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经济学原理(上下卷)》:一本让你看懂日常物价背后供需逻辑的新古典经典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经济学原理(上下卷)》:一本让你看懂日常物价背后供需逻辑的新古典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新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初版于1890年——彼时工业革命已在欧洲完成,市场经济日趋成熟,但人们对为什么小麦有时贵有时便宜”“工人工资怎么定”“企业该生产多少产品仍缺乏系统认知。马歇尔以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深厚功底,用上下两卷的篇幅,搭建了微观经济学的完整框架:从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价格消费者怎么花钱更划算,从企业怎么生产更高效工资、利息、利润的本质,几乎覆盖了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所有经济场景。它不是晦涩的理论专著,而是写给普通人的经济学入门书,哪怕你不懂边际效用”“均衡价格,读它也能搞懂超市里的鸡蛋涨价,是因为养鸡的少了还是买的人多了”“自己的工资,其实是劳动的价格,由劳动的供需决定。它在学界的地位有多高?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圣经’”,后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从萨缪尔森到曼昆),框架几乎都来自这本书;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学生,曾坦言我的经济学启蒙,始于《经济学原理》里的剪刀比喻’”;至今仍是全球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必读书,甚至现在我们分析房价波动”“新能源汽车降价,都跳不出马歇尔的供需均衡逻辑。

二、书籍内容:不聊“抽象经济模型”,只拆“日常物价与决策的‘供需密码’”

马歇尔在书中最核心的突破,是打破经济学=复杂计算的误区——他认为,无论是鸡蛋的价格还是工人的工资,本质都是供需均衡的结果,就像一把剪刀的两片刃,少了哪一片都剪不出东西,缺了需求或供给,也定不出合理价格。他没搞学术说教,而是用19世纪英国的市场细节(比如小麦市场、棉布作坊、杂货店)让内容落地,连消费者买面包怎么算划算”“老板雇工人怎么定工资都讲得明明白白:

比如讲均衡价格,他不简单说供需相等时的价格,而是还原小麦市场的一天:丰收年,农民种的小麦多(供给多),但大家吃的小麦没增加(需求不变),粮商为了卖掉小麦,只能降价(从10先令/蒲式耳降到8先令);到了灾年,小麦少(供给少),但大家还是要吃(需求不变),粮商就会涨价(从10先令涨到12先令)。而均衡价格,就是小麦既不愁卖、也没人买不到的价格——比如10先令时,农民愿意卖,粮商愿意进,消费者愿意买,这就是供需出来的平衡。他还用剪刀的两片刃打比方:有人说是需求决定价格,像只说剪刀的下刃能剪东西;有人说是供给决定价格,像只说上刃能剪东西——其实是两片刃一起发力,供需一起决定价格。

再比如讲消费者剩余(普通人怎么占便宜),他举买茶叶的例子:你最多愿意花5先令买1磅茶叶(因为超过这个价,你觉得不值),但杂货店卖3先令/磅,你花3先令买到了,多出来的2先令,就是消费者剩余”——相当于你的隐性好处。马歇尔说,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性价比高的东西:性价比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多,买得越划算。最有意思的是,他还讲企业的生产决策’”:比如棉布作坊的老板,要算多雇一个工人能多织多少布(边际产量),如果多织的布能卖5先令,而雇工人要花3先令,就该雇;如果多织的布只能卖2先令,就不该雇——这就是现在企业裁员或扩招的核心逻辑,200多年前马歇尔就讲透了。这种用小麦市场讲价格、用买茶叶讲消费、用织布作坊讲生产的细节,让经济学从实验室里的模型变成了超市里、工厂里的日常逻辑

三、写作特点:像剑桥教授在课堂聊“市场的日常”,温和里藏着“通透的智慧”

马歇尔的文笔最绝的地方,是他把经济学写成了生活观察笔记’”——没有新古典早期著作的数学公式轰炸(虽然他懂数学,却故意少用,怕普通人看不懂),而是用聊天体+生活化比喻的方式,让你仿佛坐在剑桥的课堂里,听他慢悠悠讲身边的经济学。比如描述边际效用(消费越多,满足感越少)时,他会写你渴的时候,喝第一杯水特别爽(效用高),喝第二杯也还行(效用降了点),喝第三杯就有点撑了(效用更低),喝第四杯可能就不想喝了(效用为零)——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和你买东西的感觉一模一样;讲供给的变化时,他会提一个面包师,每天能烤100个面包(正常供给),如果面粉涨价了(成本涨了),他可能只烤80个(供给减少);如果面包能卖更贵(利润涨了),他可能会多雇人,烤120个(供给增加)——面包师的想法,就是所有企业的想法

他还特别擅长用读者的日常经验拉近距离,比如讲需求弹性(价格变了,买的人变多少)时,他会说盐再涨价,你也得买(需求弹性小,因为离不开);但奢侈品比如宝石,一涨价,买的人就少了(需求弹性大,因为可有可无)——你自己买东西时,是不是也这样?;讲工资的决定时,他调侃你的工资,不是老板随便定的——如果很多人都会做你这份工作(劳动供给多),工资可能就低;如果只有你会做(劳动供给少),工资可能就高,这和小麦的价格由供需决定,本质是一样的。这种用生活小事讲透大道理的写法,读起来根本不像读130多年前的厚重著作,更像听一位温和的老师聊怎么看懂市场,不知不觉就懂了供需、价格、效用这些核心概念。

四、阅读体验:从“觉得经济学‘离自己远’”到“懂‘日常决策都有经济逻辑’”的顿悟时刻

我刚开始读时,总觉得经济学是老板、专家的事,和我没关系,结果读了几十页就被戳中:有次超市的苹果从5元/斤涨到8元/斤,我抱怨怎么这么贵,但用马歇尔的供需逻辑一想,才发现前阵子暴雨,苹果产地受灾(供给减少),而中秋快到了,大家要买苹果送礼(需求增加),供需一紧,价格自然涨了——不是超市黑心,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后来苹果丰收了,价格又降到4元/斤,我才真正懂了均衡价格不是课本上的词,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还有一次,我纠结要不要买贵的进口洗发水,还是买便宜的国产的,用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一算:我觉得进口洗发水最多值50元,国产的最多值20元,而进口的卖45元(剩余5元),国产的卖18元(剩余2元),虽然进口的贵,但剩余更多,更划算——最后买了进口的,用着确实满意,这就是理性消费的经济学逻辑。

最让我通透的是,以前找工作时,总纠结这家公司给5000,那家给6000,选哪家,读了书才明白,工资背后是劳动的供需:给6000的公司,岗位要求高(会做的人少,供给少),所以工资高;给5000的岗位,很多人能做(供给多),所以工资低——我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了6000的,后来发现确实更有成长空间,这就是马歇尔说的工资反映劳动价值。读完最后一页时,我甚至有种以前看日常决策像凭感觉,现在终于看到了感觉背后的经济逻辑’”的通透感——原来买东西、找工作、甚至存钱,都有经济学的道理,不是想当然,而是有规律可循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全球经济学教育

在学术圈,《经济学原理》的地位堪称微观经济学的出生证明’”——它第一次把边际效用”“供需均衡”“消费者剩余等分散的概念,整合成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还提出了弹性”“准租金等至今仍在使用的术语。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评价:马歇尔的伟大,在于他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变成了普通人能理解、能应用的知识——没有他,微观经济学可能还要在黑暗里摸索几十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坦言,自己的教材只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现代简化版’”

在现实层面,它的影响力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经济决策:现在政府调控物价(比如给种粮农民补贴,增加粮食供给,稳定粮价),用的是马歇尔的供给管理逻辑;企业定价(比如新能源汽车降价,是因为产量增加、供给增多,想通过降价扩大需求),用的是供需均衡思路;甚至我们普通人货比三家”“趁打折囤货,本质也是在追求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这些都是马歇尔在书中讲过的道理。有学者说:哪怕到了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分析直播带货的价格策略’‘网约车的动态调价,用的还是马歇尔的供需理论——它不是过时的经典,是永远的基础

六、书籍核心价值与亮点:给思维装个“看懂日常经济的‘供需滤镜’”

它的核心价值,不是让你记住边际效用公式”“弹性系数计算,而是帮你建立理性看待市场的思维——以后再遇到物价涨了”“工资变了”“企业裁员了,不会再情绪化抱怨或盲目跟风,而是会追问需求变了吗?供给变了吗?均衡价格在哪里?,从而看懂现象背后的逻辑,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比如知道物价会涨,提前适量囤货;知道某类岗位需求少,提前学新技能)。

内容亮点则在于用19世纪的案例,讲透21世纪的日常经济:马歇尔写的小麦市场供需,和现在的猪肉价格波动逻辑一样;他写的消费者买茶叶算剩余,和现在我们算直播带货的优惠逻辑一样;他写的企业雇人看边际产量,和现在互联网公司裁员看人效’”逻辑一样——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这本书哪怕出版130多年,读起来仍像为当下写的经济学指南

最后分享书中最戳我的一句话,也是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关注的是个人、企业和社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选择,如何使用稀缺的资源,以获得最大的满足。这句话现在还贴在我的笔记本上,每次纠结要不要买、要不要换工作时,看一眼就会清醒:经济学不是高大上的理论,是帮我们把日子过明白的工具。如果你也想搞懂日常物价为什么变”“自己的决策怎么更理性,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会教你炒股、理财的技巧,却会帮你看懂身边的经济世界,让你从此看超市价签、工资条、招聘启事时,多一份通透与从容。

“《经济学原理(上下卷)》:一本让你看懂日常物价背后供需逻辑的新古典经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当规则撞上人性的“暗礁” | 爱阅读

《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当规则撞上人性的“暗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规则制定者“后背发凉”的清醒指南 书名:《规则为什么会失败:法律管不住的人类行为暗码》 作者:本雅明·范·罗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教授,研究工业污染、腐败等领域20余年)×亚当·费恩(美国...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 爱阅读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一块牛肉如何重塑美国经济与社会的“解剖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血带肉”的美国经济史 《红肉共和国:美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诺特丹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约书亚·施佩希特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部364页的著作以19世...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