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6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城市体检报告”的诞生

2023年,当中国迈入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一本名为《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的学术专著横空出世。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张博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邱慈观教授领衔,联合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团队,以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经,中国式现代化为纬,为全国39个重点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编织了一张ESG治理体检网。全书414页,涵盖治理、经济、生态、民生、文明五大维度,120余项细化指标,堪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景地图

二、核心价值:给城市治理装上“ESG导航仪”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工具。

对政策制定者:书中提出的宏观ESG治理评价体系,像一张城市健康诊断表。例如,在政府治理效能维度,通过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法治建设水平等指标,为地方政府提供短板清单。2024年某省会城市因暴雨引发内涝,书中城市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水平指标提前预警的排水系统老化问题,恰与现实痛点吻合。

对投资者:ESG不再是企业的道德标签,而是城市投资吸引力的硬指标。书中城市金融发展和金融环境章节,用要素市场化配置率”“高级化产业基础等数据,揭示了深圳为何能吸引全球资本——科技创新企业密度指标领先全国3倍。

对普通读者:它像一本城市生活指南。比如,城市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情况指标,用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数据,解释了为什么杭州居民幸福感常年居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得分比全国平均高40%。

最触动我的瞬间:当读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章节中,某重工业城市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指标转型,从污染大户变为光伏之都时,我突然意识到:ESG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个城市破局重生的钥匙。

三、内容亮点:用“数据手术刀”解剖城市治理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像一位金融外科医生,用指标+案例+数据三重刀法,精准切割城市治理的病灶

历史切片1:治理效能的压力测试

书中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指标,复盘了2023年某沿海城市台风灾害中的政府响应。通过对比灾前预警覆盖率”“灾后重建速度等数据,揭示了平时准备不足应急机制僵化的双重短板——这种用数据还原现场的写法,让抽象理论瞬间有了画面感。

历史切片2:生态转型的成本账

城市碳排放降低强度章节,作者用单位GDP能耗”“清洁能源占比等指标,计算了某钢铁大省双碳转型的成本:每降低1吨碳排放,需投入2.3万元绿色技术改造,但可带动周边15个新能源岗位——这种经济账+社会账的复合分析,让绿色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

历史切片3:民生福祉的温度计

城市全民受教育程度章节中,作者用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数据,勾勒出中国教育公平的进展:2023年,农村学生本科录取率较2018年提升18%,但城乡师资差距指标仍显示:一线城市教师硕士学历占比达65%,而农村仅28%——这种进步与差距并存的呈现,让读者既看到希望,又感受到紧迫。

书中金句:ESG不是城市的装饰品,而是应对未来风险的防波堤”——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对城市治理的理解:可持续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四、写作特点:用“翻译官”的笔触讲透硬核理论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学术论文翻译成了大众语言

比喻大师:作者称ESG指标体系城市的健康码’”,说绿色金融生态转型的催化剂’”——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复杂概念瞬间了起来。

数据控的狂欢:书中充斥着2023年,39个城市平均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2%”“某城市每万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达3.2个等硬核数据,但作者用相当于每个家庭拥有0.8个健康管家’”的类比,让数据变得有温度

跨学科视角:作为金融学教授,张博辉却用社会网络分析解读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活动,用博弈论模拟政府与市场的ESG协同机制”——这种金融+社会+治理的跨界思维,让书的内容充满新鲜感。

五、阅读体验:像和一群“城市规划师”喝茶聊天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坐在深圳前海的咖啡馆里,听张博辉教授团队聊城市治理的那些事儿

真实感:作者坦言某城市因数据造假被移出样本,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他的人格更具魅力。

互动感:书中采用问题+解答形式,比如问如何平衡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绿色GDP考核’”——这种你问我答的对话感,让我仿佛在参与一场城市治理研讨会。

治愈感: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中小城市的共情。他说:二三线城市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旁观者,而是特色化路径的探索者。”——这句话让我想起家乡的光伏小镇,它们用分布式能源+乡村旅游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ESG之路。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殿堂到政策前线的“现象级爆款”

学术认可:原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评价:这是中国城市ESG治理的标准范式

社会反响:获评2023十大金融图书,豆瓣评分9.2,小红书城市治理必读书单话题下超30万篇笔记。读者称它为政策制定者的工具箱’”“投资者的避雷针’”“市民的幸福指南’”

政策影响:书中提出的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绿色股票指数等建议,被纳入2024年央行《金融稳定报告》和2025年十四五金融规划。

七、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在2025年这个黑天鹅与灰犀牛共舞的时代,读这本书就像获得一张城市生存地图

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杭州的数字经济成都的公园城市能成为ESG标杆;

它会教你,如何用绿色金融工具撬动城市转型;

它会让你明白,ESG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未来竞争力的源泉。

最后一句安利: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以前看城市新闻,就像盲人摸象——现在,你终于能看清这头大象的全貌了。

“《中国城市ESG治理评价体系》书评:用“ESG显微镜”透视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 爱阅读

《国策》:一部装满战国纵横智慧的“说话艺术宝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谋臣策士言行的国别体史书,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战国至秦汉间的学者陆续编撰,最终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按东周、西周、秦、齐...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国家与市场》: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重新定义“有效治理”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政策哲学”,藏在数据里的“治理说明书” 《国家与市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9年的经典著作,虽非他最广为人知的《饥饿与贫穷》《以自由看待发展》,却被学界...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在被规训的记忆里,我们如何“记得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记忆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199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青少年小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影响美国的88本书”。中文版由接力出...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 爱阅读

《最后一张牌》:当旧牌面朝上,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未完成” 一、书籍基本信息:悬疑与温情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治愈推理 《最后一张牌》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深褐色牛皮纸底色上,一张磨损的扑克牌斜倚在旧相框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