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部揭开“语言背后思维密码”的认知觉醒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22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部揭开语言背后思维密码的认知觉醒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的经典著作,1980年首次出版,全书不足200页,却颠覆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知——它不再把隐喻看作文学修辞的小技巧,而是提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我们每天的语言、行为甚至认知,都被隐喻深刻塑造。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不仅是语言学、心理学专业的必读书,更被普通读者称为看懂自己怎么想问题的第一本书,至今仍影响着广告营销、教育传播、日常沟通等多个领域,比如我们熟悉的人生是一场旅行”“时间就是金钱,背后都能找到这本书的理论影子。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惊艳的地方,是它把看不见的思维隐喻变成了可触摸的日常细节,像用放大镜照语言的毛细血管,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每天都在被隐喻操控’”。比如书中最经典的方位隐喻”——我们会说心情好”“情绪高”“地位高,把积极、重要的事物向上的方位绑定;说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地位低下,把消极、不重要的事物向下的方位绑定。作者没有只罗列例子,而是深挖背后的思维逻辑:这种隐喻不是偶然的,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比如站立、抬头时更有力量感(对应积极),弯腰、低头时更虚弱(对应消极),所以我们会不自觉用上下来描述抽象的情绪和地位。再比如容器隐喻,我们会说陷入困境”“走出悲伤”“进入状态,把抽象的体验当作可以进出的容器,这种隐喻让我们能把复杂的感受具体化,方便理解和表达。书中每个案例都像思维彩蛋,比如我们说争论是战争我赢了这场争论”“他攻击我的观点),会不自觉用战争思维对待沟通,导致争论变成非要打败对方,而不是解决问题”——这个发现让很多读者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总在吵架中失控

三、写作特点

首先,作者擅长用日常语言当标本’”,全书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从你今天吃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这种最普通的对话入手,拆解其中隐藏的隐喻,让读者读完忍不住重新审视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比如分析时间就是金钱,作者会列举节省时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投资时间等日常表达,让我们发现:我们不仅用金钱的隐喻描述时间,更用管理金钱的方式管理时间——比如记账一样记时间、像省钱一样省时间,这种从语言到思维的推导,既有趣又有说服力。其次,书中的互动式思考特别贴心,作者会不断抛出你有没有发现……”“你是不是也这样说……”的问题,比如问你会说把想法装在脑子里,还是把想法放在脑子里,引导读者主动观察自己的语言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另外,作者的语言像朋友聊天,比如解释隐喻不是装饰,是骨架’”时,会说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比作房子,隐喻就是支撑房子的梁和柱,没有它,房子就会塌这种通俗的比喻让抽象的理论瞬间有了画面感,哪怕是对语言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跟上思路。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想搞懂为什么自己总说时间不够用,却又总浪费时间,结果翻开书就被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击中了。作者说,当我们把时间当作金钱,会像怕浪费钱一样怕浪费时间,但也会像为了省钱而囤积东西一样为了省时间而瞎忙”——比如我总在手机上刷短视频省时间,以为能快速获取信息,结果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这正是金钱隐喻让我对时间价值判断失误。后来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解构自己的语言,比如每次说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就提醒自己工作不是重量,不会真的压垮,慢慢减少了对工作的焦虑感。不过读这本书也有恍然大悟的时刻,比如看到争论是战争的隐喻,突然想起上次和朋友因为吃什么吵架,我非要说服他听我的,本质是把选餐厅当成了要赢的战争,现在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说咱们一起看看哪家更合适,沟通反而更顺畅了。这本书就像思维的卸妆水’”,帮我洗掉了被隐喻绑架的认知,读完后感觉自己变清醒了”——以前说话、想问题是跟着习惯走,现在会主动想这个隐喻是不是在误导我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说话和思考的方式。以前我总用我不行”“我做不到这种能力是固定的隐喻(比如我的能力就这么多,像杯子里的水,倒完就没了),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用能力是可以成长的隐喻(比如我的能力像种子,只要浇水就能长大),会说我现在还没做到,再试试,慢慢变得更有韧性。在沟通中,我也学会了换隐喻”——比如以前对孩子说你要抓紧时间写作业(时间是金钱,需要抓紧),孩子会觉得压力大;现在我会说我们一起安排好写作业的时间,像搭积木一样把事情做好(时间是积木,需要规划),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这种隐喻思维不仅帮我改善了人际关系,还让我在工作中更高效——比如做项目时,不再说这个项目太难了,我搞不定(项目是高山,需要翻越),而是说我们把项目拆成小步骤,一步一步做(项目是拼图,需要组装),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从社会评价来看,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超越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评价它重新定义了隐喻的价值,让我们意识到思维不是独立的,而是被语言塑造的’”;《纽约时报》称它为改变我们如何思考的20本书之一;在商业领域,很多广告营销都在运用这本书的理论——比如耐克的JustDoIt,把行动隐喻成不需要犹豫的本能,激发消费者的行动力;在教育领域,老师会用学习是探险(而不是学习是苦役)的隐喻,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学习。甚至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会通过调整隐喻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比如把抑郁是陷阱换成抑郁是暂时的阴天,帮助来访者减少对抑郁的恐惧。

在当下信息爆炸、语言混乱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如何理性沟通”“如何避免认知陷阱等热点。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吵架,本质是被争论是战争的隐喻绑架,非要打败对方;如果能换成沟通是合作的隐喻(我们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矛盾就能化解。另外,在内卷”“焦虑盛行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把人生是比赛,必须赢过别人换成人生是花园,每种花有自己的花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这些都让这本书的理论在今天依然有用、有温度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隐喻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我们通过隐喻理解世界,也通过隐喻构建世界。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这本书的核心: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思考,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跟着隐喻走,而理解隐喻,就是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第一步。如果你也想搞懂自己为什么总这么想问题”“为什么有些话一出口就容易吵架”“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灵活,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每一句日常的话里,找到思维的密码,甚至会突然发现:原来改变语言,就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部揭开“语言背后思维密码”的认知觉醒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的火焰里淬炼人性的金矿 一、书籍基本信息:复仇文学的"百科全书"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雨果称为"通俗小说的天花板"。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插图本,用300余幅原版铜版画将伊夫堡监狱的潮气、基督山岛的宝藏永久封存,让19世纪的复...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