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在“速成时代”,重新定义“创业成功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在速成时代,重新定义创业成功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是60后餐饮人张叔的创业手记,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出版。这不是一本成功企业家的自传,而是一位在胡同里开了28年饺子馆的普通人,用300页纸记录的创业生存实录”——从1996年借3万块支起第一个棚子卖饺子,到如今开出12家社区店;从被城管追着收摊的流动摊贩,到被《舌尖上的中国》报道的胡同美食符号

​​核心价值​​

​​创业焦虑症的一剂解药​​:当全网都在鼓吹3年融资过亿”“5年上市敲钟时,这本书用28年的真实历程告诉你:​​创业不是冲刺赛,而是马拉松;真正的成功,是活成别人离不开的样子​​

​​普通人的创业生存指南​​:没有高大上的商业模型,只有冬天凌晨4点去菜市场抢头茬韭菜”“和员工挤在10平米宿舍吃饺子”“为省电费把空调温度调高2度的真实细节,像一面镜子照见创业的烟火气

二、内容亮点:不是“传奇故事”,是“把日子过成事业”的生存智慧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创业遥不可及的神话拉回了触手可及的日常​​。作者张叔像个坐在对面唠嗑的老邻居,用大量碎碎念式的细节,拆解了创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存密码

​​饺子皮比馅重要的产品哲学​​

张叔的饺子馆开了28年,菜单始终只有8种馅:猪肉白菜、韭菜鸡蛋、茴香肉……有人说他保守,他却说:我研究了1000个顾客,发现80%的人吃饺子,图的是熟悉的味道’——馅可以变花样,但皮必须筋道。为了找一口好锅煮饺子,他跑了6个省,最后在河北农村订做了30口铸铁锅,说铁锅煮的饺子,汤头鲜,锅贴底儿脆。这种死磕细节的笨功夫,让他的饺子成了胡同里的味觉坐标

​​员工比我亲的管理智慧​​

饺子馆的员工90%是跟着张叔干了10年以上的老人:帮厨王姐从18岁做到40岁,现在管着后厨;服务员小慧结婚生子又回来,张叔说店里的位置给你留着呢。他的秘诀很简单:​​别把员工当工具人,要把他们当家人’”​​——过年发红包不发购物卡,发自己包的饺子;员工家里有事,他准假还让厨房熬好汤送过去;甚至把自己的房产证抵押给员工看病,说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啥都没了

​​慢就是快的生存节奏​​

2015年,外卖平台兴起时,张叔的店曾被年轻人吐槽没线上渠道;2020年疫情期间,同行纷纷关店止损,他却坚持哪怕只卖10份饺子,也要开门。他说:创业不是要追上所有风口,是要守住自己的护城河’——顾客爱吃你的饺子,员工信你这个人,这就是最大的抗风险能力现在,他的店线上订单只占15%,但老顾客复购率高达80%,成了社区里的情感地标

这些案例没有年入千万”“估值过亿的光环,却藏着最朴素的真理:​​创业的本质,是用真心换真心,用坚持换信任​​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在胡同口听大爷唠嗑,却藏着最扎心的创业真相

​​烟火气拉满的叙事​​:张叔的文字带着老北京的蔫儿坏和实在,他会写1996年冬天,我和媳妇在胡同口支摊子,风刮得帐篷哗哗响,她端着饺子碗手直抖,我骂她没出息,转头把自己围脖解下来给她系上;会回忆去年冬至,有位80岁的老顾客拄着拐杖来吃饺子,说我老伴儿活着时最爱吃你这口,我替她多吃俩’”——这些细节像电影里的慢镜头,让你会忘记这是本书,仿佛就坐在胡同口的小马扎上,听张叔讲他的人生。

​​反焦虑的创业哲学​​:书中没有颠覆式创新”“指数级增长这类热词,却处处是对急功近利的温柔反击。比如他说:别总盯着别人的店人山人海,你得先让自己的顾客吃高兴了——他吃高兴了,才会带他媳妇来;他媳妇吃高兴了,才会带她妈来;这才是滚雪球的生意。这种慢哲学,像一盆冷水浇在创业焦虑的头上,让人瞬间清醒。

​​金句藏在大白话​​:没有刻意的干货总结,但每段故事结尾都有一句直击人心的话。比如谈坚持:创业就像包饺子,揉面要耐着性子,擀皮要讲究手法,煮的时候不能急——急了破,慢了坨,火候到了,自然香。谈失败:我当年也赔过钱,赔得连饺子馅都买不起,但我告诉自己:赔的是钱,赚的是经验;钱能再赚,经验买不来。’”

​​个人阅读体验​​

我去年辞职开了家社区咖啡馆,一开始学网红店搞打卡墙”“限定款,结果三个月亏了2万。读到张叔饺子皮比馅重要的章节时,我突然开窍——我的顾客买的不是ins风装修,是早上来杯热咖啡,能坐半小时看报纸的踏实感。后来我把咖啡馆改成了社区书房,每天留两小时给老人们读报,现在店里70%的顾客是熟客,还有位奶奶把孙子的满月酒订在了这儿。合上书时,我摸着咖啡馆的木桌说:原来创业不是要成为谁,是要做好自己

四、权威评价与社会影响力: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做一棵“扎根的树”

​​草根逆袭的口碑神话​​:本书上市3个月销量破10万册,豆瓣评分8.9,评论区满是像看了部《人世间》”“终于有人写普通人的创业了。餐饮协会会长评价:这是一本反流量的创业书,却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当下时代的精神锚点​​:在35岁失业”“创业失败率高的讨论中,这本书像一根定海神针——它证明:​​创业从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更不是赌运气的游戏,而是用时间积累信任,用真心换真心的修行​​

​​普通人的心灵灯塔​​:不仅是创业者,书中慢下来、扎深根的生活态度,也被上班族、退休老人奉为人生指南。小红书上有用户分享:用张叔的方法经营婚姻——少点仪式感,多点家常饭,现在我和老公结婚10年,比热恋时还亲。

五、个人感悟: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创业的答案在日子里”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张张叔的照片——他穿着蓝布围裙,站在饺子馆门口笑,脸上全是岁月的皱纹,却亮得像星星。以前总觉得创业惊天动地,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创业,是把普通的一天过成不普通的一生​​

书中张叔说:我这辈子没赚过大钱,但我觉得自己挺成功——每天早上开门,有顾客说张叔,今儿吃饺子;每年过年,有员工带着全家来吃团圆饭;就连我孙子,都说长大要像爷爷一样开饺子馆这句话像一颗钉子,扎进了我对成功的认知里——在这个速成焦虑盛行的时代,能把日子过成事业,能让身边人依赖你,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你也在创业的路上迷茫,或者单纯想看看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这本书值得一读。它会告诉你:

​​一辈子的事业,不是要做多大,是要做多久;不是要活成别人的传奇,是要活成自己的光。​​

毕竟,这世上最动人的创业故事,从来不是一夜暴富,而是一粥一饭,一饺一人的温暖坚持。

“《一辈子的事业:我的创业非传奇》:在“速成时代”,重新定义“创业成功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