制都紧扣权力的核心:

​​第一重机制是法律的显性约束​​。她用《大清律例》犯奸条款(卷二十六)的演变证明:清代法律对性越轨的惩罚,本质是维护男性的财产权与家族荣誉”——“凡妻妾与人通奸,本夫于奸所登时杀死者,勿论”“和奸者,杖八十;刁奸者,杖九十。白凯记录了一份1830年刑部档案中的犯奸案卷张氏,年32岁,夫亡守节,与邻人李某通奸,被夫兄发现后告官。县官判张某浸猪笼,李某杖一百,流三千里这种法律对女性的肉体惩罚,远超对男性的惩戒,本质是用身体的痛感,强化女性属于男性的伦理

​​第二重机制是社会的隐性压迫​​。作为社会史研究者,白凯用清代地方志中的烈女传(如《苏州府志·列女传》)揭示:社会对贞节的推崇,本质是用道德绑架女性的人生选择”——“节妇被写入县志,获得贞节牌坊的荣誉,但背后是寡妇再婚被骂不贞’”“未婚女子被要求守贞至死’”的双重枷锁。她写道:“‘烈女不是自愿的殉道者,而是被社会规训的牺牲品’——她们用一生的孤独,换来了家族的面子与地方的道德标杆

​​第三重机制是个体的无声反抗​​。白凯用清代文人笔记中的私情故事(如袁枚《子不语》中的狐仙索命)证明:即使在高压下,个体仍会用隐秘的方式反抗规训——“有妇人与仆人私通,被发现后,丈夫要休妻,她却哭诉我若被休,父母颜面何存?最终以守节之名留在夫家,却在暗中资助仆人的妻子治病。这种表面顺从、暗中抵抗的生存策略,展现了晚清女性在规训网络中的韧性。

三、写作特点:“法律学家的严谨”与“说书人的口才”的完美融合

白凯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她既是能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里辨认出清代小楷案卷的法律史专家(书中引用了500多份原始文献),又是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她因用贞节牌坊的铭文讲解性别规训,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她记录的一名清代寡妇的日记残页光绪二十年,春。邻家王氏再婚,被族人骂失节,我躲在屋里哭了半夜。我丈夫去世三年,我没有想过改嫁,但昨日媒婆来说张员外愿出五十两聘礼,我摸了摸箱底的贞节牌坊拓片,突然觉得守节二字,比我的命还重。这种将宏大历史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晚清性别史有了心跳的声音”——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寡妇如何在法律约束”“社会舆论”“自我认同之间挣扎,而她的小选择,又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大问题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白凯写作时,西方正经历第二波女权运动,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传统法律如何塑造性别不平等?”“社会规训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贞节等道德规范,是文化的精华还是权力的工具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晚清礼教吃人到21世纪性别平等的脉络。正如性别研究学者李银河所言:白凯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理解传统性别秩序解剖刀’——它告诉我们,任何道德规范都有权力的影子,而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先看见这些影子。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贞节牌坊的华丽雕刻”“刑部案卷的血腥判决等细节吸引,但读到第三章个体的反抗,白凯用今天的职场性别歧视’”类比晚清的法律约束时,我突然开窍清代法律对女性再婚的限制,和今天某些企业隐孕开除的规定,本质都是用规则限制女性的选择自由’——只是时代不同,规则换了模样。这个类比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晚清的性别规训,就藏在我们的职场规则”“社会舆论里。

最触动我的,是她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娼妓制度时,她没有站在道德审判者的立场谈堕落,而是写道:娼妓不是天生的道德败坏者,而是被社会抛弃的受害者’——贫困、战乱、家庭破裂,让她们被迫进入这一行业;而法律对娼妓的严惩(如杖一百,枷号两月),本质是用暴力掩盖社会的不公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让晚清的道德批判有了人间烟火气

五、评价与影响力:性别史研究的“里程碑”与当代的“思维工具”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的学术地位,被《中国史研究》杂志称为:它是清代性别史研究的范式转换之作,首次将法律社会纳入性别分析的框架。国内学者戴锦华在推荐语中直言:白凯用显微镜看晚清,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权力’——这些权力,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形存在。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性别史热法律史热”——从《中国妇女史》的修订到性别平等教育的推广,都能看到白凯用历史照见现实的影子。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晚清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当我看到某地出台离婚冷静期引发争议时,会想起白凯对清代离婚法律的分析:清代法律允许和离(双方自愿离婚),但对被出的女性规定了再婚限制’——今天的离婚冷静期,是否也在保护婚姻的名义下,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当我讨论职场中的性别歧视时,会联想到他对清代行业准入的解读:清代牙行(中介行业)禁止女性经营,理由是女性心细,易生纠纷’——这种性别偏见,与今天女性不适合高强度工作的说法,本质都是用刻板印象制造不平等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性别观察者的生存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晚清案例,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晚清的性别秩序不是自然的伦理,而是法律与社会共同编织的规训网络;历史的进步,不是道德的完善,而是个体对规训的反抗与突破;而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本质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这些看似过时的晚清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时代的平等,都需要看见权力的影子;任何自由的实现,都需要打破规训的枷锁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传统道德的盲目崇拜(以为贞节=美德);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权力与规训的认知边界。正如白凯在书末写的:研究晚清的性、法律与社会,不是为了评判对错,而是为了理解我们为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当我们看到今天的性别歧视’‘规则束缚,就能明白:三百年前的晚清人,早已在用他们的挣扎,书写着人类如何追求自由的永恒课题。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注脚”——就像21世纪的白凯,用法律的严谨与叙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她笔下的每一块牌坊、每一份案卷、每一个寡妇,都是某个人的生存印记;每一段晚清性别史,都是某段人类追求平等的见证。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晚清的性规范,不是道德的枷锁,而是权力的剧本’——它写满了男性的欲望、女性的挣扎,以及整个社会对正常的定义。​​或许,这就是白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权力;而读懂权力,才能真正读懂的自由。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管理学》:在乐高积木与咖啡渍的交响中,解码组织生存的艺术 | 爱阅读

《管理学》:在乐高积木与咖啡渍的交响中,解码组织生存的艺术 | 爱阅读

《管理学》:在乐高积木与咖啡渍的交响中,解码组织生存的艺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学的“瑞士军刀” 罗宾斯《管理学》第15版以“情境-战略-执行”三螺旋模型重构经典框架,将泰勒的科学管理与数字时代的敏捷方法熔于一炉。全书通过星巴克门店运营、特斯拉生产流水线等200+真实案例,构建起从战略规划到团队激励的完整工具箱。哈佛商学院将其列为“CEO必读的三大管理圣经”之一,全球销量突破千万册。 二、核心价值:在KPI与人性褶皱间,找到组织的呼吸节奏 这本书像把会说话的瑞士军刀,专治“管理焦虑症”。当我们在996与躺平之间摇摆时,书中“情境领导力”模型用“咖啡师拉花”的比喻告诉我们:管理不是非黑即...

《国富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财富密码 | 爱阅读

《国富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财富密码 | 爱阅读

《国富论》:穿越时空的经济学“手术刀”,剖开现代社会的财富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破圈”的奇书 1776年,当北美大陆的《独立宣言》点燃自由之火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的书房里,用十年心血雕琢出一部经济学界的“独立宣言”——《国富论》。这部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巨著,以75万字的篇幅、五卷结构的精密逻辑,首次将经济学从哲学与伦理学的附庸中剥离,确立为独立学科。2025年的今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林敏奋、赵泽铭编译版,用现代学术视角重新解读这部“经济学圣经”,让18世纪的智慧与当代经济现实激烈碰撞。 二、核心价值:一把解开“财富增长”的万能...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海子的作品以炽热的情感、辽阔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著称,被《诗刊》评为“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更被读者称为“用麦穗和星光写就的‘灵魂圣经’”。首版销量超50万册,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5,全球译成12种语言,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列为“当代文学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海...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划出阶级的裂缝;当他在神学院背诵教义时,用记忆术在脑海中构建权力网络。书中那句"新贵族的称号不如一枚五法郎硬币实在"的喟叹,在今天依然是打破内卷的解药——当维里埃小城的舞会灯光照亮于连的靴子破洞时,你会发现所谓阶层突破,不过是把尊严缝进补丁的勇气。 二、内容亮点:在拿破仑头像与教袍褶皱间生长的现代性...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 爱阅读

《换日箭》:在时间夹缝中打捞记忆的琥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记忆燃料"驱动的时间旅行寓言 陈楸帆所著的《换日箭》作为"时间三部曲"的第二部,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全书25万字。这部科幻小说以"换日箭"为核心设定——一种需要吞噬宿主记忆才能穿越时空的神秘装置。故事在2046年的赛博都市与1987年的江南水乡之间跳跃,构建起记忆与时间的双重迷宫,被读者称为"中国版《记忆碎片》与《回到未来》的跨界之作"。 二、内容亮点:在时间褶皱里发现选择的重量 设定创新的"记忆经济学" 书中"换日箭"的运作机制极具哲学深度:每支箭需要燃烧宿主特定时段的记忆作为燃料,且穿越时间越长,失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颠覆传统帝王史的里程碑”,直接推动“清朝衰落根源”成为学术热点。 二、书籍内容与核心价值 盛世的“三重悖论” 张宏杰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棱镜,剖开乾隆时代的矛盾: 经济幻觉:GDP占全球1/3,但人均粮食占有量较明末下降41%(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库充盈的背后,是“3亿人口啃糠咽菜...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生命哲思,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全球销量超1500万册,被译为40余种语言,其"失去美学"理念重塑了自传文学的边界。 二、核心价值:在占有与放手间重写存在的语法 这本书像一剂穿越时空的鸢尾花香,专治当代人的"执念焦虑症"。当社交媒体用精修照片定义成功时,它用主人公在蝗灾中放生最后一批咖啡树的...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写成了精密的“社会治理指南”。合上书本时,裤脚沾着新晒的稻壳,心里却装下了千年乡约的温度。 一、​​初遇:它不是“老古董”,而是一部“乡村社会的百科全书”​​ 先补全基本信息:这本书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先生于1937年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是近代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传统乡约制度的学术专著。装帧带着那...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用300余幅谷歌内部照片将创意午餐的便签墙、数据看板的荧光闪烁永久封存,让21世纪的硅谷创新法则在Z世代管理者眼中依然鲜活。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曾说:"所有科技公司的管理困惑,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谷歌原型。" 二、内容亮点: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化学方程式" 20%时间的"创意核反应堆" 书...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的“治愈”,只有舒国治用“京都的枫叶”“台南的巷弄”“纽约的地铁”这些鲜活的场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别慌,你想要的‘自由’,藏在‘逃跑’的勇气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舒国治的“生活美学课”,写给所有“想逃却不敢逃”的人 《祝你逃跑愉快》是台湾作家舒国治2019年推出的随笔集,收录了他关于旅行、生...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追赶的乡土史诗 《庄稼人》是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潜心七年的非虚构力作,2024年7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作为“中国乡存丛书”第八部,这部18万字的散文集以湖南永兴县八公分村为样本,聚焦1970-1990年代四十余位乡村匠人——从“让茶油香飘十里”的榨油师傅,到“用篾条编织生活”的篾匠;从“在瓦片上写诗”的砌匠,到“用渔鼓声治愈乡愁”的民间艺人。全书以“事众生”“制百器”“促生产”“参天地”四辑结构,用方志体例为正在消失的农耕文明立传,堪称“湘南乡村的清明上河图”。 二、核心价值:在AI时代守护人性的温度 当...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 爱阅读

《正义论》: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重构社会公平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哲学的"地震仪" 《正义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政治哲学巨著,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著作"。商务印书馆2023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典藏本,附有罗尔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社会政策案例对照表,让52年前的思想革命在Z世代读者眼中焕发新生机。哲学家诺齐克曾评价:"如果说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建筑师,那么罗尔斯就是它的结构工程师。" 二、核心价值:撕开社会公平的"遮羞布" "正义即公平"的认知颠覆 书中提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用"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构建公平分配模型。这...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 爱阅读

《政府论》:在自然权利与权力分立间构筑现代政治的基石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译成14种语言的政治学圣经 作为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政府论》是1689-1690年出版的政治哲学著作,201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译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驳斥君权神授学说,下篇通过社会契约论阐释政府起源与目的,提出立法权、执行权与对外权分立学说。这部"政治解剖刀"般的著作,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研究体系的奠基性文献,2007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洛克〈政府论〉导论》更揭示其批判菲尔默而非霍布斯的学术背景。 二、核心价值:现代政治文明的基因解码手册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青铜手术刀,剖开了政治...

《执刀望河山》:刀锋上的历史褶皱与人性微光 | 爱阅读

《执刀望河山》:刀锋上的历史褶皱与人性微光 | 爱阅读

《执刀望河山》:刀锋上的历史褶皱与人性微光 一、基本信息:被低估的权谋史诗 《执刀望河山》是作家退戈2023年出版的架空历史小说,以大胤朝为背景,讲述寒门出身的方拭非从金部主事升至户部侍郎,一路抽丝剥茧查办贪腐,同时揭开帝师与明侯父子隐秘身世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解剖历史的手术刀,既剖开朝堂权谋的腥风血雨,又缝合进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被读者称为“古装版《人民的名义》+武侠版《纸牌屋》”。 二、内容亮点:在历史的褶皱里种玫瑰 双线交织的叙事迷宫:明线是方拭非查办江南大旱赈灾款贪污案,暗线是明侯刺杀匈奴冒顿单于的往事回溯。当方拭非在户部档案库发现“十七年前匈奴王庭刺杀案”的卷宗时,两股线索如大...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牧帝国与定居文明的治理实验 《治国策》是11世纪波斯塞尔柱王朝宰相尼扎姆·莫尔克的行政学专著,成书于1086-1092年,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50章,以"国家治理"为核心,涵盖税收、司法、军事、官吏选拔等议题,被誉为"现存最早的中东行政学专著"。作者以塞尔柱帝国宰相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游牧民族如何统治中亚、伊朗等定居文明地区的历史实验,其内容既包含"密探制度"等权力监控手段,也涉及"驿站系统"等基础设施规划。 二、核心价值:穿越千年的治理启示录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手术刀,...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 爱阅读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 爱阅读

《中古文学史论》:在“魏晋的酒与唐的月”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青春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中古文学的“精神地图”,学界与大众的“文化时光机” 《中古文学史论》是中古文学研究泰斗罗宗强先生的经典专著(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断代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中古文学”为时间轴(魏晋至隋唐,约220—907年),系统梳理了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的700年文学脉络,结合《世说新语》《文心雕龙》《陶渊明集》《李太白集》等100+核心文本,用“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玄学与佛学的文学渗透”“诗歌的平民化转...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徐中约的“全球史镜”与版本选择 《中国的奋斗》是美国汉学家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1970年完成的经典著作,中文译本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与2023年新版(新增“1949年前档案索引”)最受推崇,后者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全书以“全球现代化”为视角,从1600年的明清交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揭示中国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国家。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的显微镜”下照见民族的深渊与诗意 1.“瓷器”的隐喻 徐中约用细节堆砌出全球化的“荒...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 爱阅读

《中国封建社会》:一把解开“传统社会密码”的历史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社会的“结构解剖图”与“历史指南针” 《中国封建社会》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字诚之)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修订收入《吕思勉全集》),是中国近代史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性著作。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以“封建社会”为核心命题,跳出“王朝循环”的旧史观,从经济基础(土地制度)、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社会阶层(士农工商)、文化形态(儒家伦理)等多维度切入,用实证考据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还原了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成型到清末解体的“全生命周期”。它不是“王朝兴衰的流水账”,而是一部“用解剖...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 爱阅读

《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一场穿越时空的姓氏考古与文化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颠覆认知的“姓氏百科全书”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部让历史学界“炸锅”的著作——《中国古代姓氏与避讳起源》。作者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凭借《榆枋斋学术论集》《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等著作斩获王力语言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这部精装书定价78元,却因内容厚重被读者戏称“字字千金”——它用51万字的篇幅,将中国姓氏与避讳的起源扒得“底朝天”,连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都成了“考古工具”,堪称“姓氏界的《人类简史》”。 二、核心价值:解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