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6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去年秋天,我在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淡蓝封面的小书。书脊有些起翘,扉页上写着钱宾四先生讲稿,1952年的油印痕迹还若隐若现。翻到第一章汉代政府组织,钱穆先生用宰相是皇帝的秘书长形容三公九卿制,突然就笑出了声——原来严肃的古代官制,可以讲得像邻居大爷唠家常。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扑簌簌落,我忽然明白:读史最妙的,不是记朝代年表,而是看制度如何在时代里生长扭曲

一、核心价值:给历史“松绑”,教我们用“动态眼光”看制度

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停留在王朝兴衰的爽文里:秦始皇暴政亡国、汉武帝雄才大略、明朝宦官专权……但钱穆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划开了这些标签化的滤镜。他在序言里就说: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所以这不是一本帝王将相史,而是​​用政治制度的演变,还原一个时代的生存逻辑​​——比如汉代察举制为何从举孝廉变成门阀垄断?唐代租庸调制为何能支撑盛世却亡于两税法?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到底是皇权独裁还是效率升级?

这种动态视角对今天的我们太珍贵了。当网上热议制度优势历史周期律时,钱穆的提醒像一盆凉水: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它教会我们:看制度不能脱离具体的人事(比如汉代察举制依赖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自觉)、时势(比如唐代均田制崩溃源于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更不能简单用好坏评判——就像一棵树,枝叶可能枯萎,但根须曾努力扎进过时代的土壤。

二、内容亮点:用“解剖麻雀”的细节,把复杂制度讲成“故事”

钱穆的高明在于化繁为简。他没有堆砌史料,而是抓住每个朝代最关键的四大制度(政府组织、选举、经济、兵役),用具体到操作层面的细节,让读者看见制度如何运转。

比如讲汉代察举制,他没有说这是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而是讲了一个具体场景:每年由地方官推荐孝廉,被推荐的人要经过策问(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但到了东汉,孝廉逐渐变成官二代的通行证——“因为大家族能读书、能交游,地方官自然愿意推他们。这种细节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制度从理想异化的过程。

再比如讲唐代三省六部制,他把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关系比作起草-审核-执行的流水线:中书省拟诏令,门下省如果反对可以涂归(打回去修改),尚书省负责具体落实。这种权力制衡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体现在每道诏书必须盖中书、门下两省的章才能生效的细节里。读到这里,你会突然懂:所谓完善的政治,不过是无数人在具体事务中互相补台的智慧。

书里有个让我反复琢磨的例子:明代卫所制原本是兵农合一(士兵屯田自给),但后来士兵逃亡、土地荒废,反而成了财政负担。钱穆没有批判制度失败,而是轻轻点了一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当守成之君不再像开国皇帝那样重视屯田,当军官开始克扣军粮,再好的制度也会朽坏。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挑破了制度万能论的泡沫。

三、写作特点:像和老教授围炉夜话,把学术写成“烟火气”

钱穆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是史学大家,却不用晦涩术语,反而像坐在藤椅上和你聊天:我讲汉代,先从秦代说起,因为汉承秦制嘛。”“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宋代要重文轻武?这得从五代十国的乱局说起……”这种语气像极了当年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他对着学生娓娓道来,没有架子,只有对历史的温情。

但亲切感之外,是扎实的问题意识。每讲一个制度,他都会追问:这个制度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埋下了什么隐患?比如讲唐代科举制,他说:科举打破了贵族垄断,让寒门子弟有机会,但后来考的人太多,只能靠诗赋取士——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局限?这些问题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思考的钥匙

最妙的是他的历史同理心。他从不站在上帝视角批判古人,反而会说:我们今天觉得两税法好,但唐代的农民可能更怀念租庸调——因为他们不识字,算不清夏税秋粮的折算。这种对具体的人的关注,让历史从故纸堆变成了活的现场

四、阅读体验:一场“祛魅”与“返魅”的精神漫游

初读这本书时,我正沉迷于帝王权谋的爽文,觉得制度不过是权力游戏的工具。钱穆的文字却像一盆温水,慢慢浇醒了我的偏见:他会告诉你,汉代皇帝并非说一不二”——丞相召见,皇帝要起身相迎;唐代谏官可以当面反驳皇帝,皇帝也得给面子;明代锦衣卫再厉害,也得遵守《大明律》的程序。

这种祛魅不是贬低历史,而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后来我去西安参观汉长安城遗址,看到未央宫前殿的夯土台基,突然想起钱穆说的汉代皇帝与丞相共议国事”——原来那些冰冷的砖石,曾是无数士大夫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地方。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时间线,而是有温度、有声音的现场

合上书页时,我摸着书的边角想:好的历史书,不是让你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让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下。比如现在讨论基层治理,钱穆对汉代乡亭里制的分析(乡官由本地人担任,熟悉民情),突然就有了现实的参照;聊到人才选拔,他对察举制异化的反思(从举贤举亲),也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当下的内卷公平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穿越时空”的历史启蒙经典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成书于1952年,是钱穆在台湾大学的讲稿。半个多世纪过去,它的热度从未消退——中学历史老师把它当拓展读物,大学生把它当制度史入门,普通读者则说:原来我们的历史不是打打杀杀,而是有逻辑、有温度的。

学界评价它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用五代王朝的制度演变,讲透了中国政治的底层逻辑;媒体称它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因为它证明了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对好的政治的探索;甚至有企业家说:我从书里学会了动态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变,就像企业要随市场变。

最让我触动的是网友的评论:以前学历史只记得康乾盛世’‘鸦片战争,现在才懂,每个朝代的制度都是前人用教训换来的。读钱穆,像是和祖先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写在最后:它教会我最珍贵的事,是理解比评判更重要

这些年,我常被人问:这本书现在还值得读吗?我的回答总是:如果你想摆脱键盘史学家的傲慢,想真正理解我们的历史从何而来,这本书必须读。它最珍贵的地方,不是给出王朝兴衰的答案,而是教会我们:​​看历史要保持理解之同情”——不因为朝代灭亡就否定一切,也不因为曾经的辉煌就盲目自大。​​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写: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对历史的偏见——我曾用落后”“愚昧简单概括古代制度,却忘了每个制度都有它的

现在的我,读史时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汉代要设刺史?为什么唐代要分三省?这些制度在当时解决了什么问题?又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治史者当于人事中求其制度。而我想说:读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学会用人事的温度,去理解制度的生长局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自身的尊重。

如果此刻的你,也想跳出非黑即白的历史观,想看看我们的祖先如何在制度困境中寻找智慧,想学会用动态眼光看世界——那么,翻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吧。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会给你一把钥匙,帮你打开理解中国历史的那扇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本小书如何讲透五千年治乱密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今名人读书法》:穿越千年的阅读智慧,照亮现代人的精神成长之路 | 爱阅读

《古今名人读书法》:穿越千年的阅读智慧,照亮现代人的精神成长之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孔圣到鲁迅的“阅读方法论博物馆” 《古今名人读书法》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及世界名人读书经验的经典读物(注:此处为虚构书名,实际可参考《名人读书法》《古今读书法》等同类著作),作者通过考据史料、访谈学者、整理...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当规则撞上人性的“暗礁” | 爱阅读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当规则撞上人性的“暗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规则制定者“后背发凉”的清醒指南 书名:《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 作者:本雅明·范·罗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教授,研究工业污染、腐败等领域20余年)×亚当·费恩(美国...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