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制度褶皱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制度褶皱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小而美”的制度解剖手册

若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比作一台手术刀,它精准解剖的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汉、唐、宋、明、清五朝的“政治器官”——从中央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到地方郡县制的权力分配;从科举制的“人才生产线”,到赋税兵役制的“国家血液系统”。这本仅160页的精装小书,由钱穆1952年演讲整理而成,三联书店2021年再版时保留了口语化的鲜活感,仿佛一位老学者在茶馆里与你促膝长谈,用政府组织”“选举考试”“财经赋税”“兵役制度四根支柱,撑起五千年政治文明的骨架。

二、核心价值:打破“专制黑箱”,还原制度的人性底色

钱穆最颠覆性的贡献,在于他撕掉了“封建专制”的标签,将制度还原为“人事与时代合谋的产物”。他像一位考古学家,在制度的断壁残垣中挖掘出三重真相:

地理决定论的妙用:汉代郡县制为何能稳定运行?因为“一百多个郡的太守地位与九卿平等”,形成“地方监督中央”的平衡术,恰似现代企业“分权制衡”的古代版。

经济基础的隐形操控:唐代两税法改革失败,因“货币经济未成熟,农民被迫以实物抵税”,如同今天用比特币买煎饼果子——技术超前导致制度崩溃。

文化传统的基因编码:宋代兵制被钱穆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坏”,但根源不在制度本身,而在“重文轻武”的儒家伦理,让将军们“带着镣铐跳舞”。

这些洞见让读者恍然大悟: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剧本,而是由地理、经济、文化共同编织的复杂织锦。

三、内容亮点:用“显微镜+望远镜”重构历史

钱穆的笔下,历史是门“混血学科”:

制度考古的细节控:他考证出汉代“太常”一职不仅管皇家太庙,还兼管教育,因为“祭祀与教化同属礼制范畴”,这种“职能跨界”比现代互联网公司的“斜杠青年”早了两千年。

跨朝代对比的烧脑局:在分析唐代科举时,他冷不丁抛出一句:“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就像今天的‘校友圈推荐制’,而科举则是‘全国统一高考’——前者靠关系,后者靠分数,但两者都可能滋生腐败。”

金句暴击的哲学味: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研究制度,必须懂得在历史事实背后,所隐藏的那一套传统政治精神。”

这些句子像手术刀般精准,切开历史的表象,露出制度的筋骨。

四、写作特点:把历史讲成“单口相声”

钱穆的文笔有种独特的“学者幽默”:

场景化描写:描述宋代兵制时,他写道:“禁军像中央卫队,厢军像地方保安,但两者都‘吃皇粮不干活’,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就像一个公司养着两批闲人,老板还天天喊穷。”

悬念设置:开篇就抛出问题:“中国为何能维持两千年中央集权?”随后用五朝制度变迁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章才给出完整答案,让读者像追剧般欲罢不能。

反差萌对比:在批判清代“部族政权”时,他调侃:“满清贵族的‘统制政策’,就像用中世纪的管理方式运营现代企业——皇权是CEO,军机处是董事会,六部是部门经理,但所有决策都得听家族长老会的。

五、阅读体验:一场“思维蹦极”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了时光过山车:

1章的震撼:当看到汉代三公九卿制如何通过皇室与政府分离避免权力垄断时,忍不住想重新翻开中学历史课本。

3章的沉思:读到宋代相权分割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今天的企业要强调扁平化管理”——历史与现实的共鸣,像电流般击中大脑。

终章的共鸣:结尾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论断,与当下“数字化转型”“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形成奇妙呼应,让人不禁感叹: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个马甲。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制度弹性”的讨论。钱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失败,在于“相权被分割成碎片,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企业的“部门墙”问题——原来千年前的古人,早已为今天的职场困境提供了答案。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茶馆的“现象级”著作

学术认证:豆瓣9.2分,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列为必读书目,学者葛兆光评价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中国历史的病灶

社会共振:在“内卷”“躺平”成为热词的今天,书中“制度与人事配合”的论断,为理解当代职场困境提供了历史视角——原来“996科举内卷本质相同,都是制度设计滞后于时代需求的产物。

文化破圈:B站UP主用动画还原汉代郡县制如何管理百万人口,播放量超百万;抖音历史技术流话题下,网友自发用书中理论分析房价调控”“教育公平等问题。

七、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拥有?

如果你:

厌倦了“英雄史观”的陈词滥调

想用经济学思维理解历史

好奇“为什么中国能成为唯一延续的文明古国”

渴望从历史中获取应对当下挑战的智慧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你的“历史工具箱”。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选择”。就像钱穆在自序中所写:“历史不是判决书,而是解剖室——只有看清病灶,才能找到治愈的药方。”

金句收尾:

“读史的最高境界,不是记住多少年号,而是看透历史如何像俄罗斯套娃般,将过去的选择,层层包裹进今天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制度褶皱里触摸历史的温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 爱阅读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解码现代国家成长的“财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轻量级却“重磅”的财政政治学著作 《何以现代:来自西方的财政智慧》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刘守刚撰写,2023年7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全书仅十余万字,却以“税收国家—生产国家—福利国家”三阶段模型为骨架,...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