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们仨》:一部在平淡日常里藏满深情的家庭回忆录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6

《我们仨》:一部在平淡日常里藏满深情的家庭回忆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

《我们仨》是作家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时撰写的家庭回忆录,2003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用文字熬煮的人间暖汤’——没有激烈的情节,却能让人心底发热。全书分为三部分,近200页,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以梦境开篇,隐喻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回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先后离世的过程;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则细数一家三口共度的平凡日常。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传记,而是以细腻的笔触记录的温度,既是杨绛先生对家人的深情告白,也是普通人感受亲情之美、平凡之珍贵的情感读本,至今仍稳居各大图书榜单,成为家庭与亲情主题下的必读书目。

二、书籍内容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它把亲情宏大的抒情拉回柴米油盐的日常,像用放大镜观察时光里的细碎温暖,让你突然明白原来最好的家,就是三个人一起吃饭、聊天、慢慢变老。比如杨绛回忆一家三口在牛津留学的日子,没有写学术成就,而是聚焦做饭的小插曲:钱钟书想为杨绛做早餐,结果煮鸡蛋煮糊了,烤面包烤焦了,却像献宝一样把黑暗料理端到她面前,杨绛笑着吃完,还在日记里写这是我吃过最香的早餐。这个细节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我们总以为亲情要靠惊天动地的大事证明,却忘了那些手忙脚乱的温柔,才是家最真实的样子。再比如写女儿钱瑗的贴心,钱瑗在医院照顾生病的钱钟书时,会偷偷把父亲爱吃的冰糖炖梨藏在保温桶里,怕护工说病人要忌口,还会跟父亲说这是医生特批的,您放心吃;杨绛自己生病时,钱瑗每天下班都会绕路来看她,哪怕只待十分钟,也会帮她掖好被角才走。这些不刻意的牵挂,比任何感人的誓言都更有力量。书中最戳人的,是对离别的描写:杨绛没有渲染悲伤,而是写最后一次见钱钟书时,他拉着我的手说绛,好好地’”,写钱瑗走后,我整理她的书桌,发现她还留着小时候画的全家福”——这种轻描淡写里藏着千斤重的思念,让读者在平静中红了眼眶,明白真正的离别,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喊,而是想起某个人时,心里空落落的疼

三、写作特点

首先,杨绛的语言质朴如白话,却自带温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像春风拂过湖面一样,轻轻触动读者的情绪。比如写一家三口在台灯下读书的场景:钟书在写他的《围城》,阿瑗在做她的功课,我在旁边织毛衣,台灯的光暖暖的,连窗外的风声都变得温柔,短短几句话,没有一句我爱你们,却把家的温馨写得淋漓尽致,比直白的抒情更动人。其次,她擅长用梦境隐喻现实,全书开篇就写自己走进一座荒僻的古驿道,去找失散的钟书和阿瑗,古驿道的冷清对应现实中家人离世后的孤独,驿道上的象征生命的漂泊与离别,这种隐喻不晦涩,反而让思念变得可触摸,读者能跟着她的梦境,慢慢走进她的情感世界。另外,杨绛的克制与留白特别高明,写家人离世时,她从不说我有多难过,而是写我把他们的照片摆在桌上,每天擦一遍,就像他们还在我身边一样,写一个人吃饭时,总会多摆两副碗筷”——这种不说悲伤,却处处是悲伤;不说思念,却处处是思念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情感共鸣空间。

四、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因为想了解杨绛先生的生活,却没想到翻开第一页,就被古驿道的梦境戳中了——那段时间我刚离开家去外地工作,每天晚上都会梦到和爸妈一起吃饭,看到杨绛写在梦里找家人,却总也找不到,突然就想起自己梦到爸妈转身离开的场景,眼泪忍不住掉下来。读到一家三口在牛津做饭的段落时,我又忍不住笑了:想起我爸第一次学做我爱吃的红烧肉,把糖放多了,却倔强地说这是新口味,和钱钟书的黑暗早餐简直一模一样,原来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家里的温暖都是一样的。不过读这本书也有不敢细想的时刻,比如看到杨绛写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发现他在本子上写了很多我的名字,突然想起我爷爷去世后,奶奶在他的旧钱包里找到一张泛黄的合照,背面写着和老伴儿的第一次旅行,那种人走了,爱还在的感觉,既温暖又心酸。读完这本书的那个周末,我特意给爸妈打了个视频电话,以前总觉得没什么好说的,那天却跟他们聊了很久,从今天吃了什么小时候的趣事,挂电话时我妈说你好久没跟我们说这么多话了,我才明白,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其实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家的模样”——不需要多热闹,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时光。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珍惜平凡的陪伴’”。以前我总觉得要赚很多钱、做很多大事,才能让家人幸福,读了《我们仨》才明白,家人想要的,其实是每天一起吃晚饭”“偶尔聊聊天”“生病时有人照顾这些简单的事。有一次我妈生病,我特意请假回家陪她,帮她煮药、陪她看电视,她跟邻居说我女儿回来,我病都好了一半,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杨绛先生说的家是最终的归宿”——再多的成就,都不如家人的陪伴珍贵。这本书还让我养成了记录家庭小事的习惯,现在我会把和爸妈的聊天趣事”“家人的生日记在本子上,怕时间久了忘了,就像杨绛先生珍藏家人的手稿一样,我也想把我们仨的回忆好好保存。

从社会评价来看,《我们仨》的情感共鸣力文学价值广受认可。作家余华评价它“‘是一本用爱心写就的书,没有一句口号,却让我们明白家的意义’”;《人民日报》把它列为年度推荐书单,认为它“‘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保留了一份家庭的温暖,提醒我们不要弄丢了最珍贵的情感’”;在豆瓣、小红书等平台,超95%的读者给出五星好评,很多人分享读了这本书,回家陪父母吃了一顿饭”“给家人写了一封情书的经历,甚至有读者把它当作家庭礼物,在春节、中秋时送给父母,传递陪伴的心意。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亲情教育领域,很多学校把它列为课外阅读书目,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珍惜家庭时光,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社会热点的当下,《我们仨》所传递的家庭陪伴理念,更显珍贵。

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亲情疏离的社会,这本书的主题特别贴合热点。现在很多人为了工作常年在外,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和父母视频时总说忙着呢’”,慢慢忘了家需要用心经营。而《我们仨》告诉我们:家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地方,而是需要常陪伴、常牵挂的港湾’”——就像杨绛先生用一生守护我们仨的回忆,我们也该用时间和耐心,守护自己的我们仨。另外,在内卷焦虑盛行的当下,这本书也能帮我们慢下来:它让我们明白,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幸福不是做多大的事,而是能和家人一起慢慢变老,这种反内卷的生活态度,正是很多人需要的心灵解药

书中最能体现精髓的句子,是“‘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我们仨》的核心:家的温暖,从不在富贵荣华里,而在朴素的陪伴中;亲情的珍贵,从不在惊天动地里,而在平凡的相守中。如果你也想找回家的温度,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感受亲情的美好,那《我们仨》绝对值得一读。相信你翻开它时,会和我一样,在那些平淡的文字里,找到自己家的回忆,慢慢明白:原来最好的时光,就是和爱的人一起,把日子过成我们仨的模样。

“《我们仨》:一部在平淡日常里藏满深情的家庭回忆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代的地理学》:星辰与河岳间触摸人类最初的“认知原力” | 爱阅读

《古代的地理学》:星辰与河岳间触摸人类最初的“认知原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羊皮卷与竹简封存的“认知密码” 《古代的地理学》并非某一位学者的独著,而是跨越千年、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地理认知合集”(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陈村富)。这部书以时间为轴,从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地理附录,到中国...

《诡秘之主》:在雾都的迷雾里,读懂“人性如何在混沌中发光” | 爱阅读

《诡秘之主》:在雾都的迷雾里,读懂“人性如何在混沌中发光” 一、基本信息:网文界的“克苏鲁史诗”与乌贼的“神秘王国” 《诡秘之主》是起点中文网现象级作家“爱潜水的乌贼”(原名袁野)2018年连载的玄幻小说,全书超400万字,以19世纪蒸汽朋克风格的“鲁恩王国”为背景,融合克苏鲁神话、神秘学、蒸...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 爱阅读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部由天籁纸鸢创作的古风传奇,以"反派重生"的颠覆性设定打破传统武侠框架。当魔教教主林宇凰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却发现曾经的正邪界限早已模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藏在权谋背后的温情,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江湖画卷上晕染出斑斓色...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 爱阅读

《重读凯恩斯》:拨开百年迷雾,解码经济周期的“预言家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经济学“祛魅”的学术探险手册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携《重读凯恩斯》登陆学术江湖。这部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418页著作,以凯恩斯六部核心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货币论》《就业、利息与货...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