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7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海风”吹来的史诗

2024年3月,张炜携26万字长篇《去老万玉家》登陆人民文学出版社。这部耗时十年、从41万字精炼至成书的作品,以19世纪末胶东半岛为舞台,以青年舒莞屏的闯入者视角,揭开一场集江湖传奇、家族秘史、精神成人礼于一体的史诗。书中既有《水浒传》般的草莽江湖,又暗藏《红楼梦》式的家族隐喻,更以半岛海图志的笔触,为当代文学注入一剂清冽的海风

二、核心价值:给当代青年的“精神成人礼”

躺平内卷撕裂年轻人,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混沌的灵魂。

张炜将舒莞屏的历险定义为迟迟到来的男子成人礼”——从广州同文馆归来的世家公子,被迫卷入土匪万玉的势力漩涡,在崇拜与幻灭、诱惑与坚守、逃离与回归中,完成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叩问。书中没有说教式的成长指南,却用舒莞屏的挣扎与觉醒,让读者看见:真正的成熟,是看清生活的荒诞后,依然选择直面真相的勇气。

正如张炜在书中所写:生命是一场奔赴,所有的奔波都是为了寻找一个终点。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每个在迷茫中徘徊的灵魂。

三、内容亮点:在历史褶皱里打捞人性的微光

一镜到底的叙事魔法

张炜打破传统历史小说的框架,以舒莞屏的视角直播其闯入万玉营地的全过程。从他初见老万玉时海风掀起面纱的惊艳,到目睹捕蜇场变屠宰场的震撼,再到与小棉玉在月光下互诉衷肠的温情,读者仿佛被塞进一台时光摄像机,与主角同呼吸、共心跳。这种沉浸式叙事,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体验。

人物群像的斑斓之美

书中没有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只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

老万玉:既是杀伐决断的女大公,又是渴望被爱的孤独灵魂;

冷霖渡:用《女子策马图》构建个人崇拜的国师,却因过度迷信权力走向癫狂;

小棉玉:卑微如尘的丫鬟,却用一句我愿做你的孙悟空点燃舒莞屏的希望。

这些人物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让读者在他们的挣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地域文化的海味密码

张炜将胶东半岛的民俗风情融入叙事:从海雀儿贝壳的信物,到红枣甜粥的民间吃食;从隆冬捕蜇的惊险场景,到渔民号子的苍凉韵律,书中处处弥漫着咸湿的海味。这种地域文化的植入,不仅让故事更具真实感,更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文学,永远扎根于土地与记忆。

四、写作特点:语言如刀,思想如海

诗性语言与悬疑叙事的完美融合

张炜的文字既有诗歌的凝练,又有悬疑的张力。例如,描写舒莞屏初入万玉营地时,他写道:夜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绸布,缓缓裹住营地。篝火在风中摇曳,将人的影子拉长又揉碎,仿佛一群鬼魅在跳舞。短短几句话,既营造出诡谲的氛围,又暗藏命运的伏笔。

留白艺术开放式结局

书中多处采用留白手法,让读者自行填补想象。例如,舒莞屏最终是否找到投毒害死父母的凶手?老万玉的大公国是否真的覆灭?张炜刻意保留这些悬念,让故事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留给读者无限解读空间。这种不完美的设计,恰恰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

张炜借老道人之口说出:人之躯体收拢端正,其实就是一座丹炉,只炼心丹。这句话将道家炼丹术与现代人的精神修行巧妙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书中类似的思想碰撞随处可见,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阅读体验: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精神冒险

翻开这本书,就像坐上一辆没有刹车的过山车:

前10页:被舒莞屏的美少年人设逗笑,心想这不就是青春版《西游记》吗?

中间50页:随着他深入万玉营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仿佛自己也被囚禁在魔窟中;

最后30页:合上书,长舒一口气,却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不是为舒莞屏的逃出生天,而是为他终于看清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温柔。

个人触动时刻:

当读到小棉玉在月光下对舒莞屏说我愿做你的孙悟空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北漂时,在5平米出租屋里练吉他的场景。原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年轻人对被理解的渴望,对希望的坚守,从未改变。张炜用他的文字,让所有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都看见了一束光。

六、评价与影响力:文学界的“隐形冠军”

学术认证:苏童盛赞张炜像契诃夫一样不捏造,用真诚让小说具有身临其境的力量;评论家宫达指出小说以冷峻的笔触直达偏僻幽微的人性角落

奖项加持:2024年,该书接连斩获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图书、寿春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长篇小说奖、《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作品等重量级奖项。

社会共鸣:在2025年山西好书评选中,评委称其用温情笔触解剖时代病灶,展现了现实主义的深刻力量;更有读者在豆瓣短评中写道: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成长,就是一边被生活暴揍,一边笑着说再来一拳

七、为什么这本书能穿越时空?

当AI正在解构写作的意义,张炜却用最笨拙的方式证明:只有扎根生活的文学才能永生。 他的故事里没有算法能复制的市井智慧,没有ChatGPT能预测的情感转折。就像《黄河远上》里那个永远到不了的有本事的大伯,我们永远需要这样的文学向导,带我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

窗外的暴雨突然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书脊上。我忽然明白张炜的秘密——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给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打光。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尘埃,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会发光的星子。

“张炜《去老万玉家》:在历史褶皱里打捞青春的棱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耗时10年撰写、3次修订,1776年首次出版,全书共5篇32章,近百万字,涵盖分工、货币、税收、国际贸易等多个...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