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9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一、核心价值:用画笔重构人与自然的契约

当城市钢筋森林吞噬最后一抹绿意,当社交媒体将自然简化为网红打卡点,这本由刘华杰、李聪颖主编的博物绘画集,像一剂生态清醒剂”——它用53位创作者的196幅手绘作品,将博物学从实验室的玻璃罐中解放,重新锚定在生活现场

对读者的馈赠:

科学启蒙的轻入口:书中每幅画都标注物种学名、地方名、绘制时间地点,甚至解剖图细节,让看热闹的外行也能读懂植物叶片的叶脉结构、鸟类羽毛的排列逻辑。

艺术疗愈的自然处方:水彩晕染的菌类孢子、工笔勾勒的昆虫复眼、电脑绘制的生态系统链……这些画作像一扇扇任意门,带读者逃离KPI焦虑,坠入一花一世界的微观宇宙。

地方记忆的活化石:创作者被要求优先绘制本地特色物种,于是书中既有东北红松林的雪压枝头,也有海南珊瑚礁的五彩斑斓,甚至城市公园里被忽视的野草——这些画作拼凑出一幅中国生态拼图,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故乡的影子。

对我个人的意义:

作为在都市长大的自然盲,我曾以为博物学是《动物世界》里赵忠祥的解说词,或是植物园里请勿触摸的警示牌。直到翻开这本书,被一幅《北京胡同里的壁虎》击中——画家用细腻笔触记录了壁虎捕食蚊子的瞬间,背景是斑驳的砖墙和晾衣绳上的衬衫。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然从未远离,它只是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褶皱里。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观察世界的博物学之眼

二、内容亮点:从科学绘图生活叙事的革命

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博物画的标本式呈现,用五大创新法则重构了博物绘的DNA:

1.本地性:画笔下的生态乡愁

创作者被要求优先绘制本地物种,于是书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博物题材:上海弄堂里的蟑螂、广州茶楼外的麻雀、成都小区里的蜗牛……这些不体面的生命,在画家笔下获得了尊严。比如一幅《西安城墙根的蒲公英》,画家不仅记录了种子飞散的瞬间,还画出了砖缝里的蚂蚁——这种物种共生的视角,让博物学从分类学游戏变成了生命故事会

2.细节控:显微镜下的美学暴击

书中大量细节图和解剖图堪称强迫症福音:一幅《云南菌类图谱》里,鸡枞菌的菌褶被放大到纤毫毕现,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一幅《海南蝴蝶翅膀》用电脑绘图技术,将鳞片的微观结构转化为色彩斑斓的抽象画——这些细节让博物画从科普插图升级为艺术装置

3.记录癖:给每幅画上户口

每幅作品都标注了绘制时间、地点、物种学名和地方名,甚至创作者的心情感悟。比如一幅《杭州西湖的睡莲》旁写着:2023年6月15日,雨后初晴,花瓣上的水珠像碎钻。这种日记式记录,让博物画从静态标本变成了动态生命档案

4.跨界实验:博物学的破圈狂欢

书中鼓励绘制连环画、讽刺画、生态系统画等非传统形式。一幅《城市生态系统》用漫画分镜,展现了从土壤微生物到高楼大厦的能量流动;另一幅《消失的麻雀》用讽刺手法,对比了1950年和2020年北京胡同里的鸟鸣声——这些创新让博物学从学者专利变成了全民狂欢

最戳我的句子:

博物学不是收集标本,而是收集对世界的惊奇。”——这句话印在书封内侧,像一记耳光打醒了我:原来我们缺失的不是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惊奇能力

三、阅读体验:一场五感通感的自然派对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场沉浸式自然展览:

视觉:水彩的氤氲、工笔的细腻、电脑绘图的赛博感,让每页都像独立艺术展。

听觉:虽然无声,但通过画面能听到风穿过芦苇的沙沙声、蜜蜂振翅的嗡嗡声。

触觉:指尖划过画中菌类的绒毛、鸟类的羽毛,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嗅觉:看到画中的桂花,会下意识深呼吸;看到画中的榴莲,会皱起鼻子。

味觉:一幅《云南野生菌火锅》让人口水直流,一幅《广东凉茶》让人舌根发苦。

社会共鸣:

学术认可: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本书主编)因复兴博物学文化,获评2019年度学者”“湛庐2021年度思想引领者,其作品两次入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公众热捧:小红书博主发起跟着博物绘去旅行挑战,有人真的带着书去云南找画中的菌类,结果发现:现实中的鸡枞菌比画里还香!

政策呼应: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这本书用艺术方式传递了每个物种都值得被看见的理念,被生态学家称为最温柔的环保宣言

真实体验:

读完这本书,我干了两件傻事

买了本速写本,开始记录小区里的野草——虽然画得像儿童涂鸦,但第一次发现,原来狗尾巴草的穗子有那么多层次。

在家庭群发了张书中的《东北冻土带的驯鹿》,结果引发了一场物种知识大赛:姑姑认出了驯鹿角上的年轮,表弟科普了驯鹿的迁徙路线——原来博物学能成为家庭关系的粘合剂

四、评价与影响力:博物学的文艺复兴进行时

这本书像一颗石子,在中国博物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行业标杆: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2024年度十大好书,称其重新定义了博物绘的边界

创作革命:书中提出的本地性、细节控、记录癖、跨界实验四大法则,已成为国内博物画家的创作圣经

国际关注:2024年巴黎自然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博物绘特展,法国《世界报》评价:当西方博物学还在纠结科学还是艺术时,中国画家已经找到了第三条路——生活。

最戳我的社会价值:

内卷”“躺平成为口头禅的今天,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第三选择”——像博物学家一样生活:不焦虑于未来,不沉溺于过去,而是蹲下来,仔细观察一朵野花的绽放,倾听一只蟋蟀的鸣叫。这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或许正是对抗时代焦虑的最好解药。

结语:带上这本书,去生活里寻宝

合上书页,我仿佛听见刘华杰教授在耳边说:博物学不是学问,是生活态度。如果你也厌倦了打卡式旅行”“碎片化阅读社交媒体表演,不妨带上这本书,去小区角落、城市公园、乡间小道——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座永不闭馆的博物馆,而这本书,就是你的入场券

正如书中所言:自然不在远方,而在你低头时,睫毛投下的阴影里。

“《中国博物学评论特辑:回归生活的博物绘》:在科学与艺术的褶皱里,打捞生活的诗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在生死竞技场里,我们都是“反抗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青少年觉醒圣经”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2008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首印20万册,两年内销量突破1亿,被《纽约时报》评为“2008年度最佳青少年小说”,更被《卫报》称为“21世纪最具...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