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2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原来内核不稳定的我,早就该读这本书了。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情绪工具箱”,却被读者当“成年生存指南”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是心理学作家陈默的首部长篇实用心理学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内核稳定这一当代成年人的核心课题,通过12个具体场景(职场PUA、亲密关系内耗、自我价值怀疑等),拆解如何建立内在评价体系”“如何与情绪和平共处”“如何应对外界评价干扰等实操方法。首印5000册一周售罄,紧急加印三次,豆瓣评分8.5,被读者称为成年人情绪急救手册”——没有空洞的你要坚强,只有情绪崩溃时,先做这3件事”“被否定时,这样回应最有效的具体指南。

作者陈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为互联网公司做过职场心理韧性培训,书中案例多来自真实咨询记录。比如她提到一位程序员因代码被同事说冗余’”崩溃,后来用课题分离法调整心态,最终用数据证明了自己的方案更高效——这种把心理学理论揉进生活场景的写法,让读者直呼像有个心理咨询师在身边

二、内容与写作:内核稳定不是“刀枪不入”,是“有弹性的自洽”

如果说内核稳定在很多人眼里是情绪永远不波动,这本书则用最直白的语言打破了这个误区:​​真正的内核稳定,是允许自己有情绪,但知道如何接住情绪;是允许外界有声音,但清楚哪些声音值得听​​

​​内容亮点一:情绪容器的具象化工具​​。书中提出情绪容器概念——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存放情绪的地方,它可以是物理的(比如一个带锁的日记本),也可以是心理的(比如我现在很生气,但这只是暂时的)。最让我受益的是情绪急救包练习:当你因被否定而崩溃时,先做三件事: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物理隔离刺激源);用手机录音说我现在很难过,因为……”(给情绪命名);摸一摸身边的柔软物品(比如围巾、毛绒玩具),告诉自己我安全了(建立安全感)。我用这个方法试过——上周项目被领导当众否定,我躲进楼梯间,抱着自己的羊绒围巾说我现在很委屈,因为努力没被看见,十分钟后居然冷静到能重新梳理方案。

​​内容亮点二:内在评价体系的搭建方法​​。书中用坐标轴比喻:外界评价是横轴(他人的看法有左有右),内在评价是纵轴(自己的标准始终稳定)。最戳我的案例是一位全职妈妈的故事:她总因没给孩子做辅食”“没陪孩子读绘本焦虑,后来用内在评价表记录:今天我哄睡了哭闹的孩子(完成1项)”“给自己做了顿热饭(完成2项)”——当她把别人的标准换成自己的进度条,焦虑反而少了。这种被评价变成自我记录’”的思路,像给情绪装了个过滤阀

​​写作特点:场景化的问题-方法结构​​。陈默的语言像杯温热的蜂蜜水,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回甘:写职场PUA,是领导说你这个方案不行,别急着解释,先问您觉得哪里需要调整?’——攻击变成合作’”;写亲密关系内耗,是伴侣说你又忘了我生日,别忙着道歉,先说我确实疏忽了,但你对我很重要’——指责变成提醒’”;最妙的是金句标注”——每章结尾用加粗字体总结核心方法,比如内核稳定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知道如何与情绪共处”“真正的强大,是允许自己脆弱,但不会被脆弱淹没。这些工具化的总结,让读者看完就能抄作业

三、阅读体验:从“自我怀疑”到“稳稳接住”,我找到了情绪的“锚点”

我是缩在沙发上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遍读时,总忍不住拍大腿——原来我总因同事一句话失眠,是因为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了自我价值的标尺’”;我总在恋爱里患得患失,是因为把对方的反应当成了爱不爱我的唯一标准’”。书里有个测试:当你听到你不行时,第一反应是我真的不行,还是他为什么这么说我盯着手机屏幕笑了——我以前总是前者,现在才懂:​​外界的声音是信息,不是判决​​

第二遍读时,我开始工具化实践:遇到领导批评,我用题分离法这是他的看法,不代表我的能力;和伴侣吵架,我用情绪命名法我现在很委屈,因为你没回消息,而不是直接说你根本不在乎我;甚至和朋友吐槽时,我学会了限定时间”——只说10分钟,说完就转移话题。这些方法很小,却让我逐渐了下来。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的一句话:内核稳定的人,像一棵树——风来了会摇晃,但根始终扎在土里。这句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根系:小时候被父母说你什么都做不好,导致我总害怕被否定;工作后总想证明自己,反而忽略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现在,我会在每个周末写情绪日记,记录今天哪些情绪是因为外界,哪些是因为自己,渐渐发现:​​那些让我崩溃的,从来不是,而是我对事的看法​​

四、评价与影响力:心理圈的“实用主义典范”,成年人的“情绪救星”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在心理圈被称为实用心理学的标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评价它用生活化场景拆解专业理论,比教科书更易读;《新周刊》说这是一本成年人的生存指南,每个焦虑的深夜都值得翻一翻;更意外的是,它被企业HR关注——某互联网公司把书里的情绪急救包纳入员工培训,季度离职率下降了15%。

去年参加一个成年人情绪管理沙龙,遇到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读者,她说: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强,看完这本书突然哭了——原来我不需要永远坚强,只需要稳稳接住自己这句话让我突然懂了,《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工具的外壳,装了共情的内核:在这个内卷”“焦虑盛行的时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熟,不是永远不崩溃,是崩溃后能更快站起来;真正的内核稳定,不是刀枪不入,是有弹性的自洽​​

五、属于我的“内核稳定启示录”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上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几个字看了很久。以前总觉得内核稳定成熟的标签,现在才懂:​​它不是变得冷漠,是学会温柔地对待自己;不是拒绝情绪,是和情绪做朋友​​

现在的我,会把书里的话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桌前:情绪是信号,不是命令。”“外界的评价是参考,不是判决书。上周项目被领导否定,我用了情绪急救包:先去楼梯间抱了抱围巾,然后给领导发消息:您提到的问题我记下来了,下午三点前给您修改方案。结果领导回复:态度很积极,修改后我们再讨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内核稳定的人,不是不怕被否定,是即使被否定,也能稳稳地走下去​​

这就是《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给我的礼物:它不是什么人生指南,却用一个关于情绪的故事告诉我——​​这世上最珍贵的稳定,从来不是外界的不变,是内心的有备无患;最强大的内核,从来不是永远正确,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却依然热爱自己​​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建筑师”——与其追求永不倒塌的高楼,不如先打好有弹性的地基。毕竟,能在风雨里稳稳站着,已经很了不起了。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轻量级却“重磅”的财政政治学著作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守刚撰写,2023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仅十余万字,却以“税收国家—生产国家—福利国家”三阶段模型为骨架,...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 爱阅读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低估的传统武侠短篇 《痕深刀浅》是阅文集团Lv.1作家金木要2018年创作的传统武侠小说,全书共20章,约6.89万字,于起点中文网、起点女生网等平台免费试读。小说以诗歌形式开篇,...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