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适用于教学——给中小学教师的实操指南》:一本让教案“活起来”的智能教学宝典 | 爱阅读
《AI如何适用于教学——给中小学教师的实操指南》:一本让教案“活起来”的智能教学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刘大伟、赵梓如两位教育学博士联袂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2025年8月重磅推出。作为国内首本聚焦“AI教学全流程实操”的指南,它以“理论认知—工具应用—教学创新—伦理反思”为框架,构建了从备课PPT智能生成到学科融合的完整路径。正如书中金句所言:“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让教案‘活起来’的魔法棒”——它让语文老师能用“万相营造AI”生成3D动态课文场景,数学教师通过几何画板+AI实现函数图像动态演示,英语课堂借助科大讯飞系统实现口语即时评分反馈。
二、内容亮点与工具革命
书中第三章至第七章堪称“AI教学工具库”:在作文教学场景中,通过“句心AI”生成故事开头触发学生创意,用“AI拍照识物”扫描校园植物生成古诗词意象卡片,让三年级孩子写出“银杏叶是穿越时空的老爷爷”的童趣表达;在数学几何课上,希沃白板结合AI生成可拖拽的思维导图,帮助初中学生理清“问题—材料—过程—发现”的逻辑链;更令人惊叹的是“人机共创”模式——学生用AI生成三个故事开头后自主扩写,教师通过“笔神作文”系统实现分层指导,将课堂转化为“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的试验场。
三、阅读体验与真实反馈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秋天的发现”习作课中实践了书中“AI对比批改”功能:学生初稿上传后,AI同步生成优化版,用颜色标注差异点。当小陈同学看到自己原文“树叶黄了”被拓展为“银杏叶穿上金裙子在风中跳舞”时,眼睛瞬间亮起探索的光芒。这种具象化修改示范,比抽象评语更易被三年级学生接受。更令人感动的是书中对教育温度的坚守——专章探讨“如何防止AI侵蚀儿童写作的人文内核”,强调教师始终是“引路人”,技术仅是“拓展教育可能性的协作者”。
四、社会影响力与时代价值
本书出版恰逢教育部2025年5月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南》,其中“禁止直接使用AI生成作业内容”的规约与书中“教育价值优先”原则形成呼应。在西安高新区第二十二小学,数学教师已用AI生图将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直观图形;深圳福田区外国语学校则通过AI口语评测系统实现学生发音实时纠正。这些案例印证了书中“AI赋能教育”的核心命题——它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从“批改机器”回归“灵魂工程师”。
五、个人触动与推荐理由
合上书卷时,我最想分享的是这句“AI能减负,但课堂的温度由您点燃”。它让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再惧怕“批改量山”,而是专注设计“人机共创”的思维脚手架。对于正在数字化转型中探索的同行,这本书既是“技术操作手册”,更是“教育哲学指南”——它教会我们用批判性思维面对技术,用创新性思维探索未来。正如诺奖得主辛顿所言:“永远不要停止编程”,而教师永远不要停止学习——这本书,正是通向AI时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