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AI时代学生画像》:重构教育生态的“四维画像”与破局密码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1

《AI时代学生画像》:重构教育生态的四维画像与破局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所著,2025年7月江苏书展首发。作为兼具一线教师、校长、教育顶层设计者及AI领域交流者多重身份的学者,唐江澎以四维画像为框架,系统回答了AI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其核心价值在于跳出技术替代人的焦虑,提出大写的人培育路径——通过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四大维度,重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正如书中所言:AI撞击教育,并非摧毁教育,而是倒逼其从工业化流水线转向生态化成长系统’”,这一比喻精准击中当前教育痛点。

二、内容亮点与独特性

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教育变革的破局之道。例如,在评价改革部分,唐江澎提出笔试+操作+面试的立体考核模式,批判以总分选人的传统逻辑:以刷题的方式选人,只能选出解题高手,很难选出问题解决者’”。在教师角色转型章节,他强调教师应成为人机协同的协调者,需用想象力代替知识灌输,通过观察学生情绪、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球学校理念——通过AI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如评测学自适应系统可实时推送知识点,让学生边学边练,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

全书语言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金句频出且画面感十足。如真正的危险不是AI本身,而是沿用旧地图驶向新大陆的船只’”等比喻,将抽象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阅读时,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如十年树木,基础教育应关注粗度而非高度’”),又能获得具体行动指南——例如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培养创造思维,如何利用AI工具实现超级教师的转型。个人体验而言,书中问题解决者的画像让我联想到疫情期间学生远程协作完成科创项目的案例,这种真实场景的呼应增强了代入感。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本书获得教育界权威高度认可。成尚荣在序言中评价其为非应景之作,而是厚实基础上的时代应答;新书首发式上,朱熹、杨澄宇等专家围绕AI时代基础教育变革路径展开深度对话,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AI教育应用日益普及的当下,本书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武器,更引发家长对教育流行语的反思——耕读传家学好数理化,再到AI时代的四维画像,教育理念的迭代映射着时代需求的变迁。

五、个人意义与时代共鸣

对我而言,本书最触动之处在于其破界思维。在AI工具泛滥的今天,它提醒我们:技术是翅膀,而人格是根基。书中优雅生活者的维度——培养审美素养、情绪管理能力——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用的人,更要培育有趣的人这种对完整的人的回归,恰与当前内卷躺平的社会焦虑形成对话,为教育变革注入人文温度。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心底用自己的句子叙述这种变化,汇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流行语。这本《AI时代学生画像》,正是这样一本用真诚与智慧书写时代命题的破局之作——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给出了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对教育本质的追问,对人性光辉的坚守,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想象。

“《AI时代学生画像》:重构教育生态的“四维画像”与破局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 爱阅读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一句话概括《哈姆莱特》,它是“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剧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600-1601年创作的悲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四大悲剧”。全剧约3万字,分五幕,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和NPC抢装备》:当游戏里的铁匠敲碎屏幕,我读懂了“存在”最鲜活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戏世界的“存在主义寓言”,2024年现象级游戏文学黑马 《和NPC抢装备》是95后作家“星野”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磨铁图书“游戏叙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赛博感——深紫色游戏界面中,一...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