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一、核心价值:一本让电影起来的创作指南与人生启示录

翻开《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就像推开一扇通往电影艺术核心的任意门。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50年21次访谈的时间胶囊,把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创作密码、人生哲学甚至叛逆精神,一股脑儿倒在你面前。

你会看到,一个26岁只看过5部电影就敢拍长片的门外汉,如何用《短岬村》为新浪潮运动打地基;会读懂她为什么说电影写作不是剧本,而是剪辑、运动、视角的精心设计”——就像她拍《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用两小时的实时叙事,把等待死亡的焦虑熬成一锅滚烫的哲学浓汤;更会明白她为何坚持电影要还给电影,在《天涯沦落女》里用流浪女性莫娜的视角,撕碎传统叙事对意义的执念。

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电影。瓦尔达用一生证明:艺术可以同时是战斗”——她拍《一个唱,一个不唱》探讨女性觉醒,却拒绝激进女权的标签,说每个女人都该找到自己的路;她90岁还在拍《阿涅斯的海滩》,把老照片、旧胶片拼贴成时间海滩,告诉所有人:年龄只是数字,创造力永不退休。

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一位电影老顽童逛艺术市集——她随手捡起一片贝壳,就能讲出关于光影、女性、自由的故事;你捧着这本访谈录,收获的不仅是电影创作的灵感,更是一份在不可能处发现美的生活态度。

二、内容亮点:从新浪潮到女权运动,21次访谈拼出瓦尔达的电影宇宙

这本书的独特性,藏在那些只有瓦尔达能说的细节里。

比如,她聊《短岬村》的创作背景时,会突然蹦出一句:我当时连分镜表都不会画,就拿着个小本子,在渔村里追着渔民问你们平时怎么吵架?’”——这种野路子创作法,让这部1955年的电影成了新浪潮的开山石,比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还早4年。

再比如,她谈《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会吐槽自己怀孕时拍纪录片,结果被孕妇的肚子抢了镜头,却因此悟出对比是创作的盐”——电影里克莱奥从等待死亡的焦虑,到遇见士兵后的平静,正是这种幸福与苦难的对比,让观众跟着她一起重新呼吸

最戳我的是她在女权运动中的清醒。当被问及《一个唱,一个不唱》是否不够激进时,她反问:如果用沉重的方式拍,可能只有5000人看;但我用两个漂亮女人的故事,让35万法国人走进影院——哪怕他们只记住一半信息,也比激进但小众的作品有用得多。这种用温柔推翻偏见的智慧,在今天女性议题频上热搜的时代,简直像一剂清醒药。

书中还有大量电影圈八卦:她吐槽好莱坞保守又愚蠢,说在法国,知识分子觉得我不够聪明,蠢货又觉得我太清醒;她聊和戈达尔、特吕弗的新浪潮兄弟情,爆料戈达尔总爱在片场改剧本,气得制片人跳脚;甚至自曝90岁还在学用手机拍短视频”——这些细节让瓦尔达从电影女神变成邻家奶奶,可爱得让人想冲进书里和她碰杯。

三、个人体验:像在瓦尔达的电影海滩上捡贝壳,每颗都闪着光

我读这本书时,总忍不住想:这哪是访谈录?分明是瓦尔达的电影人生盲盒

有一段访谈让我笑出声——她聊《天涯沦落女》的拍摄趣事:我们跟着莫娜在法国乡下流浪,结果被农民当成流浪汉收容所,非要塞给我们土豆和面包。但笑着笑着,又突然被她的严肃戳中:莫娜的无意义流浪,恰恰是对成功学的反抗——为什么人一定要有目标?为什么不能像风一样,只是存在?这种用幽默包裹深刻的本事,让她的电影和访谈都带着瓦尔达式的魔力。

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衰老的态度。90岁的她在访谈里说:有人问我还拍电影吗?我说当然!只要我能举起摄像机,只要还有光这种不服老的劲儿,让我这个30岁就喊中年危机的人羞愧——原来创造力真的和年龄无关,只和敢不敢玩有关。

合上书时,我脑子里全是瓦尔达的声音:我是一个女人,依靠直觉工作,并尽可能聪明。感受、直觉和发现事物的喜悦交汇在一起,像一股急流。发现美,在不可能的地方。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对生活的全新理解——原来美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愿意蹲下来观察的每一寸土地里。

四、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封神,读者圈自来水,一本访谈录的破圈奇迹

这本书的含金量,从它的朋友圈就能看出来——

学术圈,它被文艺评论家孙孟晋称为目前关于瓦尔达最权威的著作,入选2024年度世纪好书7月榜,评委张定浩说它捕捉了左岸百合的丰盈灵动;读者圈,豆瓣短评里有人写:读着读着就想去补瓦尔达的所有电影,有人感叹原来访谈录可以比小说还好看

更妙的是,它和当下社会的共鸣点”——当女性议题、年龄焦虑、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成为热点时,瓦尔达早就用她的电影和人生给出了答案:女性可以温柔地反抗,年龄可以是创作的燃料,艺术不必高冷也能改变世界。

就像她在访谈里说的:电影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交流。如果你想和许多人交流,就必须找到流畅的方式。这本书正是如此——它用瓦尔达的流畅,让电影艺术、女性觉醒、人生哲学,像海滩上的浪花一样,轻轻拍进每个读者的心里。

最后,用瓦尔达的一句话收尾:如果人们打开我,他们会发现海滩。而我想说:翻开这本书,你发现的不仅是一片海滩,更是一个用电影、用生命、用不可能的美填满的宇宙。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在访谈的浪花里,打捞电影艺术的珍珠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