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史。20世纪50年代后虽经修订,但核心框架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前瞻性——应急管理尚未成为热词的年代,陈先生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防灾-救灾-重建的完整逻辑。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再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新增了现代学者的导读,更适合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容:比“灾难故事”更震撼的,是“破局智慧”

若单看目录,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苦难实录水旱之灾”“蝗螟为患”“兵灾匪祸”……但翻到正文才发现,陈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每个灾难的肌理,重点全在人如何应对

比如写水灾,他没有停留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而是用大量地方志数据证明:唐代为何能在黄河泛滥区十年九收?关键在均田制下配套的义仓制度”——每块田按产量交10%的粮食入仓,灾年按人头分配,仓廪实直接绑定了民心稳。再比如讲蝗灾,他从《齐民要术》里翻出宋代农民的扑蝗法:清晨用竹枝扫蝗卵,正午用布单罩虫群,甚至发明了养鸡食蝗的生物防治——这些细节比任何救灾英雄的故事都更鲜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丁戊奇荒(1876-1879年)的记录:这场覆盖华北五省的大旱,死亡人数超千万,但陈先生没有渲染饿殍遍野的惨状,反而聚焦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一个土办法”——他鼓励乡绅开设粥厂,但规定领粥者必须自带碗筷,看似苛刻,实则避免了流民哄抢;更绝的是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渠道、补城墙,每人每天发两斤粗粮,灾民的手没闲着,心就没凉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至今读来仍像一记重锤,敲在灾难应对的本质问题上。

三、写作特点:学术的严谨,故事的鲜活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救荒史》的硬核藏在细节里:陈先生查阅了《史记》《汉书》到明清《灾异志》的上千种史料,统计了2000余年间的水旱蝗灾次数,连某县志记载大旱,树皮皆食尽,人相食’”这样的只言片语都被标注出处。但他的文字却毫无学究气——饥荒中的婚姻时,他引用了河北《获鹿县志》的记录:灾年女子嫁妆仅一升米,谓之米婚;男子娶亲需背三斗粟,谓之粟礼短短两句,就把生存压力下的人情变迁写得活灵活现。

更妙的是他的古今对照。比如讲到仓储制度时,他突然插入一句:今日某些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若能学学宋代常平仓丰年收、灾年放,怕是能少些过期食品浪费的荒唐。这种跳出历史说现实的机锋,让严肃的学术书有了对话感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位“老祖宗”聊生存哲学

第一次读《中国救荒史》是在去年夏天,当时河南正遭遇特大暴雨。合上书本时,我盯着窗外的积水突然明白:古人面对灾难时的慌乱、挣扎、智慧,其实和我们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因粮道被淹绝望,会因官仓贪腐愤怒,但更会在绝境里想出借牛耕田分半粮”“卖棺木换粮的土办法。

书中最让我流泪的,是一个关于义庄的故事:明清时期,江南富户建义庄储存粮食,规定族中若有灾,按人头领粮,但领粮者需帮庄里修一次路。这哪是慈善?分明是用互助把个体危机变成群体责任——今天的社区互助群”“志愿者救援队,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吗?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灾荒从未远离人类,但古人的抗灾思维从未过时——它不是等靠要的依赖,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灵活变通的策略”“守望相助的温度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经典到“生存指南”

《中国救荒史》的地位,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它是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史》评价),顾颉刚曾说读史不知灾荒,等于读人不知生死。而它的破圈则更有意思——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这本书被多地应急管理局列为参考读物,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当社区治理教材书里讲的以工代赈’‘民间仓储,和我们现在的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储备简直是古今呼应。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知识输入。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小危机(比如疫情封控、工作变动)时,多了份古人视角的从容——原来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从大禹到现在从未改变:准备充分、灵活应变、彼此扶持。

最后: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话

书里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上:灾荒是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天的无情,而是人的有备。

如果你也想理解中国人如何在灾难中活下来,又如何活得有尊严,不妨翻开这本《中国救荒史》——它不会给你灾难浪漫化的幻想,但会让你看见:在绝望的裂缝里,古人曾怎样用智慧种出希望的芽。而这芽,今天依然在生长。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 爱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用“人”的温度,融化教育的“冰河时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老教师的“教育手账”,写给所有“在讲台上迷茫的人”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是特级教师李华(化名)的30年教育沉思录,2024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作者扎根乡村中学20年,后调任城市重点校,见证了中国教育从“...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