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是一个打工的》:在流水线与出租屋之间,我摸到了成年人最真实的心跳 | 爱阅读

4周前 (09-11)读一读23

《我是一个打工的》:在流水线与出租屋之间,我摸到了成年人最真实的心跳

深夜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天花板上摇晃的月光发了会儿呆——书里那个在电子厂上夜班的女孩,此刻大概也正趴在流水线前打盹,睫毛上沾着焊锡的碎屑。这是《我是一个打工的》最戳我的瞬间:它没有美化打工人的生活,却让我在那些粗糙的细节里,摸到了比诗与远方更滚烫的东西。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工人的自白书”

《我是一个打工的》是90后作者王小满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封设计极简:米白色底色上印着一台老式电子表的表盘,指针停在凌晨3点——那是书中主角阿琳上夜班的起点。作者王小满的真实身份是深圳某电子厂的资深打工妹:从18岁高中辍学进厂,到28岁因腰椎病离职,她在流水线旁坐了整整十年。书里的故事,全是她用铅笔在工牌背面、饭卡套里记下的流水账

二、书籍内容:流水线上的“生活切片博物馆”

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史诗,《我是一个打工的》就是角落里的生活切片博物馆”——它不写逆袭,不写鸡汤,只蹲在流水线旁,把打工人的日常碎片串成项链:

​​时间被切割成的颗粒​​:阿琳的上班时间是两班倒:早班7:00-19:00,夜班19:00-次日7:00。书里写她把手机闹钟设成6:58,因为6:59的铃声太尖,会惊醒同屋的王姐——她女儿昨天发烧了;写流水线的节奏:每45秒,传送带会咔嗒一声,我们必须在这声之前,把0.8毫米的芯片精准放进卡槽;写午休的15分钟:我们会蹲在车间后巷,分吃从家里带的梅干菜饼,油星子渗进工服口袋,第二天闻起来像妈妈的味道

​​打工人的微小仪式感’”​​:阿琳在工具柜里藏了本旧笔记本,扉页写着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同组的00后男孩小马,总在工帽内侧画笑脸;质检组的张姐,把女儿画的妈妈最漂亮贴纸贴在显微镜旁——这些不体面的小习惯,像暗夜里的萤火虫,把枯燥的日子照亮了一点;

​​藏在流水线里的江湖​​:书里没有职场宫斗,只有真实的温暖:阿琳怀孕时,全组偷偷把她的重活揽下来;小马被主管骂哭,老员工老周塞给他一颗水果糖:哭完了,咱再把这道工序的良率提到98%;甚至还有和保安大叔的默契”——每天凌晨下班,大叔会多给她留半块烤红薯,凉了就不好吃喽

最让我鼻酸的是一个暴雨夜的场景:阿琳上夜班,窗外电闪雷鸣。她摸出手机给妈妈发消息:妈,我在厂里挺好的,今天发了工资,给你买了双加绒棉鞋。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车间突然停电,应急灯亮起的刹那,她看见整条流水线的人都举着手机电筒,像一串发光的珍珠——原来,他们早就约好,要在停电时给彼此打光

三、写作特点:用“流水线语法”写最鲜活的人生

王小满的笔调像车间里的焊枪:不花哨,却能精准烫进人心。她没有用苦难文学博同情,也没用励志叙事灌鸡汤,而是用流水线工人的视角,把生活拆成最细的颗粒:

​​感官细节的沉浸式还原​​:写机器声,像有一万只蜜蜂在耳朵里筑巢,嗡嗡的,震得太阳穴发涨;写焊锡的味道,甜丝丝的,像小时候偷喝的止咳糖浆,可吸多了会呛得人掉眼泪;写夜班的困意,眼皮重得像挂了铅块,我总把螺丝帽在指尖转啊转,转累了就数——1、2、3……数到第234个时,天就快亮了

​​语言的工人式诗意​​:阿琳在笔记本里写:流水线是条河,我们都是河里的石头——被冲得圆溜溜的,却也把河水磨得更清了;小马在工帽上画笑脸,说:咱干的活儿是制造快乐的,要是自己先苦哈哈的,谁来给别人造快乐?;老周常说:机器越转越快,可人心得慢下来——你看,这螺丝要拧七圈半才紧,急不得。

​​结构的日记体真实感​​:全书按日期分章节,从2014年3月15日第一天上班2024年1月10日最后一天打卡,每篇日记短则几百字,长则千余言,像朋友给你发消息,絮絮叨叨说着当天的琐事——但合上书你会发现,这些琐事拼起来,就是最珍贵的打工人生存图鉴

四、阅读体验:一场“痛并温暖”的自我和解

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是本吐槽职场的爽文——毕竟打工这个话题,太容易写成抱怨大会。但翻到第三页,我就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

最戳我的是阿琳第一次领工资的场景:她攥着皱巴巴的3280块钱,跑到厂门口的便利店,给妈妈买了瓶护手霜(她总洗衣服不用贵东西),给弟弟买了盒拼图(他说想当工程师),剩下的钱存进银行卡,备注是妈妈的体检基金。收银员阿姨笑着说:姑娘,这钱赚得不容易吧?她摇头:不难,就是手有点酸。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广告公司加班到凌晨的日子:为了做出有创意的方案熬红眼睛,却在给妈妈打电话时说我挺好的,不用给我打钱。《我是一个打工的》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虚荣和拧巴——原来体面不是西装革履,而是能坦然说我累了,是能记住妈妈的生日,是把辛苦嚼碎了咽下去,还能给生活加点糖。

读这本书时,我总忍不住在便签上记那些工人式金句。朋友见了笑我:你这便签本快成打工人语录了?可我知道,这些句子不是梗,是生活的智慧——它们让我在后来被领导骂到掉眼泪时,想起阿琳说的机器越转越快,人心得慢下来;在想买超出预算的东西时,想起她给妈妈买护手霜的认真;在抱怨工作没意义时,想起小马在工帽上画的那张笑脸。

五、评价与影响力:打工人的“心灵止痛药”

这本书上市后,在豆瓣拿下了9.1分,短评区全是破防了”“像在写我自己的真实反馈。有位在东莞制衣厂打工的读者留言:我每天在流水线坐12小时,总觉得活着没意思,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我的汗、我的累、我藏起来的那颗糖,都有人懂。

职场类博主@阿杰在小红书发长文:别被打工就是消耗说法骗了!这本书里的阿琳,十年间从流水线工人做到质检组长,攒钱供弟弟上了大学——所谓平凡,不过是生活给我们的保护色,里面藏着最坚韧的力量。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成了不少企业的员工关怀读物。某电子厂HR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打工没前途,看完这本书才明白,所有认真活着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温柔地对待生活”

合上这本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台停在凌晨3点的电子表看了很久。王小满的故事或许不算成功,她现在依然在深圳做着文员工作,偶尔去电子厂做兼职,但她书里写:我拧过的每一颗螺丝,都拧紧过生活的螺丝帽——不是因为我多厉害,是因为我没放弃过。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心里。现在的我,不再执着于必须成为人上人,而是开始记录工作中的小确幸:帮同事修好了打印机,收到客户的一句谢谢,甚至是楼下早餐铺老板多给我的一勺豆浆。上周路过以前的电子厂,看见流水线旁的姑娘们正举着手机拍照,我笑着喊:师傅,歇会儿呗?有人认出我是写《我是一个打工的》的读者的朋友,冲我竖大拇指:闺女,干啥都不容易,好好干!

最后,想把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送给你:我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是被生活磨出温度的齿轮——转得慢些没关系,转得久些更好。因为每转一圈,都在靠近心里的那束光。

如果你也在为打工没意义迷茫,如果你受够了必须成功的焦虑,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虚无的安慰,却会让你在流水线的轰鸣里,摸到成年人最真实的心跳;会在你疲惫时,轻声说:你辛苦了,但你值得被看见。

“《我是一个打工的》:在流水线与出租屋之间,我摸到了成年人最真实的心跳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显微镜” 1965年,当各国政府正以“万能之手”自居时,戈登·塔洛克用《官僚体制的政治》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这位与布坎南共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用经济学家的冷峻视角,将官僚机构从“神圣殿堂”拉回“理性算计...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 爱阅读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本带你重新思考“国家与自由”边界的无政府主义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领袖米哈伊尔·巴枯宁,初版于1873年,是19世纪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标志性宣言”。它诞生于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当时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巴枯宁却针锋相...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 爱阅读

《活着》:于苦难深渊中窥见生命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余华,中国当代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剖析人性,《活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创作背景: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彼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面临着诸...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