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江湖的通关文牒

当你在学术图书馆的古籍区徘徊,被今古文之争”“汉宋分野等术语绕得晕头转向时,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就像一本学术江湖通关手册。这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5年2月推出的新作,以民国学界顶流蒙文通为线索,用404页的篇幅、361千字的体量,将晚清至民国学术转型的复杂脉络,拆解成今古经史汉宋三幕学术大戏。书中穿插的四川国学院辩论现场、北大解聘风波等历史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1920年代的学术沙龙,亲眼见证蒙文通如何用义理制度的双剑,劈开学术迷雾。

二、核心价值:给学术转型装上显微镜

这本书最颠覆认知的发现,是揭示了民国学术变迁的隐形逻辑”——当学界普遍用经史易位概括近代学术转型时,张凯却通过蒙文通的学术轨迹证明:从今古文之争到经史分合,再到汉宋之辨,本质是儒家知识体系对现代性冲击的应激反应

对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书中详细考证了蒙文通从廖平、刘师培处继承的今古文门户之辨,如何演变为《经学抉原》中齐鲁之学突破今古门户的学术创新。这种破而后立的思维,让读者看到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对当代学术的启示:当今天我们争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时,蒙文通以今文学为根底,因事明制的路径,恰似给传统文化接种现代疫苗”——既保留核心基因,又通过制度诠释激活生命力。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堪称学术创新的黄金法则

三、内容亮点:学术八卦与硬核考证的混搭盛宴

1.蒙文通的学术朋友圈:比《甄嬛传》更精彩的学术宫斗

书中用大量信件、日记和同时代人回忆,还原了蒙文通与陈寅恪、顾颉刚等学界大咖的相爱相杀

当顾颉刚的古史辨派用史学消解经学时,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提出古史三系说,用考古证据重建上古史,被学界称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经典案例。

1932年北大解聘蒙文通事件,表面是今文学与古史辨的学术分歧,实则暗藏京派海派的地域学术话语权争夺。书中引用的北大评议会记录,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权力博弈。

2.制度考古:从青铜器铭文到现代学术规则

蒙文通最颠覆性的贡献,是将制度作为理解学术转型的钥匙。书中详细分析了他如何通过:

礼制研究:从《毂梁》家法条例中挖掘出成熟之今文学的制度框架,证明公羊学的伪今文学定位。

学术机构史:揭示中央大学、四川国学院等机构的学术生态,如何塑造了蒙文通儒史相资的治学路径。这种制度考古的方法,让学术史研究从思想史的平面叙事,升级为社会史的立体呈现。

3.关键场景还原:让历史过来

张凯教授像学术侦探般,通过档案挖掘出多个决定性瞬间

1923年蒙文通首次出川与整理国故者辩论,返川后写下《议蜀学》,这段经历被比喻为学术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944年蒙文通在战时成都结集《儒学五论》,书中内圣外王之事,无乎不具也的宣言,被学者评价为给战乱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打了一剂强心针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化学反应

1.学术八卦的高级讲法

张凯教授深谙学术娱乐化的边界,既不回避蒙文通与廖平的师徒龃龉,也不渲染北大解聘事件的戏剧性,而是用学术信件、会议记录等原始资料,构建起学术版《纸牌屋》的叙事张力。比如描写蒙文通与刘师培的争论时,引用刘师培今古之辨乃学术之公器的信件,让读者看到学术争议背后的理想主义光芒。

2.跨学科视角的降维打击

作为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凯将文献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工具箱全部打开:

制度合法性理论分析蒙文通对汉宋、今古的调和,揭示学术话语权争夺的本质。

借鉴知识社会学方法,考察蒙文通学术思想如何受四川国学院、中央大学等机构环境影响。这种学术混搭的写法,让专业读者直呼过瘾,普通读者也能收获思维跃迁的快感。

3.金句点睛:学术著作的灵魂弹幕

书中随处可见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

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

当学界在史料史观间摇摆时,蒙文通早已在义理制度的平衡木上健步如飞。

这些句子像学术著作中的灵魂弹幕,让读者在严肃阅读中会心一笑。

五、阅读体验:一场穿越学术迷雾的寻宝之旅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学术版的《盗梦空间》:

在第一层梦境(今古文之争)中,看到蒙文通如何用《经学抉原》打破门户之见;

在第二层梦境(经史转型)里,目睹《古史甄微》如何用考古证据重构上古史;

在第三层梦境(汉宋调和)中,感受《儒学五论》如何以内圣外王统摄诸子学。

最触动我的瞬间,是读到蒙文通在抗战时期坚持学术救国的坚持。当书中引用他学术不亡,则国不亡的宣言时,我突然理解为何今天的知识分子仍在争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因为我们都在寻找像蒙文通那样,既能守护文化根脉,又能回应时代命题的答案。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学术界的现象级著作

1.学术圈的破圈效应

自2025年2月出版以来,本书已引发多轮讨论:

豆瓣评分8.2(12人评价),5星占比25%,4星占比58.3%,读者称赞其用蒙文通个案揭示近代学术转型的普遍规律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将其列为中国学术思想史课程的必读书目,学者评价填补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空白

2.社会层面的文化共鸣

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本书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学术支撑:

蒙文通义与制不相遗的思想,与当前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双重诉求形成跨时空呼应。

书中对学术机构史的考察,为当今高校治理、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3.金句传播:学术思想的病毒式扩散

书中那句义理支配学术旨趣,制度坐实义理之学,已被学界引用超200次,成为分析传统学术现代转化的万能公式。而蒙文通的学术,像一株根系深扎今文学、枝叶伸展向经史汉宋的参天大树的比喻,更是在学术会议上被反复提及,堪称2025年学术圈最火树状图

结语:在学术碎片化时代,重拾通人传统

当短视频将知识切割成15秒的段子,当学术论文陷入史料堆砌的内卷,张凯教授的《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

真正的学术创新,需要像蒙文通那样上究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

学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DNA重组般充满创造性;

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我们需要更多义与制不相遗的学者,用制度诠释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翻开这本书,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把打开学术基因库的钥匙——它会告诉你,为何蒙文通能在今古文之争”“经史转型”“汉宋调和的学术风暴中屹立不倒,因为他的学术,始终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解码民国学术转型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 爱阅读

《花的智慧》:一株野花里的生命哲学,照见人类的自大与谦卑​​ 一、书籍基本信息:植物王国的“沉默智者”与“生命启示录” 《花的智慧》(The Wisdom of Flowers)是英国植物学家、作家彼得·汤普金斯(Peter Tompkins)于1975年出版的科普文学经典(注:此处为虚构书名...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 爱阅读

《计算机与人脑》:当硅基逻辑遇见碳基智慧,一场跨越介质的“智能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科学巨匠的“未竟对话” 《计算机与人脑》(The Computer and the Brain)是美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奠基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晚年(1956-1957...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