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当藏品开口说话,博物馆成了活的历史剧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当藏品开口说话,博物馆成了活的历史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本书由人类学家薛茗撰写,2024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茗以五件会呼吸的藏品为线索——西伯利亚萨满神衣、北京皮影、热贡唐卡、墨西哥亡灵祭坛、海达族独木舟——揭开博物馆人类学展厅的神秘面纱。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物的灵韵人的生命史交织,让读者看见:这些曾被西方探险者视为文明标本的物件,实则是原住民信仰、匠人坚守、文化碰撞的活化石。它不提供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用故事带读者触摸文明的温度,感受博物馆在去殖民化浪潮中的伦理嬗变。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文明密码

萨满神衣:当老巫师将世代相传的神衣交给研究者时,不是的转移,而是希望与恐惧的托付。薛茗用像交接一根接力棒的比喻,让读者瞬间理解文化传承的厚重——它不是博物馆标签上的19世纪远征品,而是活着的信仰载体。

西游记皮影:这件1900年由博厄斯团队带回的皮影,藏着更隐秘的故事——它不仅展示手工技艺,更记录着中西文化第一次平等对话的尝试。劳弗在收集时特意保留了皮影戏班子的口头传承,让孙悟空的筋斗云在异国他乡仍带着江湖气。

冥想观音唐卡:热贡女画师伦措在产后坚持绘制唐卡,用画笔证明女性也能成为传世大师。薛茗写道:她的画布上,既有佛法的庄严,也有母职的烟火气——这才是真正的灵韵,是人的故事赋予物的神性。

三、写作特点:学术性与文学性的双重绽放

薛茗的笔触像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既清晰透明,又藏着折射的光。她采用自我民族志视角,将自己在青海热贡的十年田野调查融入叙事,让学术分析不再冰冷。比如写米德策划太平洋展区时,用绿松石地板像海水,却让人更觉得像人工泳池’”的细节,既点出沉浸式展览的局限,又带着幽默的智慧。更妙的是,她总能在历史细节中提炼金句:文明不是标本,而是需要不断翻译的活语言。

四、阅读体验:像逛了一场会呼吸的博物馆

读这本书像在77街展厅漫步——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故事扑面而来。你会为墨西哥亡灵祭坛上死亡不是终结的哲学会心一笑,也会因独木舟上文明在场性的争论陷入沉思。最动人的,是薛茗对物的灵性的追问:当博物馆里的佛像、面具被研究者称为有灵性,它们究竟是神灵的载体,还是人类情感的投射?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让读者在合上书后仍忍不住想:我们该如何与历史对话?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术圈与大众的双重认可

这本书被《新知》《澎湃思想市场》等媒体力荐,读者评价像一场跨时空的人类学对话。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对博物馆角色、文化传承、去殖民化等议题的广泛讨论。比如薛茗提到的展览标签之争”——博厄斯坚持以物为中心,而米德主张以人的故事为中心,这种学术争论至今仍在策展界回响。

六、个人意义:一本治愈系的人类学书

作为普通读者,我在读到伦措绘制唐卡的故事时,突然想起自己曾见过的藏族老匠人——他们用一辈子守护一门手艺,不是为了传承,而是因为喜欢。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的韧性,从来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个坚持画唐卡的女性”“保留皮影戏班子的研究者的日常选择中。它像一剂清醒药,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看见的价值。

七、经典句子:直接感受文字的魅力

物的灵韵,离不开人的故事。

死亡不是消失,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

博物馆不是时间的坟墓,而是文明的翻译官。

这本书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仅讲述的故事,更讲述的故事——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持信仰的普通人,那些在博物馆里寻找意义的策展人,那些在异国他乡守护文化尊严的研究者。它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是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让读者自己触摸到文明的温度。如果你对人类学、博物馆、文化传承感兴趣,或者只是想读一本有灵魂的书,《77街的神龛》会是你今年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会让你在合上书后,忍不住想去77街看看,那些被薛茗写活的藏品,是否仍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当藏品开口说话,博物馆成了活的历史剧场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一、书籍基本信息:奶猫与疯狗的“双面人生”说明书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是97后网络作家“毛球”2024年的现象级代表作,由晋江文学城“星火工作室”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左侧是团成毛球的奶白色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